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吐哈盆地由地質歷史演化過程中不同時代、不同性質的沉積盆地疊加復合而成,具有雙層基底。沉積蓋層以中、新生界為主體。按照“南北分帶,東西分塊”的特點,可劃分為五個構造單元、四個構造區。盆地構造特征具有初期伸展,主要成盆期壓縮的特點。構造演化分為晚二疊世-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三個演化階段。
關鍵詞:吐哈盆地;構造特征;構造演化
1 概述
吐哈盆地富含煤炭資源,埋深淺于2000m的資源量達5300×108t,并且是一個煤成油盆地,與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并稱新疆三大含油氣盆地[1,7]。自晚石炭世形成以來,經歷多次構造運動。為了全面、系統對吐哈盆地煤炭資源進行綜合評價,這里對吐哈盆地構造單元劃分,構造演化史進行了詳細分析。
2 構造單元劃分
吐哈盆地內,中、新生界地層傾角多在20°~60°之間,逆沖斷層、縱彎褶皺等擠壓性構造發育,構造線展布以北西-南東向和北東-南西向為主[2]。以“南北分帶,東西分塊”為劃分原則,可將吐哈盆地劃分為五個一級構造單元和四個構造區。分布為吐魯番坳陷構造單元、艾丁湖斜坡構造單元、了墩隆起構造單元、哈密坳陷構造單元和南湖戈壁隆起構造單元;喀拉烏成構造區、博格達構造區、哈爾里克構造區和覺羅塔格構造區(圖1)[2-4]。
3 吐哈盆地構造演化史
吐哈盆地于海西期褶皺基底上開始了盆地的發展,經歷了晚二疊世-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四紀三個演化階段(表1),形成了中、新生代地層疊合的內陸盆地[5-8]。
3.1 晚二疊世-三疊紀擠壓型前陸盆地階段
晚二疊世-三疊紀時期,我國西北地區處于強烈的區域擠壓構造環境(晚海西期構造運動、印支期構造運動)。在此作用下,晚二疊世時期,新疆的古天山隆起,盆地內出現了中高山地形,導致盆地周緣博格達、哈爾里克、覺羅塔格三個造山帶隆升,成為物源區。同時,晚二疊世、三疊紀期間的強烈持續區域擠壓應力作用過程,致使造山帶山體沿盆緣深斷裂向盆地方向發生了強烈的沖斷推覆作用,結果盆地基底受到了沖斷構造負荷作用發生沉降成為沉積區,最后形成擠壓型前陸盆地。
3.2 侏羅紀伸展型斷超盆地階段
侏羅紀時期,吐哈盆地由于受到山前張性斷裂控制而形成斷陷盆地。再加上原型斷陷盆地的影響,此時吐哈盆地界線范圍內廣泛出現了超覆沉積。該階段沉積期內,吐哈盆地、準噶爾盆地、三塘湖盆地、巴里坤盆地、碎石梁盆地等成為一個盆地,成為中、下侏羅統接受沉積的主體,到了晚侏羅世,統一的盆地開始分離解體,各個地區開始抬升并遭受剝蝕作用。
3.3 白堊紀-第四紀擠壓型再生前陸盆地階段
自從白堊紀開始,吐哈盆地開始接受區域擠壓作用,侏羅紀的張性斷裂由于山前控盆深斷裂影響轉化為壓性逆掩斷裂,吐哈盆地也由先前的伸展盆地轉化為擠壓型再生前陸盆地。與此同時侏羅紀伸展盆地也開始遭受強烈抬升、掀斜和剝蝕等地質作用。
4 結束語
(1)吐哈盆地構造單元劃分具有“南北分帶,東西分塊”的原則,可劃分為吐魯番坳陷、艾丁湖斜坡、了墩隆起、哈密坳陷、南湖戈壁隆起五個一級構造單元;喀拉烏成、博格達、哈爾里克、覺羅塔格四個構造區。(2)吐哈盆地具有雙層基底,為復式內陸盆地,其構造演化經歷了三個階段:晚二疊世-三疊紀擠壓型前陸盆地、侏羅紀伸展型斷超盆地、白堊紀-第四紀擠壓型再生前陸盆地階段。
參考文獻
[1]曹代勇,邵龍義,張鵬飛.吐哈盆地早、中侏羅世聚煤期古構造[J].古地理學報,1999,2(1):46-51.
[2]陶明信.論新疆吐哈盆地的兩種構造單元體系[J].地質通報,2010,29(2-3):297-304.
[3]呂錫敏.吐哈盆地構造特征與油氣賦存[J].江漢石油學院學報,2001,23(2):75-80.
[4]趙文智,袁非,曾曉明.吐魯番-哈密盆地的構造特征[J].石油學報,1992,13(3):9-17.
[5]陳紹藩,王建永,黃國龍,等.吐哈盆地形成及其演化[J].世界核地質科學,2004,21(3):125-131.
[6]邵磊,杜斐.從砂巖成分探討吐哈盆地構造演化[J].地質論評,2001,47(1):19-26.
[7]吳濤,張世煥,王武和.吐哈盆地構造演化與煤成烴富集規律[J].地質論評,1996,42(增刊):31-36.
[8]李文厚,周立發,柳益群,等.吐哈盆地沉積格局與沉積環境的演變[J].新疆石油地質,1997,18(2):135-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