
摘要:目的 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的臨床診斷及手術治療方法與效果展開觀察與分析。方法 將我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首先均對兩組患者展開CT掃描、X線以及MRI等臨床檢查,隨后給予對照組傳統開放型手術治療,觀察組則接受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對兩組患者的診斷結果及手術治療效果展開統計與評價。結果 經診斷,本研究92例患者均為單椎體損傷。在手術治療效果方面,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疼痛評分均顯著少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率、鎮痛藥應用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通過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展開CT掃描、X線以及MRI等臨床檢查,可充分促進診斷準確性的提高。隨后對患者施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療效更為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急性脊柱創傷;診斷;手術治療
作為臨床一項常見的創傷性疾病,急性脊柱性創傷的多發部位為胸腰段,倘若未能對此類患者展開及時、有效的治療,就極有可能導致脊髓損傷等嚴重并發癥,進而危害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經調查研究得知,急性脊柱創傷具有非常高的病殘率與病死率。在此種情況下,為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其生存質量的提高,臨床醫務人員的首要任務便是展開準確的診斷,以明確患者的實際傷勢,損傷的類型、具體部位以及嚴重程度等,其次便是及時采取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以確保治療的成功[2]。當前,臨床在治療急性脊柱創傷患者時,主要采取開放型手術及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等方法,為深入了解這兩種手術治療方法的效果,本文以92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為例展開探究,具體操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4月收治的92例急性脊柱創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6例。其中,男57例,女35例;年齡22~73歲,平均年齡(36.8±4.6)歲;受傷時間為1~7h,平均(4.1±0.8)h;傷后至開始手術的時間為22h~3d,平均(2.1±0.5)d;骨折原因具體為:交通事故受傷56例,墜落受傷25例,摔傷11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骨折原因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診斷方法 ①CT掃描:檢查儀器為螺旋CT機,在檢查過程中,讓患者保持仰臥的體位,主要基線選擇患者的骶骼關節下緣部位,掃描順序從骶骼關節的上緣部位一直向下直至骶骼關節的間隙部位以及鄰近的軟組織等,隨后詳細掃描椎管的垂直部位以及層面等,層距據層厚均為3mm。②X線片檢查:采用500mA的大型攝影機來對所有患者展開X線片檢查。其中,攝取的部位一般為患者的腰椎位片、側位片以及骨盆正位片等。③MRI檢查:同樣讓患者采取仰臥的體位,采用MRI機對患者雙側骶骼關節橫斷位以及斜冠狀位的短T1展開反轉恢復序列掃描,注意確保層厚為5mm。
1.2.2手術方法 ①給予對照組傳統開放型手術治療,手術前對其展開全麻,緊靠骨膜處開一個正中切口,將患者椎旁肌緩慢剝離至小關節的外側處,并用拉鉤撐開肌肉,在直視下將釘棒小心植入骨折部位,展開撐開復位。②觀察組則接受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手術前對其展開全麻。待麻醉起效后,沿縱行方向小心切開患者傷椎棘突部位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同時謹慎剝開腰背的筋膜,緊靠棘突的兩側露出兩側的椎板以及小關節突部位,并科學定位釘點的位置,在C型臂X線機的引導下,對椎體進行準確定位。隨后,將準備好的椎弓根螺釘依次擰入,完成此項操作后,在進行椎體復位。待對位置進行準確定位后,再將后路椎弓根內固定系統置入其中,并展開相應的減壓操作。
1.3統計學處理 文中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分析包,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構成比采用χ2進行檢驗,組間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 經診斷,本組92例患者均為單椎體損傷,骨傷類型:38例壓縮型,25例骨折脫位,22例爆裂型,另有7例為其他類型。
2.2兩組患者手術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疼痛評分均顯著少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兩組患者術后情況比較 在術后切口感染率、鎮痛藥應用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方面,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結論
作為臨床一項常見的骨科疾病,急性脊柱創傷在診斷過程中,具有較高的誤診率及漏診率,對患者的及時、可靠治療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情況嚴重時還會引發關節畸形等情況,使患者失去脊柱關節的活動功能,極大程度上阻礙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及工作。在此種情況下,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展開科學、準確的診斷,對其治療方案的選擇及治療效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3]。當前,在診斷急性脊柱創傷患者時,臨床醫護人員主要采取CT掃描、X線片以及MRI等檢查方法。其中,X線片費用低廉且操作簡便,但敏感度比較低,容易導致漏診情況的出現。而CT掃描及MRI相比于X線片,具有較高的病變敏感性,可將早期病變迅速找出;另外,CT的空間分辨率更高,對骨皮質侵蝕及缺損的敏感性要比MRI高,但其同樣存在不足之處,那便是難以將關節面的骨侵蝕部位清晰顯示出來;MRI這種檢查方法具有非常高的病變敏感型,但由于費用偏高,一般在基層醫院不適用[4]。在確診后,便是對患者展開治療。當前,臨床在治療急性脊柱創傷患者時,主要采取開放型手術及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的方法,前者盡管可獲得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患者骨折愈合時間長,且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差;后者則具有切口小、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少、不會對患者造成太大損傷等顯著優勢,并且復位效果好,穩定性強,極大程度上減少骨髓的壓迫,術后并發癥少,充分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質量。因此,椎弓根螺釘內固定的手術方法在臨床上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本研究中,接受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的患者,其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明顯低于行傳統開放型手術的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劉俊[5]的相關研究報道相吻合。
綜上所述,通過對急性脊柱創傷患者展開CT掃描、X線以及MRI等臨床檢查,可充分促進診斷準確性的提高。隨后對患者施行椎弓根螺釘內固定手術治療,可顯著改善其臨床癥狀,療效更為顯著,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振.急性脊柱創傷診斷及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 10(15):64-65.
[2]李祥,張世華,湯建華,等.急性脊柱創傷診斷及治療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學,2012,18(02):100-101.
[3]張福明,劉德政.急性脊柱創傷診斷與治療的臨床分析[J].大家健康,2013,7(11):142-143.
[4]慕志華.93例急性脊柱創傷診斷與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0):77-78.
[5]劉俊.急性脊柱創傷診斷以及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1,6(08):123-124.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