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6年4月,河南省新鄉市某豬場育肥豬出現莫名死亡,其它豬也有發熱、咳嗽、流鼻涕等癥狀,初期治療效果不理想,后送至新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經細菌分離、生化試驗鑒定,確診為多殺性巴氏桿菌感染的豬肺疫,隨即采取了綜合的質量和防控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關鍵詞] 豬肺疫 多殺性巴氏桿菌 細菌分離 生化試驗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6-0267-01
豬肺疫是由多種殺傷性巴氏桿菌所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豬巴氏桿菌病),俗稱“鎖喉風”,“腫脖瘟”,通常呈急性或慢性經過,急性呈敗血癥變化,咽喉部腫脹,高度呼吸困難[1]。多殺性巴氏桿菌能感染多種動物,在自然條件下,禽類中以鴨對本菌最易感,其次是雞、鵝。畜類中則以豬最常見,其次是牦牛、黃牛、水牛,而綿羊、馬、驢的易感性較小。本菌是一種條件性病原菌,當豬處在不良的外界環境中,如寒冷、悶熱、氣候劇變、潮濕、擁擠、通風不良、營養缺乏、疲勞、長途運輸等,致使豬的抵抗力下降,這時病原菌大量增殖并引起發病。
2016年4月,河南省新鄉市某豬場育肥豬出現莫名死亡,全身嚴重淤血,身體多部位出現紅色斑點,指壓不全褪色,死亡口吐白色泡沫,隨后經我中心技術人員現場調查和實驗室診斷確診為豬肺疫。由于即時采取了綜合的治療和防控措施,豬肺疫得到了有效控制,降低了經濟損失,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該豬場共養殖有300生豬,4月份開始有個別場育肥豬出現莫名死亡,全身嚴重淤血,頸部、腹部耳根出現紅色斑點,指壓不全褪色,死亡口吐白色泡沫。其它發病豬升溫升至41℃左右,呼吸急促,有短而干的咳嗽,流鼻涕,掉膘嚴重,治療效果不理想。剖檢后,發現氣管內有大量泡沫,咽喉部腫脹出血,肺水腫,肺小葉出血,個別豬有肺粘連癥狀,脾臟沒有出現腫大。
2 實驗室診斷
2.1 直接染色鏡檢
無菌操作取病變處肺臟、肝臟、脾臟和淋巴結進行涂片,用革蘭氏染色方法進行染色后直接顯微鏡下觀察,發現視野中有兩極染色的小桿菌,視野中始終未見其他細菌。
2.2 細菌培養
將無菌采取病料劃線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平板,37℃培養24h后觀察,挑取直徑1-2mm、透明、光滑、濕潤的菌落進行革蘭氏及瑞氏染色,發現革蘭氏染色呈紅色的細小球桿菌,瑞氏染色呈兩極濃染小桿菌,對其傳代純化,進一步做生化鑒定。
2.3 生化試驗鑒定
發酵葡萄糖、果糖、甘露醇產酸不產氣,不發酵麥芽糖、乳糖、鼠李糖,吲哚、硝酸鹽還原試驗陽性,MR、VP試驗陰性,最后認定為多殺性巴氏桿菌[2]。
3 結果
根據發病情況,從患病豬病變部位分離出的病菌,鏡檢結果、培養特性、生化試驗等確定為豬多殺性巴氏桿菌。
4 治療
建議豬場改善環境條件,降低飼養密度,用1:100百毒殺消毒豬舍及周圍環境,1-2次/天。青霉素8000 IU/KG,每4小時肌肉注射一次,連續注射7天;鏈霉素,大豬日注射4克、中豬2~3克、小豬1~2克,日分2次注射,連續注射一周;用20%磺胺噻唑鈉肌注,大豬40 mL/d,中豬30 mL/d,小豬20 mL/d,每日2次,直到康復;土霉素,每公斤體重30~40毫克,溶于生理鹽水或注射水中,肌肉注射,每日2次。至體溫食欲恢復正常后還需再注射一次。
5 討論
根據場主主訴,本場的飼養管理不夠規范,也沒有定期消毒,另外2016年4月份氣候多變,氣溫忽高忽低,悶熱,潮濕,豬舍沒有采取控溫措施,導致生豬抵抗力降低,是本病主要的發病原因。
良好的飼養管理和接種疫苗是防止疾病發生的良藥。加強飼養管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倡早期斷奶。采用全進全出制的生產程序;封閉式的豬群,減少從外面引豬;減少豬群的密度,天氣良好時多開窗通風,保持室溫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穩定,減少應激,盡量消除可能降低抗病力的因素。新引進的豬要隔離觀察一個月后再合群。圈欄要定期用10%石灰乳或30%的熱草木灰水消毒。預防免疫:每年春秋兩季定期用豬肺疫氫氧化鋁甲醛菌苗或豬肺疫口服弱毒菌苗進行兩次免疫接種,育肥豬一般在60日齡左右注射豬肺疫苗1次,也可選用豬丹毒、豬肺疫氫氧化鋁二聯苗,豬瘟、豬丹毒、豬肺疫弱毒三聯苗。接種疫苗前幾天和后7天內,禁用抗菌藥物。藥物預防:對常發病豬場,可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進行預防,也可是飼糧中添加微生態制劑,促進胃腸道的消化功能,提高機體抵抗力。
參考文獻
[1]董軍泰.一起野豬豬肺疫的診斷和治療[J].甘肅畜牧獸醫,2014年,6(44):75-75.
[2]唐先春,吳斌,陳煥春.豬多殺性巴氏桿菌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其應用[J].中國獸醫科技,2004,2:46-48.
作者簡介:郝志香:(1986-),女,單位:新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助理獸醫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