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探討超聲及增強CT在肝內膽管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肝內膽管細胞癌ICC患者臨床資料,分別采用二維超聲、超聲造影(CEUS)以及螺旋增強CT(CECT)進行檢測,探討分析不同檢測方式影像特點,比較ICC臨床診斷準確率。結果 肝內膽管細胞癌在二維超聲中主要表現為低回聲、不均質、邊界不清,而超聲造影與增強CT主要表現為整體增強或周邊增強,不均勻強化為其特征;超聲造影與增強CT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7.4%、70.9%,兩者并無明顯差異(P<0.05)。結論 加強二維超聲中ICC的全面認識,并結合超聲造影或增強CT進行聯合檢測,可有效促進肝內膽管細胞癌的早期診斷率。
關鍵詞:二維超聲;超聲造影;肝內膽管細胞癌;增強CT
肝內膽管細胞癌(ICC)屬于臨床中較為少見的膽管上皮惡性腫瘤疾病,僅為原發性肝癌的6%~15%左右,不過近幾年臨床診斷技術的提升,其臨床檢出率及發病率有著逐年增長趨勢。肝內膽管細胞癌常發于肝內管,主要區域多處在肝門或肝內周邊[1]。肝內膽管細胞癌在初期并無明顯特異性癥狀,往往當患者來院就診檢查之時,其癌細胞早已進展為中晚期,癥狀多表現為腹部疼痛、乏力、腹部伴有包塊硬結感、黃疸等。雖早有學者研究證實初期ICC的診斷治療也有效提升患者生存機會,但當前臨床中對于ICC的早期診斷仍舊較為困難,普遍采取影像學初期檢測,并通過病理組織學進行確診。對此本文回顧分析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1例肝內膽管細胞癌ICC患者臨床資料,重點探討分析ICC在影像學檢測中臨床特點,現將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4年9月~2015年12月收治的肝內膽管細胞癌ICC患者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齡43~75歲,平均年齡(59.7±6.9)歲,全部患者均通過二維超聲、超聲造影(CEUS)以及螺旋增強CT(CECT)進行檢測,并結合手術或病理組織穿刺活檢確診,符合肝內膽管細胞癌診斷標準。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腹部疼痛、上腹包塊、皮膚鞏膜黃染等,其中16例患者伴有肝膽管結石病史。全部患者AFP陰性,其中22例患者CA199>100U/ml,屬陽性結果。
1.2方法 本組研究選擇PHIL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討頻率3.5MHz,患者取仰臥位,全面觀察肝臟區域回聲狀況,細致檢查有無肝硬化、肝臟萎縮等表現,注意結合患者膽道病史或膽結石病史進行觀察,待發現病癥之后記錄腫塊面積、位置、回聲、形態及邊界等,同時注意檢查肝門及周圍膽管,做好影像保持記錄。采用SonoVue超聲造影劑進行檢測,造影劑劑量:24.98mg干粉劑與5ml生理鹽水配伍,行劇烈震蕩,經肘部淺靜脈注藥,一次團注(bolus)2.4ml,隨后注入5ml生理鹽水,并在注射后3~5min進行檢測。選擇GElightspeedveT64D螺旋CT,造影劑選擇德國先靈公司的優維顯,濃度300mg/ml,劑量按1.5m/gk計算,采取高壓注射器單相推注,推注速度3ml/s,患者先行全肝CT平掃及增強掃描,轉為連續螺旋掃描,而后經肘靜脈注射造影劑后30s、70s分別進行動脈期及門脈期掃描,延遲期掃描時間為4min之后。最后檢測結果均由本院具備多年臨床經驗影像學醫師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1.3統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31例肝內膽管細胞癌患者病灶數、二維聲像圖特征以及超聲造影與增強CT表現見表1、2。
采用“快進快出”,分支狀增強和/或不均勻增強為診斷ICC的標準,本組研究中超聲造影診斷準確率為77.4%(24例),余下7例均表現為整體均勻增強,其中1例增強強度始終弱于肝實質;而增強CT診斷準確率為70.9%(22例),提示22例患者膽管細胞來源惡性腫瘤,余下9例患者中6例診斷為肝細胞肝癌,另有3例為轉移癌。兩者診斷符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1021,P=0.2938)。
3 討論
目前,國內臨床中對于肝內膽管細胞癌的影像學診斷主要通過二維超聲、超聲造影以及增強CT等手段,其中又屬二維超聲價格低廉、操作便捷、無創安全性良好等優勢而廣泛應用與國內各地區基層醫院,屬肝臟疾病的首選影像學方式。特別在大范圍篩查具有乙型肝炎病史患者后期肝臟疾病的定期檢測中效果顯著,不過二維超聲由于影像分辨率限制,若腫瘤病變原發灶微小或位置表淺、回聲與周圍組織相接近時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2],對微小病癥檢出率較低,因此需進一步采取超聲造影或增強CT方式檢查。
超聲造影技術則是近年來國內影像學檢測較為先進的技術,其利用靜脈注射造聲學影劑,直觀探查病灶之內血流灌注狀況,并結合增強病灶從而細致比較其他周圍組織狀況,對病灶診斷具有極高的靈敏度與特異性。肝內膽管細胞癌作為臨床中典型性富血供腫瘤,其腫瘤病灶之內具有較為豐富的新生血管[3],當常規二維超聲檢測時,多表現為周邊伴聲暈的低同聲團,當病灶小于2cm時與肝細胞癌較為相似,易誤診;而通過超聲造影注射進行病灶強化,則充分顯示周圍肝組織,呈動脈期高增強,門脈期由于肝臟是門靜脈供血,因此肝實質回聲增高,而病灶中的造影劑已快速消退而廓清,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呈低增強。而增強CT則多表現為延遲強化,且具有一定特異性表現,從增強角度來講,超聲造影與增強CT均表現符合一定的相似性,均現為整體增強或周邊增強,不均勻強化為其特征。而本組研究中超聲造影與增強CT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77.4%、70.9%,兩者并無明顯差異。但是,當前臨床中對于肝內膽管細胞癌表現標記物仍舊尚不明確,因此術前診斷率尚有不足,不過筆者認為通過加強二維超聲中ICC的全面認識,并結合超聲造影或增強CT進行聯合檢測,可有效促進肝內膽管細胞癌的早期診斷率。
參考文獻:
[1]唐小喬,仇毓東,張煒煒,等.超聲及增強CT在肝內膽管細胞癌診斷中的應用[J].肝膽外科雜志,2010,18(5):335-337,361.
[2]李紹林,張雪林,周杰,等.肝內外周型膽管細胞癌臨床表現特點和CT、MRI診斷[J].肝膽外科雜志,2003,11(5):338-342.
[3]王正平,胡正彪,黃必飛,等.肝內膽管細胞癌的超聲聲像圖及超聲造影特征分析[J].全科醫學臨床與教育,2009,7(4):394-395,封3.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