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改進腦疝患者術前準備流程,縮短術前準備時間,提高患者術后生存率。方法 將128例腦疝患者按照住院時間分為觀察組(60例)和對照組(68例)。對觀察組患者采取制定搶救流程,建立醫護合作團隊和配備搶救物品等措施,對照組則采用傳統的護理措施。統計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前準備時間和GOS評分。結果 觀察組的術前準備時間比對照組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GOS預后評分預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為需行急診顱腦手術的患者制定急救流程,建立醫護合作團隊及配備搶救物品等,可有效的縮短術前準備時間,改善患者的預后評分,可進行臨床推廣運用 。
關鍵詞:腦疝;顱腦損傷;前準備流程
腦疝是顱腦損傷、顱內疾病引起的顱內壓增高及顱內壓增高加劇的必然結果,是一種極為嚴重的并發癥[1],它具有病情危重、變化快、發展迅速、預后極差等特點,其腦疝持續時間與生存率呈正相關[2]。因此對具備手術指征的腦疝患者應爭分奪秒的縮短術前準備時間,盡快手術減壓,才能提高生存率、生存質量。2013年5月~2015年7月,我科對急診腦疝患者制定了急救預案,優化了術前準備流程,縮短了術前準備時間,使急診顱腦手術患者獲得較好的預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根據患者住院時間將2013年5月~2015年7月我科收治的60例急診腦疝手術患者作為觀察組,2012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68例急診腦疝手患者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36例,女24例;年齡在14~82歲,平均年齡52.43歲;34例重型顱腦損傷,26例腦出血;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為4~8分,對照組男52例,女16例;年齡在15~76歲,平均為54.53歲;其中重型顱腦損傷36例,腦出血32例;GCS為 4~8分,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GCS昏迷評分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1.2.1觀察組
1.2.1.1制定腦疝患者急救流程 根據醫護人員在腦疝患者術前準備工作中的流程、影響因素建立腦疝患者入院流程、急救預案、術前準備流程,使搶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1.2.1.2按照改進后的腦疝術前準備流程建立醫護合作團隊 建立護理術前準備組、手術組、溝通組、后勤保障組。定期進行腦疝搶救及術前準備相關知識的培訓,組織搶救演練,效果評價。
1.2.1.3劃分搶救區,設立腦疝術前準備單元,配備急救藥品、設備、設施。將術前準備常規用物放置在腦疝急救箱內,待患者入科后可直接使用。急救箱內所需藥品報藥劑科備案。
1.2.2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進行護理。患者入科后,安置床單元,開具入院申請,辦理入院手續。護士監測生命體征,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等措施。待確定需要手術后,再完善術前準備相關工作,送入手術室。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前準備時間、格拉斯哥預后評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
1.4統計學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SPSS17.0對所收集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對所得計量資料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對所得計數資料描述采用[n(%)]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從表1可看出,對照組術前準備時間為(60.08±8.32)分,而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37.50±5.53)分,兩組術前準備時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表明兩組腦疝患者術后GOS均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對照組患者恢復良好和輕度殘疾的比例為35.29%,而觀察組為43.33%;對照組和觀察組重度殘疾的比例分別為11.76%和10.00%;植物生存和死亡狀況對照組和觀察組則分別為52.95%和46.47%。
3 討論
