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就福貢縣子里甲鄉玉米大小斑病的癥狀、病原、發病條件,侵染循環進行分析探討,結合福貢縣子里甲鄉農業生產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 玉米大小斑病 癥狀 病原 發病條件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43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040-02
1 福貢縣子里甲鄉玉米種植基本情況
子里甲鄉位于福貢縣南部,東臨蘭坪縣,南連匹河怒族鄉,西與緬甸接壤,北與架科底鄉交界。地跨東經98度41分—99度02分,北緯26度28分—27度32分之間,全鄉境內東西寬20.7公里,南北長17公里,土地總面積351平方公里,邊境線長12.5公里。全鄉地處滇西北橫斷山脈縱谷區,以高黎貢山和碧羅雪山為主體,形成了山高、坡陡、谷深的高山峽谷地貌,最高海拔4300米,最低海拔1120米,年平均氣溫17度,年平均降水量約1380毫米,年無霜期270天。下轄俄科羅、子里甲、亞谷、金秀谷、臘母甲5個村民委員會,36個自然村,61個村民小組。2015年末,全鄉總人口2666戶10485人,屬坡地多,平地少,糧食總產量達3748噸,人均有糧357公斤。
玉米種植通過長期的栽培,已成為全鄉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又是畜禽飼料和釀酒的主要原料,其栽培面積和總產都居各種糧食作物之首,不僅其產量左右著全鄉糧食生產的形勢,其播種面積的大小也直接影響到耕作制度的變化,也是我鄉山區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玉米生產不僅影響農民收入,而且還影響畜牧業的發展。2015年,全鄉玉米播種面積12565畝,使用羅單3號560斤;羅單9號28000斤。但由于近年來,玉米大小斑病不時發生,僅2015年的發生面積就達2000畝,成災面積1500畝,占玉米總播種面積的11.9%,造成全鄉糧食減產。因此,抓好玉米大小斑病的預防與防治工作是玉米生產的一項重要任務。
現就結合福貢縣子里甲鄉近幾年來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病癥狀、病原、發病條件、侵染循環進行分析、探討,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
2 發病癥狀
玉米大小斑病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葉鞘和苞葉,幼苗時可引起植株枯萎。
2.1 大斑病病斑大而少,呈梭形或長方錘形,此病多從中下部葉片開始,由下向上發展,發病初期病斑斑點為水漬狀,青灰色,然后很快沿葉脈向兩端擴展成棱形大斑,長5—10cm,寬1.2?—3cm,有時甚至長達15—25cm,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褐色的大斑。天氣潮濕時病斑上長有明顯的黑褐色絨狀霉層,數個病斑連合縱裂,葉片枯死。嚴重時,病斑擴展,甚至延及葉鞘,致使植株死亡。
2.2 小斑病病斑小而多,發病初期葉面上產生褐色水漬狀小點,逐漸擴大形成橢圓形,長約1cm的病斑,邊緣有紫色或紅色暈紋圈,后期病斑上出現同心輪紋,病斑因受葉脈限制,多與葉脈平行,形狀兩端稍圓。嚴重時一張葉片上有幾十個到上百個病斑,并且病斑之間相互連合,造成葉片枯死,空氣潮濕時病斑也長霉層,但不如大斑病那樣明顯。
3 病原
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菌的無性世代同屬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
3.1 大斑病分生孢子梗從病部氣孔伸出,青褐色,單生或2—6根叢生,不分枝,直立或微彎曲,多數3—5個隔膜,分生孢子著生在分生孢子梗頂端或彎處,幼嫩時變透明,淺褐色、成熟時變褐色,梭形,2—8個隔膜,直或向一方彎曲,中部略粗,兩端略尖。菌絲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8℃,最低7℃,最高35℃,分生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4℃。
3.2 小斑病分生孢子梗單生或2—3根叢生,從病斑氣孔中伸出、褐色,一般為6—8個隔膜,直立或膝狀彎曲,上部較細而色淡,基部稍粗而色深,分生孢子褐色,近圓筒形,多向一方彎曲,中部或稍下部較粗,兩端鈍圓,3—10個隔膜,萌發時產生芽管。菌絲發育的最適溫度為28—30℃,最低10—12℃,最高35℃。分生孢子形成的最適溫度為20—30℃,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6—32℃。
4 發病條件
玉米大、小斑病發病的輕重取決于品種、氣候、栽培管理等方面,選用抗病品種和合理的栽培管理,發病輕,反之則重。
4.1 品種 大面積種植感病品種或雜交種是導致玉米大 、小斑病流行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品種單一化、連年種植同一品種的地方發病重。反之則輕,當地品種比引進的自交系抗病,白粒型比黃粒型抗病。
