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215-01
近年來,國家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激發了我市廣大農民購機用機的積極性,加快了我市農業機械更新換代步伐,促進了我市農機化事業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未來我市農機化發展趨勢必將由數量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單體簡單型向復式精量型發展;低效高能耗向高效低能耗發展,筆者就全市農機化發展現狀及對策進行了以下的分析和探討。
1 發展現狀
截止2014年年底,牡丹江市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60.82569萬千瓦,80馬力以上拖拉機達到974臺,深松機1392臺,精少量播種機29581臺,占播種機總量的92.87%,乘坐式水稻插秧機705臺,占水稻插秧機總量的23.33%;大豆收獲機769臺,稻麥聯合收割機1483臺,其中半喂入聯合收割機224臺,玉米收獲機970臺,其中自走式玉米收獲機372臺。我市田間綜合機械化程度達到90.67%,其中機耕水平96.07%,機播水平92.84%,機械中耕水平96.95%,機收水平73.15%。
我市農機裝備數量和質量的不斷提高,為我市生態高產標準農田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物質保障和技術支撐,2014年,我市水稻機耕面積69.09萬畝,水稻機耕水平97.75%,水稻機械插秧56.67萬畝,水稻機插水平達到80.18%,水稻機收面積54.14萬畝,水稻機收水平76.6%;玉米機耕面積459.21萬畝,玉米機耕水平98.19%,玉米機播面積452.37萬畝,玉米機播水平96.73%,玉米機收面積292.55萬畝,玉米機收水平62.55%;大豆機耕面積228.10萬畝,大豆機耕水平95.11%,大豆機播面積231.44萬畝,大豆機播水平96.5%,大豆機收面積221.96萬畝,大豆機收水平92.55%。
2 主要做法
2.1 圍繞農業生產抓服務。農機工作的最終目標是服務現代農業生產。我們通過組織農機服務隊、印發《農機便民服務手冊》、舉辦科技大集技術講座、與石油公司聯合送油下鄉等形式把農機政策技術服務送到基層一線,打通最后一公里。春季農機備耕充足到位,搶墑整地播種,4月26日玉米大豆開始起車播種,5月25日前大田播種結束,較上年提前了12天,給作物生長爭得了積溫。水稻、大豆在10月20日收獲基本結束,農機在我市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2.2 圍繞“精品農業”抓推廣。2014年,牡丹江市委提出打造“精品農業”的號召。我們一是啟動了食用菌機械化項目,朱乃振副市長親自督辦,在省市農機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貴龍食用菌機械廠生產6種食用菌機械產品納入到全省支持推廣農機產品目錄,成為全省首創。二是推廣擴大等離子體種子處理技術應用面積24萬畝,增產糧食3000萬斤以上。三是推廣水稻缽體育苗機械插秧技術1萬畝,全市水稻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60%。四是今年在穆棱、海林、寧安、林口等四縣(市)18個村開展了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工作,這項技術正在為越來越多的農民了解和認可。
2.3 圍繞政策項目抓落實。一是積極爭取省局農機合作社項目。通過向省局匯報我市山區半山區的實際情況和農民需求,2014年爭取到省局的政策傾斜并批復給我市7個,這是2008年全省開始合作社建設以來當年獲批最多的一年。全市7個合作建成后總投資將達到3000萬元以上,可帶動565戶農民加入合作社,土地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85萬畝,增加大中型拖拉機及配套農具133臺套,為土地規模集約經營將起到積極示范引領作用。二是積極做好農機購置補貼資金落實工作。我們按照省補貼方案要求,嚴格執行“全價購機、定額補貼、先購后補、縣級結算、直補到卡”新的補貼程序。補貼中我們按照政策精神,將補貼重點向玉米收獲機、水田機械、深松整地機械及保護性耕作機具傾斜,2014年購置各類農機具1678臺套,新增45馬力以上拖拉機967臺(其中45—80馬力以下拖拉機957臺,80—100馬力拖拉機4臺,100—130馬力以下拖拉機6臺);水稻插秧機247臺;收獲機械255臺。實現了通過政策導向引領農機結構轉型提質升級的目標。三是積極做好深松整地工作。2014年省局對深松補貼政策做了調整,通過給拖拉機安裝衛星檢測儀來確定補貼數量,根據我市土壤耕層的實際情況,我們爭取到了省局的理解和支持,對山區半山區實了80馬力以上拖拉機安裝衛星檢測儀的優惠特殊政策。2014年共計安裝衛星檢測儀376臺,占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通過省GPCS管理平臺監測顯示,我市投入深松整地機車229臺,占到全省1713臺的13.3%,開展秋整地作業機車327臺,占到全省2750的11.9%。全市共完成深松整地作業377364.76畝,占到了全省的十分之一,合格面積372553.02畝,不合格4811.74畝。
3 發展對策
3.1 以農機購置補貼為抓手,加快提高農機化裝備水平。2015年還要保持全市購機補貼資金3000萬元以上規模,拉動農民投資1億元以上。要通過加大政策宣傳和結構引導,把補貼資金落實到位,用足用好。重點在科技含量高、大中型以上適用農機具上加大購置補貼力度,推動全市農機裝備結構優化,提升現代農機裝備科技含量,努力以先進的農業機械耕耘“精品農業”,不斷提高農機在搶抓農時、精量播種、精準施肥、精確噴藥、精細收獲上的應用水平,實現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標準化,為“做精一產”提供有力保障。
3.2 以農機合作社建設為牽動,加快壯大新型農機社會化服務主體。要克服山區半山區、耕地分散等實際困難,繼續做好政策宣傳引導,爭取省里政策支持,組織申報適合我市農業生產發展水平的中小型農機合作社,今后力爭再新建10個。
3.3 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機適用技術推廣應用。今后的農機工作要站在建設綠色有機食品之都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加快有利于耕地保護、有利于農產品品質提升、有利于生產效率提高、有利于節能環保的農業機械和農機技術的推廣應用。一是秸稈還田和打捆技術。擴大玉米機收和秸稈粉碎還田面積,要通過秸稈覆蓋還田減少土壤水蝕,增肥地力;支持我市萬通農機企業秸稈打捆機械的推廣應用。力爭實現玉米秸稈循環利用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有效解決秸稈焚燒帶來的環境和安全隱患問題。二是深松整地技術。要把這項技術與保護性耕作結合起來同步推進,今年對符合條件的力爭全部安裝上深松監測儀,完成100萬畝左右的深松整地面積,力爭用3-5年時間全市可機耕地全部深松一遍,真正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土壤水庫”,為我市農業可持續豐產增收打牢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