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析鼻內鏡下等離子治療變應性鼻炎的臨床治療效果有效性。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變應性鼻炎患者48例,均給予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比較治療前后臨床療效和臨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 經治療后,48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9%,顯著優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經治療后,48例患者表現的鼻塞、鼻癢、噴嚏、流涕等癥狀均得以改善,顯著好于治療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均未見嚴重并發癥。結論 針對變應性鼻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直達病灶、安全性高且療效確切,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鼻內鏡;等離子;變應性鼻炎
近年來,變應性鼻炎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繼發鼻竇炎、結膜炎、中耳炎、氣管炎等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1]。傳統的治療方法只是單一的采用消炎藥進行治療,但是治療效果不明顯,并且容易復發。隨著對變應性鼻炎研究的深入,逐漸意識到鼻腔副交感神經和感覺神經興奮性的增高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臨床作用,這是手術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理論基礎[2]。本研究中,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診治的48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9月~2015年9月我院診治的48例變應性鼻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齡17.0~62.0歲,平均年齡(31.5±3.0)歲。所有患者均為抗組胺藥物、激素藥物治療的療效不佳患者,符合變應性鼻炎的診斷標準。
1.2方法 患者采取仰臥位,在鼻內鏡直視狀態下,通過2%丁卡因溶入1:1000腎上腺素棉片,進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采用超低溫控技術(39℃~70℃),進行溫控等離子手術,避免傷口的表面碳化,或者深層組織被燒傷。待麻醉成功后,通過等離子雙極探頭,熱凝下鼻甲,使鼻甲黏膜萎縮,根據黏膜肥厚程度,進行鼻甲的縮小。待雙側熱凝結束后,進行雙側鼻丘、鼻丘對應的鼻中隔黏膜的手術治療。手術過程中,減少對鼻中隔黏膜的損傷,避免鼻中隔穿孔。術后生理性海水噴鼻,3~6次/d,噴鼻1w,術后應用抗生素,進行5~7d抗感染治療。術后注意觀察鼻腔黏膜顏色變化,有無水腫、分泌物,以及粘連等。
1.3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術后1個月,根據2004年制定的“變應性鼻炎治療原則和推薦方案”的療效判定標準,對治療前后的癥狀、體征改善情況,通過計分方式進行比較。療效=(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①顯效:≥66%。②有效:26%~65%。③無效:≤2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數據軟件分析處理數據,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結果,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48例變應性鼻炎患者,經過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手術治療后,45例顯效(93.7%)、2例有效(4.2%)、1例無效(2.1%),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9%,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沒有出現鼻腔粘連等嚴重并發癥。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各項癥狀和體征均明顯改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變應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見的疾病[3]。變應性鼻炎患者由于長期炎癥刺激,繼發鼻黏膜肥厚、下鼻甲肥大等,患者會出現鼻塞、打噴嚏、流涕、鼻癢等臨床癥狀,這主要是由于變應性鼻炎發病過程中,篩前神經、翼管神經內的副交感神經對鼻丘、中鼻甲、下鼻甲前部的鼻黏膜血管、腺體分泌的調節作用所致[4]。變應性鼻炎的治療方法相對較多,單純藥物治療由于療程長、副作用大等,嚴重影響著其療效;免疫治療具有療程長、復發率高、危險性較大等特點,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臨床應用[5];此外,一部分患者因為種種原因,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很差,癥狀持續存在,用藥效果不明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根據臨床研究發現,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射頻消融治療有以下優點:①通過下鼻甲收縮增加鼻通氣量,操作簡單、安全、有效。②患者可在門診治療,降低治療費用,痛苦小,出血少,是更加人性化的手術方式。③在鼻內鏡直視下,術野清晰,更能選擇性地切斷鼻后下神經及篩前神經對變應性鼻炎主要靶器官下鼻甲的傳導路徑,較單純消融下鼻甲體可明顯緩解噴嚏、流涕等癥狀,提高了變應性鼻炎的療效。④等離子消融治療溫度低,與傳統的手術、激光、微波抗凝治療相比,保護了鼻粘膜的生理功能。⑤如1次療效欠滿意,可于首次消融后6個月內有選擇性地進行補充消融治療。這表明等離子治療,尤其適用于下鼻甲黏膜肥厚的變應性鼻炎患者,不僅能夠確保鼻腔通氣,還能夠改善變應性鼻炎的癥狀和體征。等離子熱凝鼻丘、下鼻甲能夠刺激變應性炎癥的鼻黏膜血管、神經和腺體組織,減輕上述器官的反應性,緩解變應性鼻炎癥狀。此外,術中應及時調整輸出功率、作用時間、消融物參數,盡量避免或減少低溫等離子治療對組織的損傷[6]。通過我們的臨床經驗,建議消融功率設置為5W,對于黏膜較厚的鼻丘組織和較薄的個體黏膜,消融時間應酌情延長或縮短。術后生理性海水噴鼻,及時清理假膜,有效預防黏膜粘連。
本研究中,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各癥狀均有明顯改善,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7.9%,結果充分說明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通過調節等離子刀的彎曲角度,能夠在直視狀態下完成篩前神經的消融,不僅操作簡便,并且能夠清晰顯示術野,進行準確定位,對周圍組織的損傷小,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綜上所述,針對變應性鼻炎患者給予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應用直達病灶、安全性高且療效確切,值得在基層醫院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喬富玉,楊東寶,肖靜,等.鼻內鏡下兩種不同方法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對比[J].西南國防醫藥,2013,23(2):156-158.
[2]王俊霞.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變應性鼻炎臨床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13,11(15):70-71.
[3]鄧清紅.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科學咨訊,2014,22(38):29-30.
[4]孟凡英.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7):77.
[5]茅學英.鼻內鏡下等離子低溫射頻消融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分析[J].中國醫療器械信息,2015,21(01Z):123-124.
[6]周沛.鼻內鏡下低溫等離子治療變應性鼻炎療效觀察[J].養生保健指南:醫藥研究,2015,71(10):198.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