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了軌梁百米新線控制系統的改造,由以前梯形圖、語句表加CFC方式,改為純梯形圖方式,增加了程序的可讀性;上位監控由以前服務器+客戶端模式,改為工程師站+操作站模式,增強了系統的可操作性。
關鍵詞:PCS7;STEP7;過程控制;PID
1 項目背景
軌梁百米新線是為公司創造效益的重點生產線,保障其生產順利穩定是重中之重。百米新線加熱爐原來的控制系統為西門子PCS7系統,上位機為服務器+客戶端模式,由包頭設計院院設計開發,至投產以來故障頻發,首先其編程方式為多種語言混合,可讀性極差且存在功能失效等BUG,其中用CFC塊編寫的程序根本無法讀取;其次上位機采用服務器/客戶端模式,如果服務器死機或崩潰客戶端也同時失效,無法對生產過程進行監控,隱患極大。針對以上問題并且從維護和保障生產角度出發,考慮效益最大化,在保留其原有硬件系統不變的基礎上,決定重新編制控制程序和設計上位機監控模式,編制方式改為STEP7+WINCC方式,網絡模式改為單站模式。
2 軌梁百米新線加熱爐控制系統改造
2.1 上下位機程序
由于以前控制系統程序存在的缺陷,決定對下位機程序、上位機操作畫面進行重新編寫。先前其采用的是PCS7系統,但卻沒發揮PCS7系統的優點,而是用梯形圖、語句表加CFC塊混合編程,因授權的丟失,致使CFC塊根本無法打開,給程序維護帶來了困難。根據工藝,程序全部由梯形圖編寫,其優點是便于后期修改與閱讀。上位機監控畫面因為版本的不同,必須重新編制,并在以前的基礎上,根據操作工要求增加了許多新的功能,使操作更便利。
2.2 操作監控模式
改造前上位網絡模式采用服務器/客戶端模式,其有以下缺點:(1)當服務器死機時,客戶端也不能進行操作,耽誤正常生產。(2)當服務器故障,重做系統后,還要對服務器和客戶端進行配置,加大了維護難度。(3)對于重啟運行畫面的修改,則必須在檢修時才能進行,否則關閉服務器時,無法操作和監控畫面。這些缺點已經不能滿足現在高強度的生產,將其改為工程師站+操作員站方式,即兩臺電腦,一臺即做工程師站,又做操作員站,另一臺只做操作員站,它們各自連接到交換機,獨立的訪問CPU。當一臺電腦出故障時,另一臺還可正常操作。
2.3 液位控制的改進
汽包液位、除氧器液位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參數。汽包液位過高,產生的蒸汽含有水分,而過低則容易產生安全事故;除氧器液位適中其除氧效果才最佳。傳統經典控制為三沖量控制,其檢測條件要求較高,而調節閥精度也要高,但經過多年的運行,這些閥都出現閥卡等滯后現象,實現不了三沖量控制。改造后根據液位來調節進水流量,在設定的上下限液位之間,輸入要達到的液位,投入自動。由于閥的缺陷,為了實現更好的自動效果,對PID參數進行整定。投入自動后,不需要操作工實時操作閥位的輸出,減少了勞動強度。
2.4 歷史趨勢的在線打印
加熱爐分為均熱段,加熱一段,加熱二段,每段又分為上下兩側,各段的溫度對于不同的鋼種有嚴格的要求,這是反映燒鋼合格與否的證據,歷史趨勢就真實記錄了各個時間點的溫度值。根據要求,在WINCC畫面上可以對歷史趨勢進行查詢和打印。一頁畫面上有8幅小畫面,小畫面上要查詢歷史趨勢,就得每個選擇日期,這樣比較浪費時間,因為WINCC系統中沒有查詢統一日期的控件,所以采用C語言來控制,在畫面上編寫了“按日期取數按鈕”和“打印整頁按鈕”。只要在“1”輸入想要查看的日期,8幅小畫面就顯示相應時間的趨勢,再點擊“2”打印按鈕,則把整頁趨勢就打印出來了。其效果如圖1所示。
2.5 聲音報警
控制系統中為了運行的安全,設置了很多報警,這些報警出現時,在畫面上自動顯示出來。但是有可能出現時卻不能及時被發現而造成嚴重后果,為此增加了聲音報警,當報警來臨時發出聲音,提醒操作工及時確認和處理。其步驟為(1)在報警記錄中添加報警類別和報警變量;(2)在horn中選擇變量、類別和音頻文件。
3 結束語
改造后的控制系統采用了較為比較熟悉的梯形圖編程方式,在系統的結構、汽包水位控制、畫面曲線報警等方面做了進一步優化。系統投運后,經軌梁現場人員確認,改造達到預期效果,實現了控制程序易讀高效,監控模式相對獨立互不干擾。此次控制系統的改造與應用成為一次成功的嘗試,為下一步類似的改造和維護提供了新思路。
參考文獻
[1]胡壽松.自動控制原理[M].科學出版社,2001,2.
[2]林德杰.過程控制儀表及控制系統[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6.
[3]劉鍇,周海,深入淺出西門子S7-300PLC[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