4.2 氣候 高溫、多濕、時晴、時雨是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最適合的發病條件。病害發生區域在海拔1300米至1900米,雨水相對集中的玉米種植區,隨著海拔的增高,病情加重。山區葉面露水持續時間長,有利于病菌孢子發芽侵入。大斑病以26—30℃的多濕條件為適宜,小斑病以28—32℃的多濕條件適合發生。因為在這一樣的環境條件下,玉米氣孔開張大,開張時間長,同時玉米的保護組織柔弱,從而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在上述適宜條件下,病菌侵入后只需2—4天即完成一次侵染過程出現癥狀。
4.3 栽培管理 秋翻地病輕,不翻地病重;早播發病輕,晚播發病重;單作發病重,而間、套、混作發病較輕;缺肥地塊發病重,地塊肥力足病害輕;密度大發病重,密度小發病輕。
5 侵染循環
兩種病菌都以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株上或以菌絲潛伏在病殘株組織內越冬,所以,病殘株是初次侵染的主要來源,帶病種子也可成為初侵染來源,在玉米生長季節,越冬孢子和菌絲體恢復活力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借風、雨等傳播到玉米葉片上,在適宜的溫、濕條件下,萌發形成芽管,直接穿透表層侵入(也能從氣孔侵入),引起病害。在潮濕條件下,病部產生的大量分生孢子又隨氣流傳播,進行再侵染,在玉米生長期可發生多次再侵染,玉米收獲后,又以菌線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次年的初侵染源。
6 大小斑病流行發生的原因
6.1 由于福貢縣子里甲鄉是高海拔地區,耕作區在海拔1120—4000米之間,冬春高溫干旱、春夏多雨,時晴時雨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生,福貢縣子里甲鄉玉米主要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期為5至10月。但在此期間福貢縣子里甲鄉2015年總雨量931.5毫米,占全年降雨量1380毫米的67.5%,因此,高溫多濕導致玉米大小斑病的流行發生。
6.2 在生產上,玉米品種比較單一,由于多年來種植同一品種、群眾極少換種,品種抗病能力差,而且大部分旱地又沒有進行秋翻,當年的病殘株也沒有進行妥善處理,這樣田間就會積累大量的病殘株;種植方式落后,土壤肥力不足,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能差。
6.3 農業事業經費不足,而農民投入資金有限,防治經費不夠,往往只防治一次,甚至沒有進行防治,任其發展,對病害的重視度不夠。
6.4 有關部門的預測預報有限,措施不健全,基礎設施不完善,待發病時難以控制此病的發生。
7 玉米大小斑病防治措施
以采用抗病品種為主,加強栽培管理結合藥物防治,清除田間病殘株,減少菌源,根據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生規律,在防治上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7.1 加強宣傳工作
加強玉米大、小斑病的宣傳工作,對廣大農民群眾進行玉米大小斑病的發生規律及防治技術進行培訓,使農民群眾能正確識別玉米大小斑病,采取積極的有效的防治措施,為瀘水玉米高產穩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7.2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雜交良種
選用高抗病雜交良種,是防治玉米大小斑病流行發生最經濟、最有效的根本性措施,由于品種間的抗病性有明顯差異,不同的品種其抗病性也不同,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用不同的抗病品種,在福貢縣子里甲鄉境內應選用“羅單9號、羅單3號等品種,合理布局,防止品種單一化。
7.3 處理病株殘余
切實做好殘株病葉的處理工作。如發病時摘除病株下部葉片,并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再次侵染的菌源,收獲后,清除田間的病株和落葉,及時進行翻耕,以減少來年病源菌。
7.4 加強栽培管理
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選用50%敵克松進行土壤消毒,實行間套種,適時早播,合理密植,勤中耕,調節農田小氣候使之不利發病,施足底肥,一般畝施底肥1000—1500千克農家肥,尿素5千克,磷肥20千克,鉀肥10千克,適時分期追肥,以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
7.5 藥劑防治
應以預防為主,玉米拔節期至抽雄灌漿期是藥劑防治的關鍵時期,根據病情,先摘除植株下部黃葉、病葉,以利通風透光,然后噴灑殺菌劑,可選用75%百菌清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40%硫環唑懸浮劑混合兌水噴霧,每畝用藥液50—80千克,在發病時開始噴藥,每隔7天噴藥一次,連續防治2—3次。
近年來玉米大小斑病成為福貢縣子里甲鄉玉米生產中的主要病害,生產中,要抓好玉米大小斑病的防治工作,首先要抓好宣傳和和培訓,提高群眾對大小斑病的鑒別能力和群防意識,做好預防工作。其次,針對大小斑病的發生及發病程度進行預測預報,并進行大面積的連片防治,控制大小斑病的發生和危害,確保子里甲鄉玉米的增產增收。
參考文獻
[1]《中國農作物病蟲害》.中國農業出版社第二版上冊 .主編.齊兆生
[2]《植物保護手冊》.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主編.蔡青年
[3]《怒江州農牧志》.云南民族出版社.主編.楊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