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干旱地區少雨嚴重制約著林業生產,主要是影響到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長量及整個工程質量以后的效益。而不同的整地方式對土地吸收自然降水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從不同的整地方式對自然降水的吸收作了科學對比較與探討,以期對莊浪的生態建設作參考。
[關鍵詞] 整地 造林 模式 試驗
[中圖分類號] S7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113-01
項目實施區趙墩鄉屬莊浪縣黃土丘陵溝壑區,干旱地區。長期以來,干旱少雨是當地農業發展的一大制約因素。在這里實施的造林工程也同樣受到雨水不足的極大限制,主要是影響到造林成活率、林木生長量及整個工程質量和以后的效益。而栽植方式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土壤對自然降雨的吸納和利用,即影響到造林質量。
1 試驗區狀況
試驗區設在趙墩鄉梨樹灣村,該區域屬黃土高原丘陵地帶,大陸性溫帶半干旱氣候類型,平均溫度7.4℃,≥10℃的有效積溫2300℃,年降雨量470mm。試驗地為北山面坡(部分改為梯田),整地坡度22°,坡位中。造林前為宜林地地,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
2 試驗內容、方法
2011年—2014年進行該項試驗,試驗小區面積1畝,三次重復。栽植方式共設四個處理,分別為種植綠色肥壓青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水平溝,魚鱗坑,穴狀。其中雙碟圓盤夾水分梁圓盤直徑為100cm-130cm;水平溝規格為梯田狀,深穴規格為100cm×100cm×60cm;穴狀規格為60cm×60cm×60cm,魚鱗坑規格同穴狀,但地表修80×80集水坑。供試樹種為凱特杏,2011年秋季定植。
測定指標包括:土壤水份、成活率、新梢生長量。其中成活率為試驗小區平均成活率,土壤水份和新梢生長量隨機抽取10個樣地(樣樹)實測。土壤水份采用稱重烘干法測定,土壤取樣深度20—40cm,每年4、5、6、10月份各測定一次;每年10月下旬調查新梢生長量,每樣樹隨機測量5個枝條,取平均值。
3 結果與分析
3.1 整地方式與土壤含水量的關系
表1 不同整地方式土壤水份測定匯總表
單位:年、月、日、%、
由表1可見,不同整地方式土壤平均含水量有著一定的差異,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水平溝整地>魚鱗坑>穴狀。其中,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整地土壤含水量平均比水平溝整地高7.3%,比魚鱗坑高8.7%,比穴狀整地高37.9%。這說明整地方式不同影響到土壤貯水的能力,整地時深翻土壤,加大整地范圍,有利于提高土壤貯納雨水的能力。
3.2 整地方式對新植苗木成活率的影響
表2 不同整土方式山杏成活率調查匯總表
單位:年、月、日、%
由表2可見,同一次調查,不同形式的整地方式凱特杏成活率有所不同,相對而言,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整地苗木成活率最高,平均為92.7%,水平溝、魚鱗坑、穴狀依次分別為90.4%、89.6%和88.4%。
3.3 不同整地方式對苗木生長量的影響
表3 不同整地方式山杏生長量調查匯總表
單位:年、月、日、cm
備注:測量枝條為剪口下或頂芽萌發旺枝。
由表3看出,不同整地方式對定植的山杏苗木枝梢生長量有著一定的影響,其中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整地苗木生長量大,二年生新枝生長達到79.3cm;水平溝其次,為70.1cm,魚鱗坑更次,為45.8cm,穴狀則最小,只有42.9cm。
4 結論
綜合分析比較說明,雙碟圓盤夾水分梁整地方式明顯有利于雨水集流,即有利于自然降水的吸納和保持,土壤含水量高,苗木成活整齊,生長快;水平溝整地方式其次,魚鱗坑更次,穴狀則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