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農業文明,農村人口仍然占多數的國家。農民的狀況和行為決定著中國的命運與前途。而中國的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在促進民主成長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農村基層民主發展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具有根本性意義。從政治學的角度看,農村政治不是簡單的權力與制度,而是農民與制度的不斷互動所構成的政治生活。
[關鍵詞] 農村 政治 發展
[中圖分類號] D61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06-01
1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民主政治取得顯著成績
1.1 農村管理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開放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基本上壟斷了農村社會幾乎所有的資源,嚴格的行政控制導致的農村經濟社會的封閉使得農村社會失去了應有的自治發展空間。1978年,改革開放的序幕首先在農村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農村逐漸形成了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生產經營模式。隨之而來的變動就是農民身份制約的放松和農民流動性的增加,農民逐步突破傳統行政網絡結構的束縛和傳統村莊經濟的界限,通過“務工”的形式融入市場經濟的大潮,這種狀況直接導致了農村政治生活方式的改變--從傳統命令式的政治管理向現代民主治理的轉變。
1.2 農民開始作為政治權利的主體
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中,農民的政治行動往往以國家、集體和家庭為單位,沒有獨立的人格,只能以依附于一定的家庭或者行政體系來履行參與角色,他們既無力把握政治,也無力把握市場。但改革開放以來,村干部與村民那種“命令=服從”的關系逐漸消失,農民政治權利的主體意識開始覺醒,這也有力的推進了農民政治參與的深度與廣度。
2 我國農村民主政治有其獨特之處
2.1 我國農村政治發展契合了農村社會自身的變革
在農村民主政治進程中,農村社會自身的歷史變遷構成的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邏輯起點和前提條件。[1]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邏輯起點的農村改革,使我國農村社會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推動了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大發展。自中國第一批村民委員會組織誕生起,村民自治就逐步被賦予了農村民主政治實現載體的責任。農民有了人身自由,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和相對獨立的利益訴求,而人身自由、自主經營、利益分化正是民主得以產生和賴以運作的基本條件。因此,中國農村的民主化進程必須充分考慮自身的生成邏輯,而這種邏輯起點也只有從民眾的需求中才能找到,離開了這一點,民主便缺乏強大的生命力。
2.2 農村政治發展離不開農民群眾的自我創造
我國農民是農村制度創新的積極行動者,農民自主行為是制度創新的重要動力,對制度的生成、演變及重構有著特定的草根積極意義。村民自治是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興起的,是國家治理鄉村社會的一種新形式,村民自治的發明權屬于農民自己。
2.3 農村政治發展得益于政府的積極回應
與西方國家由市民社會到民主國家的民主化進程不同,中國的民主化進程是權力下放給基層和群眾的過程,是還權于民的結果。在這一過程中,政府扮演著主動性角色。[2]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群眾要求參與政治的愿望越來越強烈,如果不對政治加以制度化,建立民主規則和程序,使大眾參與控制在有序的范圍內,那中國龐達的人口數量必定會導致較大的政治危機。不僅如此,數以億計的農民處于分散孤立的狀態下,沒有政府的引導和組織,民主很難融入農民的實際生活。從現如今中國基層政治的發展來看,政府自上而下的積極回應確實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3 我國農村政治發展依然存在問題
3.1 農村政治的傳統矛盾有所緩解,但新的矛盾和沖突隨之而來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是農村政治發展的主基調。現階段農村基層民主建設中,國家政權和村莊社會自治之間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由于農村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鄉鎮政府成為國家政權在農村基層的權力機關,總體上維護和實現的是國家利益,也就是全社會的共同利益。而村民自治機構,則主要維護的是村民的權益,也就是不分社會成員的權益。從根本上說,國家利益大于社會部分成員的利益,也決定著社會部分成員的利益。現實中國家政權管理與村民自治必然會產生矛盾。只有國家政權與村民自治相互協調統一的發揮作用,才有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3]
3.2 新“三農”問題出現
我國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全面推進,“三農”問題得到一定的解決,但新的“三農”問題隨之出現,即農民無地、農民失地、農民外出務工問題,他們在“共建共享”中的權利和利益矛盾比較突出,成為政治發展過程中需要重視的問題。
3.3 農村社會治理和農村社會建設取得成績,但因基礎薄弱欠賬太多,反而問題凸顯
首先,農村科教文衛事業長期投入不足,無法滿足公共需求,需求與供給的矛盾突出。其次,農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緩慢,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最后,農村公共基礎建設落后,農村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環境和條件相對于經濟發展嚴重滯后,對農村治理提出嚴峻挑戰。
4 中國農村政治發展的未來
4.1 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經濟基礎將愈加堅實
