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分析血液病貧血患者紅細胞參數(shù)特點和相關性。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血液病貧血患者210例,對其進行檢查,分析紅細胞參數(shù)特點和相關性。結果 不同血液病中,PKD、NHL、MM、IMF患者的MCV水平在正常范圍,剩余患者則大于正常范圍。各種血液病的外周有核紅細胞增高,增高程度和RDW、MCV、RET相關。結論 血液病貧血患者的紅細胞參數(shù)、有核紅細胞及網織紅細胞變化為同步性強,外周有核紅細胞增高則與貧血和疾病的嚴重程度相關。
關鍵詞:血液病貧血;紅細胞參數(shù);特點;相關性
貧血患者紅細胞參數(shù)一方面與原發(fā)病的病理機制有關,另一方面與其病程相關,綜合分析紅細胞參數(shù)可把各種貧血性疾病分為三種類型,但不同疾病紅細胞參數(shù)有各自特點[1]。血液系統(tǒng)疾病是貧血常見原因,現(xiàn)報告本院210例并發(fā)貧血的血液病患者紅細胞參數(shù)和網織紅及有核紅細胞的分布特點和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2014年在本院初診的210例患者,男124例,女86例,年齡1~72歲。所有患者經細胞形態(tài)、組織化學、流式細胞儀、透射電鏡及骨髓病理檢查確診為不同類型血液病,包括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慢性髓系白血?。–ML)、原發(fā)性骨髓纖維化(IMF)、急性白血?。ˋL)、再生障礙性貧血(AA)、多發(fā)性骨髓瘤(MM)、非霍杰金氏淋巴瘤(NHL)、溶血性貧血(HA)、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陣發(fā)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PNH)、巨幼細胞性貧血(MA)、缺鐵性貧血(ID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伴免疫性血小板減少(EVENS)、丙酮酸激酶缺乏癥(PKD)和遺傳性球形細胞貧血(HS)。
1.2方法 抗凝管采患者靜脈血2ml,混勻后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血紅蛋白(HBG)、紅細胞(RBC)、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有核紅細胞(NRBC)和網織紅細胞(RET) 6個參數(shù);部分光鏡觀察血涂片,計數(shù)NRBC比例。
1.3觀察指標 貧血診斷標準: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及嬰幼兒Hb<110g/L。紅細胞參數(shù)正常參考值范圍:MCV 80~94 fl;RDW-SD 39~46 fl;RET 0.5~1.5%;NRBC 0%[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采用專業(y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各種血液病患者RBC、HGB、MCV、RDW、RET及NRBC的情況分布見表1。MDS、NHL及MM 3種血液病患者的NRBC與MCV、RDW與RET的相關性分析見表2。
3 討論
MCV增高由大到小依次為HS、MA、EVENS、ITP、HA、PNH、AA、CML、MDS、AL;IDA患者MCV減小。說明除IDA導致小細胞貧血外,其它血液病性貧血以紅細胞平均體積增大為主,這種變化與不同疾病的不典型代償性增生有關。隨著MCV增大,大部分患者RDW和BET呈增大趨勢,提示血液病貧血患者紅細胞參數(shù)密切相關,有很高同步性,說明不同疾病導致的貧血有相同的的代償增生機制。RDW能反映紅細胞體積的異質性或波動范圍,本組除1例PKD患者正常外,其它血液病患者RDW平均值都高于正常,不同于肝腎或腫瘤疾病引起的貧血,說明血液病與非血液病性貧血的病理機制存在差別,前者骨髓紅細胞增生發(fā)育障礙、破壞顯著,同時伴反饋增生;后者為長期疾病引起造血異常導致的貧血[3,4]。
RET增高一方面說明紅系增生活躍,同時提示體內紅細胞破壞嚴重。本組疾病中,HS、PNH、HA、EVENS、PKD和ITP患者RET平均值升高,說明這些疾病血細胞破壞嚴重,紅系代償增生加強。AA患者RET比例大于相關報道可能與本院慢性患者多,骨髓紅系增生能力恢復有關。
本組不同血液病外周有核紅細胞平均值全部增高,以AL、MDS、MM、HS、HA、IMF和PNH增多最明顯,其次是NHL、CML、IDA、MA、EVENS和PIE、 ITP和AA最低,進一步分析MDS、NHL和MM患者有核紅細胞增高與MCV、RDA和RET關系,發(fā)現(xiàn)有核紅細胞陽性患者MCV、RDA和RET平均值高于陰性患者,而Hb較低,提示有核紅細胞增高患者貧血嚴重,紅細胞參數(shù)變化顯著。說明有核紅細胞分析不僅有助于疾病診斷,而且一定程度有助于判斷預后。
參考文獻:
[1]王夢濤,劉丹,楊良勤,等.幼年特發(fā)性關節(jié)炎25例血小板計數(shù)、貧血指標與病情活動相關性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3:370-371.
[2]張巧玲,楊永強.地中海貧血篩查試驗在小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病因鑒別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8:1333-1337.
[3]陳先榮.小紅細胞百分比與低色素紅細胞百分比的比值對小細胞性貧血的診斷價值[J].實用預防醫(yī)學,2014,21(7):877-879.
[4]陳南,陸士奇.貧血與紅細胞分布寬度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內死亡的預測價值[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4,34(2):138-141.
[5]劉艷,佟廣輝.RDW-SD和RDW-CV在不同疾病中變化及診斷意義探討[J].大連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04.
[6]樊曉萍,張環(huán)生,王國萍.MCV/RDW參數(shù)鑒別診斷貧血的臨床實用參考價值[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2004,03.
[7]陳林立,吳振安.MCV及RDW對溶血性貧血診斷價值的探討[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02.
[8]李菊香,胡穎,尹更生,等.MCV和RDW測定在地中海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中的臨床價值[J].暨南大學學報,2006,06.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