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滇池;沉積物;磷形態
滇池是中國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近幾年來富營養化日益嚴重,已經被列為“三河、三湖”的重點治理對象之一。其水體滯留時間較長,外源輸入到湖泊中的營養鹽不容易交換出去,越來越多的氮、磷、重金屬等污染物以及生物殘體等有機物沉積到湖底。通過測定湖泊柱狀沉積物中磷的不同形態及含量,對研究沉積物磷的行為特征及湖泊富營養化狀況具有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域與樣品采集
使用GPS定位在滇池設置了采樣點,將滇池劃分為草海、外海北部、中部、南部四個區域,并各選取一個點(見圖1)。于2013年5月使用柱狀采泥器采集柱狀沉積物樣品,現場切層收集表層0~20cm樣品。采集的樣品經風干、研磨、過100目篩后,在室溫條件下密封保存。
1.2 樣品分析
沉積物總磷(TP)采用歐洲標準測試委員會框架下發展的SMT法[1],沉積物有機質含量根據沉積物在500℃下煅燒2h的燒失量計算[2],沉積物磷形態提取方法采用Psenner[3]提出的連續提取法。
2 結果與分析
2.1 沉積物有機碳和總磷歷史變化
參照放射性核素(210Pb和137Cs)計算的精確沉積年代和高精度的采樣分辨率,滇池的平均沉積速率約為3mm/a[4]。即0~2、2~5、5~8、8~12、12~16、16~20cm分別代表7、17、27、40、53、67年。D2采樣泥土為沙土,沙土的透氣、滲水能力很好,易耕作,但大孔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差,土壤含水量低,易漏水漏肥,保水保肥能力較差,保存在土壤中的養分也比較低,故有機碳含量很低,甚至為負值。
草海柱狀沉積物有機碳含量較高,質量比為29.71~53.63%,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碳含量持續降低,降低幅度很大;外海柱狀沉積物有機碳含量低,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機碳含量持續升高,升高幅度較小,其垂向變化特征見圖2。外海有機碳和總磷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即有機碳和總磷的變化速率相當。
草海和外海柱狀沉積物TP相對于有機碳來說,有大幅度的變化。從上世紀60年代至今,外海沉積物有機碳含量有略微增加的趨勢,而草海相對于60年代,有機碳含量下降顯著,趨勢明顯,但仍明顯高于外海,可能與草海底泥疏浚有關。19世紀60年代至今,總磷顯著增加,外海變化幅度較小。此外,90年代外海總磷有明顯的堆積。而后滇池北部總磷增加,南部減少。
2.2 沉積物磷形態組成及歷史變化
研究區域沉積物磷形態垂向分布如圖3所示,沉積物中各形態磷的分布特征基本呈現NH4Cl-P
3 結束語
(1)沉積物中各形態磷的分布特征基本呈現NH4Cl-P nrp或Res-P 參考文獻 [1]Ruban, V. López-Sánchez, J. F. Pardo, P. Rauret, G. Muntau, H. Quevauviller, P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phosphorus forms in lake sedi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1999,1(1):51-56. [2]Murphy, T. Lawson, A. Kumagai, M. Nalewajko, C.2001,Release of phosphorus from sediments in Lake Biwa. Limnology, 2(2):119-128. [3]Psenner R, Bostrom B, Dinka M, et al. Fractionation of phosphorus in suspended matter and sediment [J]. Arch.Hrdobiol. Bieh.Ergebn.Limnol,1988,30:98-103. [4]王小雷,楊浩,趙其國,等.云南滇池近現代沉積速率及氣候干濕變化的粒度記錄[J].地理研究,2011,30(1):16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