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PowerPoint作為最常見且最普及的課件制作軟件,其動畫設計也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文章通過對相關軟件的對比,以期喚醒諸多使用者對動畫設計的新思路和熱情。
關鍵詞:PowerPoint;動畫;思考
PowerPoint作為一款在平時工作學習中應用較為廣泛的軟件之一,其在某些領域很大程度上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也許我們現在有了Director,我們有了After Effects,有些人可能看不上PowerPoint這個因微軟的windows而普及的辦公軟件,但仍舊有很多的人在這個熟悉的辦公界面努力耕耘著。隨著PowerPoint新版本的不斷更新,也讓這個老舊的“道具”煥發了青春,使得更多的想法成為可能,尤其是在PPT動畫制作方面。
1 從動畫制作角度與其他一些軟件的對比
動畫行業的同儕非常的多。比如說應用最廣泛而且影響最廣泛的就有Flash,After Effects,3ds Max等。和它們相比,不能不說,PowerPoint的確是小品級的應用了,因為它本身并不是專為動畫而生,它的動畫不過是演示內容的修飾。
Flash是由macromedia公司推出的交互式矢量圖和 Web 動畫的標準,由Adobe公司收購。網頁設計者使用 Flash 創作出既漂亮又可改變尺寸的導航界面以及其他奇特的效果。Flash動畫的特點就是利用遮罩、補間動畫和逐幀動畫與元件相互混合,通過不同組合,產生多種效果。相較于PowerPoint,制作一個相同的動畫,其效率要高出許多。而Flash具備的補間動畫,PowerPoint只能不辭辛苦利用“逐幀”的形式體現了。
After Effects,用于高端視頻特效系統的專業特效合成軟件。由于Photoshop中層概念的引入,使AE可以對多層的合成圖像進行控制,制作出天衣無縫的合成效果;關鍵幀、路徑的引入,使得對于二維動畫的操控游刃有余;高效的視頻處理系統,確保了高質量視頻的輸出;令人眼花繚亂的特技系統使AE使用者的一切創意變得皆有可能。至于3D Studio Max,常簡稱為3ds Max或MAX,是Discreet公司開發的(后被Autodesk公司合并)基于PC系統的三維動畫渲染和制作軟件。其前身是基于DOS操作系統的3D Studio系列軟件。在Windows NT出現以前,工業級的CG制作被SGI圖形工作站所壟斷。3D Studio Max+Windows NT組合的出現一下子降低了CG制作的門檻,首選開始運用在電腦游戲中的動畫制作,后更進一步開始參與影視片的特效制作。在Discreet 3Ds max 7后,正式更名為Autodesk 3ds Max。
同以上兩個軟件對比,PowerPoint更是相形見絀。AE是2.5維的視頻動畫編輯軟件,3ds Max更是基于三維的動畫軟件,在功能上皆沒有可比性,有絕大多數效果是PPT動畫完全沒有辦法實現的。
有這么多高效而專業的軟件存在,為什么我們還要在這里談論PowerPoint的呢?這也許是很多人想問的問題。答案只有幾個字:專業領域不同。也許已經有人為了滿足需求者的需要,已經開始使用AE來制作課件或者演示,來追求更加炫目以接近那種類似廣告的特效。但這并不是主流。因為AE制作耗時耗力,其成本遠遠超出PowerPoint,這是有經濟頭腦的人并不喜聞樂見的。PowerPoint在它獨自的領域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節約成本的基礎上,做出更好效果的PPT,這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PowerPoint在不斷地版本更新后,除了在排版布局等方面更加適應其的正常工作之外,也加強了它在制作動畫方面的能力。時間線、選擇窗格、動畫刷的加入使得其突破了動畫過程難以連貫、動畫編輯難以操作,重復操作過多的瓶頸。PowerPoint所提供的多達200多種動畫效果也給設計者提供了組合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實現的效果得到了質的飛躍。這些不過是PowerPoint的幾個優勢,但已使得它仍舊能夠在多媒體制作領域占據重要地位。
2 對PPT動畫認識的改變
PPT動畫雖說不是PowerPoint的主要功能,但是其功能和作用也是不容小覷的,這也是微軟為何會加強PowerPoint動畫制作能力的原因之一。而且,相當多執著于PowerPoint挑戰的愛好者的加入,也使得對其動畫作用的認識出現了極大的改變。
博恩·崔西說過一句話:任何人只要專注于一個領域,5年可以成為專家,10年可以成為權威,15年就可以世界頂尖。也就是說,只要你能在一個特定領域,投入7300個小時,就能成為專家;投入14600個小時就能成為權威;而投入21900個小時,就可以成為世界頂尖。但如果你只投入3分鐘,你就什么也不是。
這句話相當準確的反應了一個現實。即使是簡單如PowerPoint,也會存在高手和入門級用戶的區別,主要看在此領域投入了多少的精力,對此軟件挖掘的深度有多深。
