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運動耐力下降是慢阻肺患者就診的常見原因。運動試驗是臨床常規評估慢阻肺患者功能狀態的基本檢測手段。本文就慢阻肺中臨床常見幾種運動試驗的特點及臨床應用作一綜述。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運動耐力;運動試驗;心肺運動試驗;6min步行試驗;遞增型穿梭步行試驗;登樓梯試驗
運動耐力下降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慢阻肺)患者就診的常見原因。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受損程度與他們的生活質量、住院率和生存率有重要的關聯。臨床醫生一般通過問診評價患者活動能力,但這種評定方法主觀因素較多,可靠性差。運動試驗是臨床常規評估患者功能狀態的基本檢測手段。目前有多種形式的運動試驗可供臨床應用,有些對與運動有關的各個系統可進行詳盡評估,但需復雜設備;有些僅能提供一些基本信息,但易于實施。下面就慢阻肺中臨床常見幾種運動試驗特點及臨床應用作一綜述。
1 心肺運動試驗
CPET通過監測短時間內平板運動中的通氣量、攝氧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標,來全面綜合評價心肺系統、神經骨骼肌肉系統在運動負荷下的功能情況,是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評價的“金標準”[1-2]。
CPET可對慢阻肺的肺損傷嚴重程度做出評價,也可對其預后進行評估,特別是最大攝氧量(VO2max)、VE/Vco2等是預測慢阻肺患者早期死亡最有意義的指標。CPET是確定慢阻肺患者肺康復運動強度和評價運動訓練效果的標準方法,還可對慢阻肺患者的氧療、藥物治療、持續氣道正壓通氣等治療方案加以評價。
CPET運動方案、指標測量和評價標準不統一,有待進一步確定,且其結果的解釋及臨床意義有待進一步探討。另外CPET的安全性、對技術和設備的較高要求及相對昂貴的價格,均限制了其在臨床中的應用。
2 6min步行試驗
6MWT中患者可自主選擇步速,中途允許休息,主觀因素影響較大,僅能反映整體功能,不能像CPET一樣對單個器官或系統進行評價,不能完全替代CPET[3]。
在評估慢阻肺患者功能狀態的BODE(B:體質量指數;O:氣道阻塞;D:呼吸困難;E:運動耐力)評價系統中,運動耐力一項由6min步行距離(6MWD)評估,BODE指數每增加1分,慢阻肺患者死亡風險比增加1.34,因呼吸原因死亡的風險比增加1.62[4]。
6MWT常用于比較藥物治療或康復訓練后患者功能狀態的變化[5]。而6MWD是慢阻肺生存率和病死率的重要預測因素[6],但也有學者提出重度氣流受限的慢阻肺患者,多元分析顯示6MWD預測價值并不高[7]。
3 遞增型穿梭步行試驗
ISWT中的步行速度由錄音控制逐漸遞增,與6MWT相比其更易使患者逐漸達到癥狀自限性的最大運動負荷,可作為極量運動的評價工具。
ISWT用于評價慢阻肺患者康復效果,康復后患者ISWT步行距離明顯提高[8]。ISWT可成功代替6MWT作為慢阻肺BODE指數中運動耐力的替代度。
4 登樓梯試驗
登樓梯試驗雖為非正式的運動試驗方案,尚無統一指南作為規范,但登樓層數可較好反映患者心肺負荷的耐受能力和心肺儲備情況。目前其多用于評價肺切除患者術后的健康狀況及術后發生并發癥的風險性;也可被用作確定患者是否需要做CPET,有研究表明對于不能登22 m以上的患者,術前都應進行CPET。
目前以登樓梯試驗來評估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鮮有報道。2008年有學者報道重度慢阻肺患者進行登樓梯試驗需要比6MWT更高的生理需求。近期更有學者提出相較于6MWT和其他試驗,登樓梯試驗在生理反應方面類似于最大運動試驗。
5 結論
綜合目前文獻報道,CPET做為評估慢阻肺患者運動耐力的“金標準”,因其安全性,對技術和設備較高要求及相對昂貴的價格限制了其應用。6MWT適于評價患者活動的持久力和次級量運動耐力。ISWT相較于6MWT可作為極量運動的評價工具。登樓梯試驗雖尚無統一操作規范,但其在生理反應方面類似于最大運動試驗。目前我國在上述幾種步行試驗的參考值和預計值公式等方面的研究較少,未來還需大量的工作來彌補這些不足。
參考文獻:
[1]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2]Ross RM.ATS/ACCP statement on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3,167(10).
[3]ATS Committee on Proficiency Standards for Clinical Pulmonary Function Laboratories.ATS statement:guidelines for the Six-minute walk test[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1-117.
[4]Salzman SH.The 6-min walk test:clinical and research role,technique,coding,and reimbursement[J].Chest,2009,135(5):1345-1352.
[5]Nici L,Zuwallack R.Scope,background and definition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11,47(3);465-474.
[6]Bowen JB,Votto JJ,Thrall RS,et al.Functional status and survival following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J].Chest,2000,118(3):697-703.
[7]Martinez FJ,Foster G,Curtis JL,et al.Predictors of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emphysema and severe airflow obstruc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6,173(12).
[8]Ergun P,Kaymaz D,Gunay E,et al.Comprehensive out-patient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Treatment outcomes in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nn Thorac Med,2011,6(2).
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