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行持續顱內壓監測療法的臨床效果及護理措施。方法 調查對象從我院2012年4月~2014年9月接收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抽選,分成不同處理,即:對照組(常規處理)、研究組(持續顱內監測),且研究組治療期間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評定預后效果。結果 研究組患者預后病癥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者有區別(P<0.05)。結論 臨床針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行持續顱內壓監測療法及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生活現狀,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鑒。
關鍵詞:重癥顱腦損傷;顱內壓;護理措施;臨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linical effect and nursing measures of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Methods A survey from the hospital in April 2012-September 2014 selected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into different processing,namely:the control group(routine treatment),the team (continuous intracranial monitoring),pertinent nursing measures and the team during the treatment,assessing prognosis.Result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team symptoms effectiveness i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complication rate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both have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Clinical for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therapy and nursing measures,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life,reduce the case fatality rate,is worth using for reference.
Key words: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Intracranial pressure;Nursing measures;Clinical effect
重癥顱腦損傷是一種多發性的臨床病癥,顱內壓升高為疾病主要特征,危害患者生命健康。研究報告顯示,近年顱腦損傷病發率持續上漲,逐漸發展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問題。因此,需探討針對性療法進行處理。顱內壓水平是評定顱腦損傷程度的主要標準,通過對該水平的觀察可準確判斷患者病情變化,便于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提高預后效果[1]。為了更好地評定顱內壓監測的應用效果,本文將我院接收者作為調查對象。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調查對象從我院2012年4月~2014年9月接收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中抽選,分成不同處理,研究組50例,男女性例數比32:18,年齡段20~74歲,平均(45.6±2.6)歲;對照組50例,男女性例數比33∶17,年齡段22~76歲,平均(45.7±2.7)歲。100例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病癥,經CT檢查確診;處理前期將臟器功能損傷、精神異常等患者排出。兩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資料無區別,可進行評定(P>0.05)。
1.2 方法 臨床對照組患者行基礎療法,如:根據患者病情變化及時檢查顱腦CT,適當調整藥物滴注劑量;研究組患者行持續顱內壓監測處理,借助ICP監護儀進行監測,手術期間,將感應器放置于患者腦室或腦組織內部,監測實施前期,測定監護設備的相應性能,確保各個部件處于正常運行狀態,且無誤差,并于每次使用期間將其調整為零。若監測期間發現患者顱內壓處于20~30 mmHg,可適當使用藥物降壓處理,并將患者床頭抬高,持續呼吸暢通;若顱內壓處于30~40 mmHg,除行上述處理外,還可檢查顱腦CT,結合CT表現綜合分析,情況允許時再次手術;若顱內壓>40 mmHg,持續處理后不緩解,需立即手術處理。此外,研究組持續顱內壓監測過程中還需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如:①穩固引流管:密切觀察腦室引流管情況,確保其處于合適高度,確保引流通暢。禁止出現引流管放于患者頭部下方現象,情況允許時可適當調整患者頭部,以預防引流管彎曲;幫助患者翻身、吐痰過程中,確保動作輕柔,以免過度牽拉引流管;若患者出現過度煩躁癥狀,可控制其肢體,或拔出引流管,詳細記錄引流液體顏色變化、總量等變化情況[2];②基礎護理:將患者床頭抬高30°左右,促使患者處于舒適體位,確保病房溫濕度適宜,保持空氣清新、干燥,減少噪音,提高睡眠質量;③保持呼吸暢通,顱內壓監測患者通常伴有咳嗽癥狀,呼吸時快時慢,易導致呼吸道堵塞。故而,醫護人員需及時幫助患者清除呼吸道殘留分泌物,提高呼吸道通氣量;④保持大小便通暢,尿潴留以增加腹部壓力,影響腦脊液的吸收。
1.3評定項目 臨床處理結束后評定疾病效果,并分析其并發癥情況。標準:借助GOS進行評定,共分為5個等級,包括:預后存在輕度缺陷,可正常生活表明良好恢復;預后存有殘疾,可獨立生活,亦可于家人幫助下適當工作表明輕度殘疾;預后存有殘疾,頭腦處于清醒狀態,無法自理生活表明重度殘疾;預后僅存在少量反應表明植物生存;死亡。其中良好恢復和輕度殘疾為有效;重度殘疾、植物生存和死亡為無效。
1.4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病癥效果、并發癥事件均為計數資料,對比分析采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表明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效果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針對性處理后病癥改善,但研究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區別(P<0.05),見表1。
2.2臨床并發癥評定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患者預后均出現并發癥,但研究組發生率少于對照組,有區別(P<0.05),見表2。
3 討論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特別是嚴重顱腦損傷,可影響患者腦部正常功能,危害生命。顱內高壓是導致患者血氧飽和度降低的關鍵因素,通過對顱內壓的監測,可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和治療方案。本文研究組患者實施持續顱內壓監測,操作簡便、創傷小,通過持續性的監測顱內壓水平的變化及針對性護理措施的實施,可降低開顱手術發生率;并且,還可預后肺部感染、腎功能損傷等病癥,效果顯著[3]。本研究結果說明,臨床針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行持續顱內壓監測療法及護理措施,可改善患者生活現狀,降低病死率,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徐娟.持續顱內壓監測在重癥顱腦損傷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0):116-117.
[2]盧永剛,王穎,洪銘巖.中型顱腦損傷持續顱內壓監測的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9):39-40.
[3]張浩然,單大釗.顱內壓監護在重癥顱腦損傷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8):156-157.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