從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來看,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民主政治所能達到的程度和水平,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民主政治發展的空間就越大,反之則越小,這就決定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依賴于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度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程度。從有關數據來看,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2%。全年農民工總量27395萬人,比上年增加501萬人,增長1.9%,其中,本地農民工10574萬人,增長2.8%,外出農民工16821萬人,增長1.3%。農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長9.8%。再觀察過去十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2005年,農村居民純收入首次達到3000元以上,2007年達到4000元,2009年達到5000元,2014年為9892元,接近萬元關口。十年間,農民收入增長了三倍多。[4]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經濟保障將越加堅實。通過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農民解除了物質生活的后顧之憂,激發了他們參政議政的熱情,增強了他們的民主意識,提高了他們參與民主政治建設的能力,這是推動農村民主政治進一步發展的重要條件。
4.2 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外部環境得到改善
毋庸置疑,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礎上的良好的行政環境是鄉村多元主體合作共治運行的必要條件,目前我國正在進行的服務型政府建設,依法治國,依憲治國是實現從管制行政向民主行政轉變,從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轉變的有利契機,也是我國目前政府自身建設和發展的整體趨勢。應該說,政府自身進行的這些建設和措施為農村社會治理的改善創設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4.3 高水平人才引進農村的數量日益增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文化建設。通過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合作意識,培養農民的民主和法治觀念,激發農民內在的能動性和主體意識性,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而這一點離不開國家大力扶持農業高水平人才的政策。例如在高校建設方面,國家開設“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改革試點高校”,農業碩士涵蓋專業日益增多;“大學生村官”、“西部計劃”、“蘇北計劃”、“偏遠地區支教”等政策也日益完善,給予這些下基層高校生更多的優待,比如入職即轉正定職,拿出固定公務員名額以獎勵在基層工作過的人員。這些政策也日益得到高校生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才進入農村,來到基層,他們解決了農村發展的人才庫和后備軍問題,為農村治理的變革提供了充分的智力依托。
5 基層政府改革方向
5.1 從基層民主方向突破
首先,基層民主的政治效益是克服基層政府領導人既不向人民負責,也不向中央負責的問題,為解決基層政府在運行中既偏離中央指示,又違背民意的問題奠定制度基礎和政治文化基礎。擴大基層民主,能夠拓寬社會政治參與渠道,培養基層官員與農民的公共精神,在政府和社會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機制。其次,農民組織值得給予特別的重視,發展農民組織,有利于整合農民的利益,讓農民有能力與地方政府形成磋商對話機制。如果管理發展妥當,農民組織的發展有可能給農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創造一個三贏局面[5]:農民權利得到切實保護,基層政府可以通過農民組織來獲得與上級政府討價還價的能力,中央政府則可以通過農民組織以較低的成本獲得真實的基層信息,病通過確立令行禁止重建自己的權威。最后,在重視發展選舉民主的同時,也要重視發展協商民主。對中國的基層政府來說,在選舉民主享有充分發展的前提下,協商民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為即使在那些還沒有實現選舉民主的國家,協商民主也把民主價值帶入決策過程中。
5.2 從基層自治方向突破
發展基層自治的直接政治效應就是改變政府對于鄉村社會的鄉政控制,讓農村社會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務供給、社會秩序維系、沖突矛盾化解等多種領域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使基層問題盡可能少地成為上級政府甚至是中央的麻煩。
5.3 從法治建設方向突破
對于農村政府來講,健全政治功能、完善行政機構、實現基層民主的有序運轉,首先應通過法律規范界定權力主體之間的關系,包括基層權力機關、政府組織和黨組織等不同組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使之有序運轉,良性互動。其次,通過法律規范政府的管理體制,在注重“打大老虎”的情況下,也不能讓“蒼蠅”肆無忌憚,建立成熟的、理性的、職能科學、組織結構合理、廉潔高效的政府。最后,要通過法律完善基層民主運行機制,建立成熟的基層民主制度,提高基層參政議政的熱情和能力。
6 總結
現如今,影響農村民主政治發展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因素正以積極的力量推動著農村的民主政治發展和社會治理變革。以此同時,參與農村民主政治建構的行動者,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領導人、官員、學者、農民等都被從基層掀起的民主浪潮卷了進來。在這些力量的推動下,中國農村政治將朝著更加民主的方向發展。我們對未來中國農村政治的發展和社會治理,不僅應該充滿期待,而且應該充滿信心。[6]
參考文獻
[1]戴玉琴.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民主政治發展論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5).
[2]徐勇.鄉村治理與中國政治[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385.
[3]陳江紅.中國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現狀及其根源深析[J].理論導刊,2005(7).
[4]《2014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9892元 增長9.2% -- 要聞聚焦 -- 中國科技網》
[5]趙樹凱.農民的鼎革.[M].商務印書館,2013(12).
[6]李明.中國農村政治發展與農村社會治理研究[M].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