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杵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60例確診為頸性眩暈的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口服敏使朗,治療組采用杵針治療,觀察兩組治療前后頸性眩暈療效和功能評分的變化。結果 兩組功能評分較治療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總有效率(86.7%)高于對照組(76.7%)(P<0.05)。結論 杵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肯定,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治療方案。
關鍵詞:頸性眩暈;杵針;敏使朗;臨床療效
頸性眩暈又稱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指由頸椎退行性變引起的以眩暈為主的綜合征,為頸椎病中常見的類型之一[1],臨床治療頸性眩暈多采用鎮(zhèn)靜藥和擴血管藥物[2-3]。中醫(yī)治療包括針灸、推拿、杵針等,筆者近年來通過杵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頸性眩暈患者共6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癥狀功能積分等指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同時符合以下3條:①符合國家中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②符合《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所制定的頸性眩暈的診斷標準[5];③年齡18~60歲門診患者。
1.3排除標準 ①合并心腦血管等嚴重疾病者;②內耳、前庭神經病變的患者;③妊娠或哺乳期婦女等。
1.4方法
1.4.1對照組 患者口服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片),6 mg tid,14 d為1個療程。
1.4.2治療組 按《杵針學》[6]取穴:以百會八陣、大椎八陣及頭頸部河車路為主。操作手法:①醫(yī)者持五星三臺杵點叩百會八陣、大椎八陣、河車路印腦段及腦椎段各8次;②持七曜混元杵于河車印腦段及腦椎段行升降手法14次,力量稍輕,以患者舒適愉悅及刺激部位皮膚潮紅,局部有溫熱感為度;③醫(yī)者持奎星筆于百會八陣行開闔手法,力量由輕漸重,由外向內,每穴點64次;④醫(yī)者持金剛杵百會八陣、大椎八陣行運轉或開闔手法各8次。杵針操作約30 min/次,1次/d,5次為1個療程,共3個療程。
2 結果
2.1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標準 應用《頸性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7]對各種癥狀及功能進行評估:包括眩暈、頸肩痛、頭痛、生活及社會,共5大項,每項5分,總分為30分。
2.2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標準判斷療效。治愈:眩暈消失,恢復工作,隨訪半年以上無復發(fā);顯效:眩暈明顯減輕,偶爾不適;有效:眩暈較治療前明顯減輕,易復發(fā);無效:眩暈改善不明顯或加重。
2.3治療結果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3.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眩暈癥狀與功能評分比較 兩組癥狀和功能積分較治療前均有所降低(P<0.05),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3.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86.7%)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6.7)(P<0.05),見表2。
3 討論
頸性眩暈是指椎動脈受頸椎退行性病變的影響導致血流運行障礙引起的眩暈綜合征,以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旋轉,伴有頸肩部僵硬酸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西醫(yī)認為本病是以頸椎間盤退變?yōu)榛A,引起其周圍結構病理性改變,壓迫椎動脈或刺激頸部交感神經導致椎動脈痙攣,使椎動脈血流量下降,即出現(xiàn)椎動脈型頸椎病[8]。西醫(yī)治療以擴血管改善供血為主,本研究所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為H2受體激動劑,對椎基底動脈有明顯的擴張作用[9]。
中醫(yī)認為本病屬“眩暈”范疇,病機為風寒濕邪外侵,痰濕阻滯,脈絡瘀阻,清陽不升,氣滯血瘀,氣血運行不暢,不能上達腦髓,則出現(xiàn)頭暈目眩、視物旋轉等癥。杵針療法是成都中醫(yī)藥大學已故著名老中醫(yī)李仲愚教授繼承其先祖醫(yī)術,經李仲愚教授60余年的精深研究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獨特的治療方法。本研究選用其特殊穴位八陣穴及頭頸部河車路為主。百會穴為督脈和足太陽經脈交會穴,百會八陣可改善腦部供血,有醒腦開竅、清利頭目、安神定志、升陽舉陷、益氣固脫等功效;頭頸部河車路涵蓋了督脈、背俞穴、夾脊穴等,故有疏通經絡、調節(jié)臟腑、扶正祛邪等功效。同時杵針構造特殊,運用相應的手法,使其具有推拿的功效,可解除頸肩部肌肉痙攣,改善頸椎動力失衡和局部血液循環(huán),進而解除交感神經刺激,緩解椎動脈的痙攣和壓迫,恢復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眩暈癥狀。
綜上,杵針療法治療頸性眩暈療效肯定,杵針具有針刺和推拿之功效,且杵針為非侵入性工具,無破皮傷肉之苦,無創(chuàng)痕感染之憂,無需藥物治療,患者更易接受,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潘福瓊.頸椎病的病因,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01(8):86-87.
[2]孫迎東,汪風芹,孫云廷.中藥定暈1號方治療頸性眩暈96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8,17(9):1198-1198.
[3]石蘊鵬,孫春蒲,楊光福.解痙行瘀定暈方治療氣郁血滯型頸性眩暈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7(25):139-140.
[4]陳佑幫.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4.
[5]孫宇,李貴存.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1994,19(2):156-158.
[6]鐘樞才.杵針學[M].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
[7]王楚懷,卓大宏.頸性眩暈患者癥狀與功能評估的初步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1998,13(6):245-247.
[8]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8:1642.
[9]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