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田水利的投入增加,我國的農田水利建設處于快速成長階段。但是由于農業技術和管理理念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致使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還處于較低水平。為了不讓農田水利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塊短板,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的適宜性進行評價探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以此為基點展開討論和分析。
關鍵詞:農田排水資源;灌溉;適宜性;評價
在農田排水中,會出現氮磷等營養物質,也同樣會出現重金屬和有毒性的有機污染物。前者對對作物有利,而后者對土壤一水一作物系統有害。為了探究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對對水土環境及作物的影響和節水減污效應,需要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的適宜性進行評價研究。
1 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
為了對農田排水提供指導,必須對農田排水再利用的灌溉效應和風險進行科學性的評價。與江河湖庫里的常規淡水資源相比,農田排水資源因其特殊性需要合理的進行利用。為了避免出現農田排水不合理而造成作物減產的狀況,不可盲目引排水進行灌溉。農田排水灌溉利用評價分為兩個部分,其一,灌溉后評價;其二,灌溉預評價。其中針對農田排水灌溉后對作物產量和質量影響和土壤和地表地下水環境的影響等,屬于灌溉后評價。評價的目的在于觀察農田排水灌溉短期內對農業活動和生態環境是否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由于這種評價是基于結果而得出的,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針對農田排水資源用于某一地區將可能產生的灌溉效應、風險,進行統計分析,屬于灌溉預評價。據各種資料顯示,針對這方面的研究較多。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模型所建立的評價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此評價體系還不夠完善。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的目的在于研究利用農田排水資源在某一特定地區條件下進行灌溉的適宜性。其屬于預評價。為了達到此種目的,在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過程中,需注意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方面,一壤一水一作物一大氣這個循環系統中的各個主要影響因素;另一方面,以農田排水再利用的全過程中的排水水質、作物類型、土壤特性、灌排條件、水文氣象等因素為基礎。由于農田排水用于灌溉的適宜性評價的積極意義,所以,不可忽略對此項目進行深入研究。
2 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體系的建立
2.1 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的主要影響因素
作為提高農業用水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在減少農業用水取水量而起到節約用水基礎上,能夠解決我國農業用水短缺的問題。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基本原則需要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簡潔性、可操作性以及動態性原則。另外,分析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的主要影響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要求。一般而言,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與其灌溉的整個系統情況有密切的相關性。因而在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適宜性進行評價時,不能只片面的考慮灌溉系統各個環節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影響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的主要因素除了區域條件之外,還有灌溉實踐的主客體。因此,在進行評價過程中,在考慮排水水質的好壞的基礎上,也不能忽略關于灌溉對象的特性方面的考慮。一般情況下,灌溉對象的特性主要是指作物、土壤方面的特性。另外,對于區域環境、人類活動方面的考慮也不能缺少。
2.2 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指標體系建立
通過評價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能夠明晰區域對農田排水資源的綜合利用狀況,換句話說,利用水資源灌溉農田后,農田中的作物及水土環境狀況產生的變化。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很多因素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具有影響。文中所涉及的評價指標皆建立于排水水量達標基礎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須加大對作物及土壤特性、水文氣象、排水水質、灌排措施等因素的重視力度。經考察現場、查閱文獻資料,并身臨一線、召開座談會、咨詢相關專家,且結合相關內涵,在多次討論、修改下,制定、形成、出臺了上述指標體系,以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適宜性進行科學、合理測評。就評級指標體系而言,其由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餐各層次構成。其中,目標層屬于單一目標范疇,準則層主要包括土壤特性、水文氣象、排水水質、灌排措施等,指標層由準則層下面的若干具體指標組成。以北方黑龍江甘南縣為例,兩年間同區域土壤鹽分增量有負相關關系,其相關系數值在0.97左右。根據相鄰兩年土壤鹽分增量表現,可判斷出土壤鹽分情況處于積鹽一脫鹽的動態變化之間。因此,這對于利用農田排水資源灌溉條件下土壤鹽分穩定狀況非常有利。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是當前農田水利方面需要關注的話題。針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適宜性評價進行探究,是科學適宜地利用農田排水資源的需求,也是提高水肥資源的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當前的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在保護生態環境方面還有所欠缺,因此,只有加大對農田排水資源灌溉利用的認識,才能在科學的指導下減少風險性。若與之相反,不適宜地利用農田排水資源進行灌溉,就難以更好地發揮其優勢規避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