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觀察品管圈模式在降低胺碘酮注射液不良反應的應用效果。方法 以218例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對照組116例,觀察組102例,進行回顧性的分析,對不良反應發生的原因進行統計、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結果 采用品管圈模式管理后,觀察組胺碘酮注射液致靜脈炎的發生率為20.59%,而對照組為53.45%,兩組相比經卡方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4.86,P<0.01);其他不良反應程度減輕,且預后良好。結論 應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可降低胺碘酮所致靜脈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并減輕其不良反應的癥狀。
關鍵詞:品管圈;胺碘酮注射液;不良反應
胺碘酮是一種廣譜的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能夠有效的治療各種室性、室上性快速的心律失常,還能夠控制和預防房顫和室顫的發生[1]。胺碘酮注射液的主要化學成分為鹽酸胺碘酮,經靜脈使用時不良反應較多,且呈多樣性[2],常見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有嚴重肝損害、過敏性休克、血壓下降、心律失常及靜脈炎等,使用或護理不當,非常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為了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我科護理人員將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管理模式應用于胺碘酮注射液的護理中,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照組選取2015年1月~12月在本科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218例,其中對照組116例(活動前),男68例,女48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51.32±7.15)歲;觀察組102例(活動后),其中男64例,女38例,年齡46~77歲,平均(53.12±4.13)歲,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合并的基礎疾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現狀及要因分析:根據QCC模式,科室成立護理質量小組即QCC小組,由2名年資不同的醫師和6名年資不同的護士組成,確定主題,制定圈名及圈徽,回顧性分析2015年1月~6月使用胺碘酮注射液的患者116例,主要ADR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最嚴重的為重度肝損害1例,其次為血壓下降、過敏性休克及心律失常,各為4例,發生率最高的為用藥部位的血管損壞,即靜脈炎和臨近組織的損壞,共發生83例。以魚骨頭分析法、評價法找出主要原因為以下:
1.2.1肝損害 ①患者自身易感因素:心功能>Ⅲ級,未控制的低血壓,肝功能儲備較差,或隱匿性的肝損害;②醫源性因素:溶媒不按藥品說明書的要求使用等滲葡萄糖,而用生理鹽水。輸入液體濃度過高或速度過快,復查肝功能不及時;③藥物自身因素:與該藥使用的助溶劑聚山梨醇酯80有關[3];④與其他藥物聯合運用有關:拜阿司匹林、華法林、立普妥等。血壓下降、過敏性休克、心律失常可能與藥物自身或胺碘酮使用的助溶劑聚山梨醇酯80、藥物的聯合應用、電解質紊亂有關。未控制的低血鉀、合并使用鈣通道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其他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如倍他樂克、地爾硫卓、心律平等均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1.2.2靜脈炎 ①藥物因素:藥物呈酸性,對血管的刺激性大;②醫源性因素:護士選擇血管過細或下肢的血管,或發現靜脈炎或外滲后處理不及時或措施不到位;③輸入藥物速度過快或濃度過高。
1.2.3患者自身因素 血管過細,管壁過薄,血管脆性大;患者對該藥ADR重視度不夠,穿刺處有疼痛未及時告知護士;部分老年患者感覺遲鈍,對疼痛不敏感。
1.3對策與實施 觀察組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制定對策,由QCC圈員通過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及查閱相關文獻,對藥品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然后制定實施對策和規范化的操作流程,具體按如下:
1.3.1首先評估患者 首先由醫師對患者進行評估,嚴格把握用藥指征,評估患者有無電解質紊亂,有無相互影響的聯合用藥,再由QCC圈員評估患者可能出現的藥物不良反應并對全科醫護人員公示以加強警惕。