腦疝是顱內壓升高到一定的程度,部分腦組織發生移位,擠入阻力較小的硬膜或顱腔內生理裂隙,進一步影響腦脊液的循環,壓迫周圍的血管、神經、腦組織而出現的生命體征紊亂及一系列臨床體征。腦疝患者雖病情危重,但并非都\"不治\"。研究表明,腦疝患者手術時機應爭取在1h內減壓效果最佳,超過 2h效果極差[2]。時間是挽救腦疝患者最為關鍵的因素。因此,腦疝早期應快速的進行病情識別、開放氣道、建立靜脈通道、藥物治療,以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減緩腦疝的進展, 為手術贏得搶救時間;對已發生腦疝且具有手術指征的患者除應用腦疝急救預案進行搶救外,還應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如何在短時間內完成腦疝患者的急救、術前準備,急救流程、人員配備、物品準備就顯得十分重要。
本觀察觀察組植物生存和死亡為46.67%,對照組為52.95%。也證明觀察組在實施標準化術前準備流程后,植物生存和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黃文強等[2]、彭一鵬[3]指出盡量縮短腦疝手術窗時間,及早手術,才能有效降低腦疝患者死亡率及致殘率。
本觀察組術前準備時間明顯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表明通過對腦疝的術前準備流程的優化能有效縮短術前準備時間。李秀娥等[4]也指出標準化搶救流程可以縮短有效搶救時間。護理流程改進主要是對原有工作流程中薄弱環節實施流程再造,對不完善的工作流程實施重建[5]。因此,我們將原來的逐步執行醫囑的階梯式術前準備流程改進為由護理術前準備組、手術組、溝通組、后勤保障組四個小組構成的平行交叉式術前準備流程。改進后的流程能規范醫護人員行為,分工明確,職責清楚,各項工作穿插式進行,保證了各項搶救措施順利快速的進行,有效的縮短了術前準備的時間。
在以低年資醫護理人員為主,缺乏臨床經驗、應急能力的基層醫院,即使流程合理、完善,面對緊張、慌亂的急救場面不知所措者仍眾多。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劉美儀等[6]指出高年資人員更具備高素質和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張亞軍[7]也指出建立良好的醫護合作模式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數倍平常的搶救工作任務。因此,建立以高年資醫護人員為總指揮的醫護合作團隊尤為重要。該團隊成員相對固定,醫生是決策者,在急救過程中,醫護、護護之間互相協助、提醒,進行無縫式銜接,使醫護配合上達到最佳狀態。高年資人員及時處理應急情況,確保各項搶救措施順利快速的進行,保證了患者的安全。
文獻[8,9]在流程、人員配置方面闡述了如何縮短腦疝持續時間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在物品準備方面對此造成的影響鮮有報道。本研究發現,醫護人員常因物品放置分散、慌亂,在進行操作前需多次、多個位置取物,耗費時間,且容易出現遺漏所需物品的現象。劃分搶救區,設定術前準備床,將心電監護、氧氣、簡易呼吸器等常規物品備齊且處于備用狀態,將腦疝術前準備所需物品靜脈輸液、采血、導尿、術前常規用藥按照物品擺放原則集中式放置于腦疝急救箱內進行\"一體化\"管理,避免了醫護人員多點取物或備物不齊的現象,保證醫護人員在搶救中瞬間就可以找到所需物品,節省了準備物品的時間,為患者縮短術前準備時間提供了基礎保障。
綜上所述,制定合理的腦疝患者急救流程;搭配不同層次的醫護合作團隊;完善搶救物品配備等措施,可有效的縮短術前準備時間,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預后。
參考文獻:
[1]王忠誠.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70.
[2]黃文強,王東華,朱盛,等.84例創傷性顱腦損傷腦疝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創傷外科雜志,2012,14(6):15-17.
[3]彭一鵬.手術時間窗對外傷性腦疝手術患者術后腦梗死發病率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10):66-67.
[4]李秀娥,王玉玲,金海燕.急診專科護理培訓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護理管理雜志,2002,2(4):50-51.
[5]陳敏,李小峰.腦疝患者標準化搶救護理流程的再造及應用[J].護理研究,2015,29(507):2404-2406.
[6]劉美儀.論高年資護士在NICU的作用[J].吉林醫學,2013,34(11):2186-2187.
[7]張亞軍,梁英,夏雪瑩.急診護士對醫護合作水平狀況調查[J].護理研究,2007,21(11):2859-2860.
[8]蔡妙鳳,郭劍虹,鄭瑞琪.急救護理流程在腦疝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4):56-57.
[9] 郭小玲,劉勝初,曾艷花.外傷性腦疝急診手術護理流程與管理[J].齊魯護理雜志,2009,9(5):128-129.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