首先,PPT動畫并非是可有可無的。PPT動畫就像一種調味品。沒有動畫的PPT就像沒加調料的食物,可以吃,但是并不一定鮮美。食之過久,也許就會心生厭倦。PPT動畫能夠起到很多作用。開篇的動畫可以使得PPT迅速抓住觀看者的眼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片尾的動畫可以和開頭相呼應,加深印象。結構之間的邏輯動畫可以理順關系,強調動畫可以突出重點。因此也可以說,PPT動畫是PPT的粘合劑,是它將紛繁復雜的信息串通起來,使脈絡更加明晰。其次,適當的PPT動畫可以讓演示變得生動。動畫會使所展示的信息變得生動,但并非這樣就偏離了嚴肅的要求。最初PPT動畫剛剛誕生,功能尚不完善的時候,人們嘗試了PPT動畫,但是由于沒有經過認真的研究,往往使得那些動畫給人一些負面的感覺,比如幼稚,比如突兀,比如不協調等等。因此很多人對于PPT動畫產生了負面的認識。但是對于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PPT來說,它的認可度卻是急劇上升。國內也應需而生一些相當專業的PPT定制公司,比如銳普。他們的作品滿意率基本可以達到100%。演示的內容配合合適的動畫產生的效果就是1+1>2的效果。再次,PPT動畫功能并不是表面上的簡陋和弱小。有人認為,PPT動畫無非就是那些約定俗成的幾種選擇,它的動畫功能基本可以忽略。實際上,PowerPoint為用戶提供了超過200種的動畫預置。如果僅僅是拿來就用,雖說是200多,但是仍然顯得很少。但是,資深的使用者會告訴你,如果通過不同的動畫進行組合,不同的選項設置,你得到的將是遠超過這個數字的效果。你能做的有多好,要看你的想法有多妙。第四,PPT動畫的制作也需要慎重選擇與設計。有些人認為,制作PPT動畫其實只需要簡單的選擇諸如淡入淡出、擦除、切入等效果就可以了。這種理解有失偏頗。實際上,在制作PPT動畫的時候也有很多講究。比如說相同作用的內容使用的動畫不要變換過于頻繁,出現消失的方式最好一樣。重要的內容動畫可以稍慢,沉穩一些;而順帶的過度動畫則可以快速柔和一些。動畫的選擇是為了陪襯烘托主要內容,千萬不能喧賓奪主。不同行業的PPT也盡量采取接近該行業規律的動畫方式,如文化類的,講究厚重,有底蘊,獨樹一幟;商務類的,一定要嚴謹;政府類的則要講究簡潔、大氣;而小朋友主題的則需要盡量活潑、可愛。這些其實都是設計PPT需要注意的問題。一個認真的設計是一個好的PPT的開端。最后,PPT動畫在一些新功能加入之后也變得簡化許多。在以前制作PPT的時候,經常會有很多對象重疊在一起,這樣選擇底層對象就很麻煩。比較新的版本的PowerPoint增加了選擇窗格,這使得我們在選取任意對象時都會得心應手。而時間線的引入,也使得我們可以精確設置動畫出現、存在和消失的時間和先后順序。另外,動畫刷的引入也使得重復制作類似的動畫時可以大大縮短我們的寶貴時間。這些,都是PPT比較新的功能,有了這些功能,我們再不能抱怨這個PPT用起來怎么這么費時間了。
3 PPT動畫給予了天馬行空想象的實現空間
很多動畫,我們可以采用高級先進的軟件來制作。但是我們在制作一個PPT的時候需要一個簡單的動畫,我們非要去學一下Flash嗎?實際上,只要你肯思考,好多問題在PowerPoint里面都可以解決。比如說,要做一個燈泡發光的動畫。那我們可以先搞到一個燈泡的圖,或者自己畫。然后用一個用徑向漸變填充的圓來作為光芒。怎么樣能讓這個光動起來?如果你很熟悉PowerPoint里面的各種動畫,那么你就會想到,我可以用放大縮小這個動畫,如果將動畫持續時間設為0.01秒,那么你會發現,你的想法得到了實現。
同樣,我們設計一個人坐在搖椅上面晃,不小心跌倒的動畫。如果你簡單的用了一下陀螺轉的動畫效果,那最后的效果會是慘不忍睹,離動力學原理相差很多。但是用心分析的話,你會發現,這個過程包括三個步驟:一是一個簡單的陀螺轉,轉到最高的位置;接著是一個前后掙扎的蹺蹺板動畫,最后再接一個陀螺轉。相應的設置其轉動的速度快慢,這樣一個比較真實的動畫就產生了。另外這其中,如何讓陀螺轉的中心不再是圖片的中心,也是需要你發揮想象力的。陀螺轉始終是圍繞中心旋轉的,這個不能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改變圖片,讓圖片附加出一部分沒有任何填充顏色的部分,就可以適當改變這個圖片的中心了。
總的來說,PPT動畫入門簡單,操作容易,但是它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在不斷得到完善的情況下,PPT動畫的認知度和認可率都會得到相當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魁.PPT動畫傳奇[M].電子工業出版社.
[2]陳魁.PPT演義:100%幻燈片設計密碼[M].電子工業出版社(第2版).
[3]李興毅,陳富立,陳英花,等.PowerPoint動畫功能在虛擬物理實驗中的應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
[4]李速.PowerPoint動畫功能在中職生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5]韓小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用好Powerpoint2010/2013的“幫手”[J].電腦迷,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