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脫貧攻堅關系人民福祉,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如期實現,關系著黨的執政基礎、農村和諧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本文根據貧困山區現狀,從實施易地搬遷、培育特色產業、發展教育脫貧、完善基礎設施、加強組織保障五個方面,對山區縣農民脫貧路徑作出了分析。
[關鍵詞] 山區縣 農民 脫貧 路徑
[中圖分類號] C9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05-0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為貧困人口脫貧制訂了最后時間表。但對于貧困山區縣來說,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是其顯著特征。現就針對山區縣貧困農民的脫貧路徑作如下探索分析。
1 整合資金,實施易地搬遷
貧困山區縣因自然條件、歷史等原因,貧困人口往往居住較為分散,使貧困村的數量較多、村里人口較少,且道路交通、水利、電力等硬件設施較落后。因此,對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人口較為分散的貧困村落,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是最為便捷的脫貧辦法,也便于集中扶貧資金對其幫扶。但要做好搬遷前、搬遷中、搬遷后的各項協調安置工作。一是搬遷前,要對貧困村進行摸底排查,并根據貧困程度的不同,劃分出不同類別,以便于在搬遷中分類安置。二是搬遷過程中,要深入貧困村,做好群眾的思想工作,使其能夠積極配合,遇到問題糾紛及時解決處理,避免矛盾激化,發生沖突。三是搬遷安置后,還要考慮讓貧困農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在搬遷社區建設配套功能設施,要有小型工廠、手工作坊等,提倡發展物業經濟,幫助其盡快實現轉移就業,享有與當地群眾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
2 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產業
山區縣農民貧困主要原因還是從事傳統農業耕種,收益較低。因此,不同地區根據自身優勢與特點,培育一批特色產業。一是發展鄉村旅游。一般來說,貧困山區縣經濟落后,主要以農業為主,工業相對較少,生態保護較好,可以利用青山綠水優勢,開發鄉村旅游業,因為旅游是一個吃住行游購娛的多方面綜合消費,貧困農民可以開農家賓館、賣些農產品,來提高自己的經濟收入。二是發展種養殖業。可以根據當地氣候、土壤、植被情況,進行市場調查,選擇一些經濟價值相對較高且銷路較好的中藥材進行種植;同時利用山區的區位優勢,人少地多,草資源豐富,大力發展養殖業,提倡農民在山上養牛、養羊、養豬、養雞,做好生態放養宣傳,提高品牌效益。三是打造特色農業基地。實現貧困村“一村一品”,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同時加大特色農業基地品牌宣傳力度,做好農產品品牌推介工作,比如召開現場會等,使得農產品有較好的銷路。
3 加大投入,發展教育脫貧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對貧困山區實施教育扶貧工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一是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為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定向培養留得下、穩得住的一專多能教師,推動城鄉教師合理流動和對口支援,城市教師職稱晉級要先到農村支教一年。另外還要落實貧困山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提高工資待遇,教師節政府表彰時要加大鄉村一線教師名額。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行免除學雜費,讓未升入普通高中的貧困初中畢業生都能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通過畢業后外出務工脫貧。同時還要辦好貧困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政府出資聘請一些科技人員進行授課,使貧困農民掌握一兩門種養殖技術,以加快自己脫貧步伐。三是供讀貧困子女。對一些考上大學且家庭貧困的子女,政府可發放無息助學貸款,使其能夠順利完成學業。對于一些大學畢業后仍未找到工作的貧困大學生,對其提供更多的就業支持,比如建立信息檔案、為其提供就業信息、提供自主創業資金等。
4 上下聯動,完善基礎設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同時也是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一是交通、水利、電力建設。“要想富,先修路”,沒有好的交通條件,山里的農產品運不出,外面的物資運不進。加大對貧困山區水利建設的投入,解決農民的生活飲用水問題,有條件的可進一步解決農田灌溉水利工程。加強對山區的電網改造,全面提升農網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二是加強互聯網建設。政府可給予一定補貼,使寬帶網絡能夠覆蓋所有貧困村,支持電商企業拓展農村業務,加強貧困地區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建設,開設網絡課堂、遠程教育。開展互聯網為農便民服務,提升貧困地區農村互聯網金融服務水平,擴大信息進村入戶覆蓋面。三是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和環境整治。對一些貧困戶的危房進行改造,適當提高危房改造補貼,保障貧困農民的住房安全。同時對貧困村的村容村貌進行整治,對生活垃圾處理、污水治理、改廁和村莊綠化,進行專項資金投入,使貧困農民住得開心、生活得舒心。
5 加強領導,提供組織保障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加強對脫貧工作的領導,為農民脫貧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一是建立脫貧領導責任制。實行縣、鄉、村三級書記一起抓,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層層落實責任制,做到不脫貧不離崗。同時選派優秀年輕干部特別是后備干部到脫貧任務繁重的鄉鎮工作,對脫貧攻堅中表現優秀的干部、群眾反映好的干部就地提拔。二是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加強貧困鄉鎮領導班子建設,有針對性地選配政治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熟悉“三農”工作的干部擔任貧困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同時對村級組織進行整頓,集中整治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提高貧困村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三是建立扶貧考核問責機制。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工作逐級督查制度,選擇重點部門、重點地區進行聯合督查,對落實不力的部門和地區主要領導進行問責。加大對涉貧事件的處置力度,在處置典型事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提高脫貧攻堅工作水平。
總之,讓山區縣農民如期脫貧是一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應高度重視,凝心聚力,精準發力,苦干實干,堅決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伍應德.開發貧困山區對策思考[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2年04期
[2]劉振洲.貧困山區如何增加農民收入[J].經濟論壇,2003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