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一直以來都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是我國社會總體發展的重要環節,農民也占有我國五成以上的人口比例,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農業經濟,農業經濟的提升離不開農民辛勞,而社會對農民的素質要求也伴隨著文化事業的發展而不斷提高,因此,構建新型的農民培訓體系,全面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本文將對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的具體方法進行分析,以求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帶動社會進步。
[關鍵詞] 新型農民培訓 構建 方法
[中圖分類號] F30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5-0296-01
前言
近年來,子洲縣農業發展速度加快,農業發展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這與我縣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有著很大的關系。實際上,社會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而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依賴著社會各界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提高,農民是我國農業經濟的開源者和發展者,城市人們日常生產生活中的一切都離不開農民的基礎資源提供,“三農”問題的提出更加促使了我國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的進程加快,也是我國現階段的緊迫任務之一,新型農民定義的提出更加帶動了農村的發展和農業經濟的進步,新型農民的培訓體系完善勢在必行。下面結合子洲縣農民培訓體系構建的具體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以期促進子洲縣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實現子洲縣農業的長遠發展。
1 優化農民培訓機構
想要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首先就是要對農民培訓機構進行優化,讓農民能夠在各種各樣的培訓機構中獲取不同的知識。新型農民就是指長期居住在農村,具備少量文化知識,掌握一定農業技術,并且擁有經營能力,長期致力于建設新農村目標的農民,這些農民懂技術、有文化、善經營,不僅自立自強,還具有法律觀念和合作精神,新型農民對新農村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優化培訓機構能夠促進新型農民的文化水平上升,擴展其農業生產技術認知與掌握程度,強化經營能力,提高了新型農民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對農業經濟的發展和農村的深化改革大有裨益[1]。
目前農民培訓機構已經大范圍開設,無論是農廣院校、成人學校等校園形式的培訓機構,還是行業協會、遠程教育和技能培訓等社會性質的培訓機構,都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農民的文化認知結構,但針對當前社會農村發展的大趨勢來看,農民培訓機構應當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更加貼近各地區農民的生活,構建具有特色化的農民培訓機構。
2 構建農民培訓層次
農業生產是具有很強季節性的活動,而且從事不同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民都有著不同的培訓需求,這就需要在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時充分考慮培訓層次,將農民培訓有序劃分,開展不同種類、不同季節和不同對象的培訓內容[2]。
在層次劃分方面,第一個部分就是農村勞動力,一般來說,農村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時間最多,不僅文化水平相對較差,也不具備相應的科技知識掌握,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就應當集中在農業生產簡單技術和生活保健上,由農村的經濟組織組建培訓班,以實驗和示范的方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培訓,并在農耕期深入農民勞作地點,對農民進行現場指點,推動對農村主要勞動力技術的普及;第二部分是具備一定專業技術基礎的農業大戶,培訓方式應當以技術性培訓為主,輔以專業的農作物疾病預防栽培知識,利用對小部分農民培訓,帶動大范圍農民的進步;第三部分是各地農村的基層領導干部,由于基層領導干部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因此對基層領導干部的培養應當以培訓其深入貫徹“三農”政策,積累干部管理經驗,宣傳法律制度,促進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民的帶動作用;第四部分是具有創業意向的基層農民,這些農民普遍擁有強大的自立自強意識,無論是想要進城務工的農民,還是欲在農村創業的農民,都要對其進行相關致富項目的培訓,適當加入經營方面的經濟培訓,提高這些農民創業的積極性和成功率,進而通過科學的構建農民培訓層次,確保子洲縣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3 加強農民培訓管理
在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時,強化對新型農民培訓的管理也同樣重要,管理機制的完善不僅能夠保證農民培訓過程順利進行,促進農民參與培訓的積極性,還能使農村的整體生活環境呈現一種良好發展的態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政治思想覺悟,逐漸實現深化“三農”政策的基本要求[3]。在管理方面,具體應做如下幾個方面的努力。首先要突出農民的需求導向,保證農業生產鏈條的連貫性,培訓過程中要時刻記錄農民的受教育情況和思想變動,并向優秀的受培訓農民頒發證書和獎章,創建農民個人檔案管理體系,大力扶持幫助農民的生產生活,著重傾向于農業基礎建設和信貸方面,支持農民的創業和發展,優化農民培訓的管理過程。此外,還應該做好宣傳教育工作,使農民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從而提高農民的培訓率,調動農民培訓的積極性,確保農民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進而更好地發展農業,促進我國農業的高效發展。
結論
本文主要針對于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探討,現如今農村的發展速度逐漸加快,傳統的體力型農民模式已經漸漸轉變為知識型農民模式,科技進步使得農業生產過程更加機械化,人力的投入越來越少,而提高農民的農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將成為未來農村發展的主流,對于農業大國的我國來說,農民整體素質的上升就代表著農業生產水平的進步,因此,構建新型農民培訓體系將非常有利于農民的綜合素質提高,也有利于我國農業經濟和農村環境的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明輝,陳麗.我國新型農民培訓的問題分析及對策探討[J]. 全國商情(理論研究). 2013,14(21):124-125.
[2]李健楠,秦向陽,張喜才.我國農民培訓現狀·問題·對策——基于全國10個省市的調研[J]. 農業圖書情報學刊. 2009,14(01):109-110.
[3]武志峰,郭利偉,楊英華,楊春.新農村建設中新型農民培訓體系構建的對策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 2010,17(0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