1.3.2注意溶媒及輸注方式的選擇 用5%葡萄糖注射液作為溶媒,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注意監測血糖;負荷量及維持量均使用微量泵勻速泵入,有條件的選擇中心靜脈導管作為輸液通道,無條件時使用靜脈留置針,避免使用靜脈瓣較多的下肢血管。
1.3.3注意血管及輸液管路的保護 至少建立2條靜脈通道以便更換。血管上段常規Q 4 h涂抹喜遼妥保護血管。如有外滲,先將藥液回抽,并更換穿刺部位,外滲部位局封并涂抹喜療妥。注射完畢,用20 ml等滲葡萄糖水或生理鹽水沖洗血管。
1.3.4嚴密觀察藥物反應 使用心電監護,每30 min~1 h巡視病房1次,測BP、P、HR,并觀察穿刺部位情況。從用藥后12 h開始,每6 h復查肝功能一次,如有血壓明顯下降、心律失常、Q-T間期延長及肝功能明顯升高,給予相應處理:藥物減量、停用、對癥處理。
1.3.5健康教育 向患者講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并配合治療,有不適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1.4評價標準[4] 根據肝功能結果、血壓、心律、自覺癥狀、心電圖的結果判定有無肝損害、血壓下降、過敏性休克、心律失常。靜脈炎的判斷標準,依據美國靜脈炎的標準。
1.5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有形成果 采用品管圈模式管理后,收集所有患者發生的不良反應情況,其中發生靜脈炎患者共83例,觀察組胺碘酮注射液致靜脈炎的發生率為20.59%,而對照組為53.45%,兩組相比經χ2檢驗,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4.86,P<0.01);此外兩組共發生1例肝損害、4例低血壓、4例心律失常情況。其中1例嚴重肝損害,經治療4 w后肝功能恢復正常,其余各例因早發現,早處理,經給予對癥處理后大多預后良好,無1例后遺癥發生。兩組靜脈炎發生情況,見表1。
2.2無形成果 通過品管圈的活動,增強了護士的團隊精神,提高了溝通與協調能力,且使低年資護士發生差錯的幾率明顯減少,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增強,并提高了她們的學習熱情。
3 討論
QCC是一種效果良好的工作模式,以改進工作質量、提高效益為目的自發自愿組成的共作小組,運用質量管理的理論和方法來組織人員開展活動[5]。由于護理工作的性質,需要持續的質量改進,符合品管圈的要求[6],通過評估現狀,尋找原因并確定護理對策,有完備的工作細節流程,對于減少藥物的ADR非常有益。本研究中,靜脈炎重在預防,制定正確的實施對策和規范化的操作流程,能夠有效的防止靜脈炎的發生。對于已發生的靜脈炎,醫護人員均能知曉應對處理流程。用藥前醫師通過評估,把握用藥指征,用藥中及時復查肝功能,均能早期發現有無肝損害。而對于低血壓、過敏性休克、心律失常,需要用藥過程中嚴密觀察。大多數ADR由于能做到早發現,早處理,均能獲得良好的轉歸。因此,對于靜脈注射胺碘酮,可以盡量減少醫源性因素對患者的傷害。本研究還發現,觀察組中,低年資護士發生過錯的例數明顯減少,與QCC的護理模式十分相關,正是由于合作小組的群策群力、相關知識的培訓及完備的工作流程,使他們迅速掌握了護理要領,這對于臨床經驗較少、專業知識不夠扎實的年輕護士的培養也非常有價值。
總之,QCC的工作模式使得所有人員及時對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及總結,采取最合適有效的實施對策,規范完善護理細節[7],降低了ADR的發生,使患者的用藥安全得到保證,進一步提高了護理質量,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李慧.胺碘酮對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快速心室率心房顫動的療效觀察[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5,31(3):273-275.
[2]高冠男,劉玉清,李一石,等.189例靜脈注射胺碘酮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藥物警戒,2014,11(11):679-682.
[3]梁艷,張秀俊,金志迎,等.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聯合熱敷治療胺碘酮所致Ⅱ級靜脈炎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藥,2015,37(24):3825-3827.
[4]劉光娣,陳軍軍,田永明.品管圈管理在降低經外周靜脈泵入胺碘酮引發靜脈炎發生率中的應用[J].濱州醫學院學報,2015,38(1):57-60.
[5]王龍鳳.品管圈管理在迎接等級醫院評審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10):1-4.
[6]張藝,姜秀文,張鳴,等.品質管理圈活動促進護理品質改進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104-105.
[7]吳云霞.品管圈工作模式在ICU人工氣道護理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7):626-627.
編輯/翟辰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