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治療組采用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治療本病70例,對照組采用中藥歸脾湯治療60例。結果 治療組總有效率94.2%,對照組總有效率78.3% ,兩組療效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結論 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治療失眠癥可調氣血,養心脾,益肝腎,方法簡便,療效顯著。
關鍵詞:失眠癥;中醫治療;腹針療法;穴位按壓
失眠癥是一種常見的睡眠障礙性疾病,是多種軀體、精神和行為疾病所具有的常見臨床表現。隨著人們生活節奏加快,精神壓力增大,失眠患者日漸增多。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長期服用鎮靜和安眠藥易產生難受或毒副作用。近年來本人用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治療失眠取得效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共觀察130例患者,均為柳州市中醫院針灸門診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0例,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齡18~80歲;病程15d~3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病程1個月~3年。兩組病例從性別、年齡、病程、病情輕重比較,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不寐\"病的診斷依據: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徹夜難眠;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多夢等癥;經各系統和實驗室檢查未發現異常。
1.3方法
1.3.1治療組 采用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的方法,①腹針療法:主穴:引氣歸元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腹四關穴(雙滑肉門、雙外陵)。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深刺,其余穴均中刺。
伴頭痛、健忘加針同側陰都穴(淺刺),伴心悸、多夢加針下脘下2mm處(淺刺),根據腹壁脂肪及體形的胖瘦分別選用0.22mm×40mm的毫針,常規消毒,對準穴位直刺,不捻轉或輕捻轉慢提插手法,1次/d,留針30min/次;②穴位按壓:取百會、神門、內關、心俞、肝俞、脾俞、腎俞,共揉按30min,1次/d。
1.3.2對照組 歸脾湯,藥物組成:黨參12g、炙黃芪12g、白術12g、當歸9g、茯神12g、酸棗仁12g、龍眼肉10g、遠志6g、木香3g、炙甘草3g、紅棗5枚,生姜3片,1劑/d,加水400ml分煎2次,分2次溫服。
1.4療程 兩組均治療周期1個療程(10次),除周日休息,余連續治療10次。
1.5療效觀察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失眠癥的療效標準制定,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癥狀消失;好轉:睡眠時間延長,伴有癥狀改善;未愈:癥狀無改變。
2 結果
見表1。
表中顯示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3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性40歲,于2013年6月來我科就診,主訴是失眠反復2年,加重2個月,表現為夜間入睡困難,睡后易醒,睡眠淺易醒,醒后難以入睡,每天僅能睡約2~3h,甚則整夜未眠,白天困倦,伴頭昏健忘,時有心悸。經腹針療法合穴位按壓治療1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4 體會
中醫認為人的正常睡眠依賴于人體的陰陽平衡,即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失眠癥中醫稱之為\"不寐\",多由心肝脾腎臟腑機能紊亂,氣血虧虛,陰陽失調引起,患者長期服用鎮靜和安眠藥沒能治療疾病根本,并易產生耐受或毒副作用,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腹針療法是通過針刺腹部穴位,調節臟腑失衡來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新型無痛的針刺療法,治療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為引氣歸元穴位組合,具有調補五臟氣血、補心脾、益肝腎功效。調整內分泌水平,增強人體免疫力。雙上風濕點,兩側所主不同,左主脾,右主肝,可調節肝脾之氣,疏肝理氣和胃,柔肝養血,平衡陰陽,化解虛火上炎之證;大橫是太陰脾經在腹部之穴,脾主運化,脾胃為\"后天之本\",針刺大橫可健脾化濕,生養肌肉。商曲穴、氣穴、陰都穴為足少陰腎經穴,可加強補腎之功。百會是督脈、足太陽之會,而腦為\"元神之府\",督脈為\"陽脈之海\",對全身陽經脈氣有統率作用,體腔內心、肝、脾、腎俞等臟腑通過足太陽膀胱經背部的腧穴受督脈經氣的支配與督導,且督脈又\"入循脊里絡于腎臟\";百會配心俞、肝俞、脾俞、腎俞以及手少陰心經之輸穴神門、手厥陰心包經之絡穴內關,諸穴合用按壓以達調節氣血臟腑,補心脾,益肝腎,臟腑調和,氣血充足,心神安定,睡眠得以正常,標本得以兼治。
我們采用腹針療法與穴位按壓的方法治療失眠癥,具有\"安全、無痛、簡便\"的特點,免去了創傷與服藥之苦,也讓患者容易接受并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本療法不失為一種治療失眠證的簡便易行的外治療法。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編輯/蔡睿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