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溫針灸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過程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的患者88例為實驗研究的對象,根據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n=44)和對照組(n=44),觀察組患者給予溫針灸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針刺治療。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復發情況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溫針灸的應用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和近期效果,減少了復發情況的發生,改善了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疼痛評分。
關鍵詞:溫針灸治療;常規針刺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膝關節功能評分;膝關節疼痛評分
膝關節骨關節炎為我國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疾病之一,同時,也是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骨關節病,其以中老年人為主要的發病人群,且女性患者略高于男性。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這一疾病的發病率也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并有一定的年輕化趨勢[1,2]。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在臨床上主要有膝關節腫脹、疼痛以及功能障礙等臨床癥狀,具有病情容易反復和久治不愈等特點[3]。本文觀察了溫針灸在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過程中的近期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文選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的患者88例為實驗研究的對象,其中有男性患者36例,有女性患者52例,年齡42歲~76歲,患者的平均年齡為(60.4±4.8)歲;患者病程在6個月~13年,患者的平均病程為(5.84±1.69)年。根據患者治療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n=44)和對照組(n=44),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相比沒有明顯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
1.2.1觀察組 患者給予溫針灸治療,取直徑為0.35 mm的1~3寸毫針,消毒之后備用,患者選取俯臥位或者坐位,具體根據患者的舒適確定,之后用酒精對患者的局部皮膚消毒,取膝眼穴、犢鼻穴、鶴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等穴位,針刺入并得氣后用剪成1.5 cm小段的艾條在尾針上點燃,艾條距離皮膚4 cm,三段艾條燃燒結束后出針。
1.2.2對照組 患者給予常規針刺治療,取膝眼穴、犢鼻穴、鶴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等穴位,單純針刺而不灸,得氣后留針40 min。兩組患者均間隔1 d治療1次,每10次為一個療程,療程之間間隔3 d,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復發情況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均進行觀察和記錄,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越高表示患者關節功能越好,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越低,表明患者疼痛情況越輕微。
療效評定標準: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均完全消失,膝關節屈伸的活動范圍達到135°為痊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明顯消失,且膝關節屈伸活動范圍達到135°為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有所改善,但是其膝關節屈伸活動受到限制為好轉;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甚至有所惡化為無效;有效率=痊愈+有效+好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實現實驗中數據的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標準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配對t進行數據間的比較,計數資料采用?字2分析,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觀察組與對照組各有患者44例,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觀察組 有患者44例,其復發情況的發生率、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分別為6.8%(3/44)、(75.88±8.86)分、(1.65±0.42)分;對照組有患者44例,其復發情況的發生率、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分別為15.9%(7/44)、(60.12±7.65)分、(3.85±0.27)分,觀察組患者復發情況、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膝關節骨關節炎在中醫上屬于\"骨痹\"的范疇,這一疾病的發生與風寒濕邪入侵、肝腎虧虛以及筋骨失養等因素有著一定的關系,屬于標實本虛的病癥。在對這一疾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應該以\"寒者熱之\"為主要的治療原則,以活絡止痛、散寒除濕為主要的治療目的,進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臨床癥狀[4]。
溫針灸為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中醫治療方法,其主要的原理是將艾條燃燒產生的局部溫熱,通過針灸針傳導至穴位內部,在運用這一治療手段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對膝眼穴、犢鼻穴、鶴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等穴位的溫針灸,可以達到松解膝關節黏連、活血化瘀以及舒筋利節的作用,而艾條可以達到溫經散寒的效果,加快了患者局部血液的循環,更好的促進了炎癥的吸收,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有效率和質量[5,6]。在本次試驗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復發情況以及膝關節功能評分和患者膝關節疼痛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實施治療的過程中溫針灸的應用可以提高臨床治療的有效率和近期效果,減少了復發情況的發生,改善了患者膝關節功能和疼痛評分。
參考文獻:
[1]邱玲,翟佳麗,劉迪,等.溫針內外膝眼配合康復訓練治療震后板房區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04):391-392,399.
[2]陳武杰,林玉敏,陳秀玲.溫針灸配合內服中藥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38例療效觀察[J].按摩與康復醫學(上旬刊),2011,02(09):8-10.
[3]陶劍芳,謝仁古麗·阿皮孜,賈小梅,等.臭氧玻璃酸鈉及兩者聯合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浙江臨床醫學,2015,04:530-531.
[4]周金良,魏宗星,毛曉明.補腎活血方加扶他林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106例的臨床研究[J].中醫臨床研究,2015,11:79-80.
[5]祖洪碧.追風透骨膠囊聯合玻璃酸鈉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藥科技,2015,22(01):82-83.
[6]劉祖華.中醫骨正筋柔理論治療膝關節性骨關節炎43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03:73-73,75.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