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研究CK5/6、CK8/18、CEA、Vimentin(Vim)、Calretinin(Cal)、D2-40、ER、PR、CA125在腹膜間皮瘤與卵巢漿液性癌中的表達情況,尋找后穹隆穿刺活檢標本中鑒別二者最有效的抗體組合。方法 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盆腔腫瘤手術標本66例,按照不同病種分為二組,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40例,腹膜上皮型惡性間皮瘤26例,采用常規HE染色觀察二者形態學特點,并應用免疫組織化學SP法檢測CK5/6、CK8/18、CEA、Vim、Cal、D2-40、ER、PR、CA125的表達情況。結果 上皮型惡性間皮瘤與低級別卵巢漿液性癌組織學形態極其相似,常規HE切片中鑒別非常困難。免疫組織化學顯示上皮型惡性間皮瘤CK5/6、CK8/18、CEA、Vim、Cal、D2-40、ER、PR、CA125陽性率分別為100%、100%、3.8%、76.9%、85%、95.2%、3.8%、0%、7.7%;而在卵巢漿液性癌中的陽性率分別為0%、100%、87.5%、0%、0%、0%、80%、85%、95%,二者對9種抗體的陽性率差異顯著。結論 CK5/6、Cal、D2-40在間皮瘤中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卵巢癌在ER、PR、CA125中高表達,采用形態學和免疫組化相結合的方法,對活檢標本中卵巢漿液性癌和上皮型惡性間皮瘤的鑒別診斷有極大的幫助,對指導臨床的準確診斷和正確治療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細針穿刺;卵巢癌;上皮型間皮瘤;免疫組織化學;聯合抗體
腹膜惡性間皮瘤(PMM)與低級別卵巢漿液性癌(OSA)細胞學形態極其相似,單純依靠組織學鑒別二者非常困難,尤其是經后穹隆盆腔腫瘤穿刺標本,由于取材困難,穿刺過程中組織損傷,診斷更加困難,只能依靠免疫組織化學方法進行鑒別診斷。目前標記間皮瘤的抗體較多,但敏感性和特異性差異很大,找到一組簡單可靠的抗體組合正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本研究選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40例,腹膜上皮型惡性間皮瘤26例,應用CK5/6、CK8/18、CEA、Vim、Cal、D2-40、ER、PR、CA125九種抗體對盆腔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和卵巢漿液性癌進行檢測,希望找到鑒別二者較好的抗體組合。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用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盆腔腫瘤手術標本66例,其中上皮型惡性間皮瘤26例,男性17例,女性9例,16例有石棉接觸史,年齡35~72歲,平均(52.8±5.6)歲。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40例,年齡40~75歲,平均(50.5±12.4)歲。
1.2 SP法免疫組化試劑盒來源(表1)
1.3方法 所有標本均經4%中性甲醛固定,常規4μm厚度連續切片,HE染色。免疫組化采用SP法,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操作,DAB顯色,蘇木精復染、脫水、透明和封固。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4結果判定 免疫組化染色陽性信號呈棕褐色或棕黃色,ER、PR定位在細胞核;CK5/6、CK8/18、Cal、Vim定位在細胞漿;D2-40、CEA、CA125定位在細胞漿/膜,陽性細胞數<10%為陰性,≥10%為陽性。
2結果
2.1病理組織學形態 40例卵巢癌病例均為低級別漿液性癌,呈腺管狀、乳頭狀排列,瘤細胞單層或復層,呈矮柱狀或立方型,相似于間皮細胞,乳頭結構較寬,可見多級分枝,有的間質內可見砂粒體(圖1,圖2)。26例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光鏡下組織結構多樣,表現為管狀、乳頭狀、實性巢狀等(圖3)。細胞圓形或卵圓形,核通常為單個,居中或稍偏位,核仁1~2個,核分裂像少見,少數病例可伴有砂粒體形成。上皮型惡性間皮瘤在CK5/6、Cal、D2-40中高表達(圖4~圖6),而卵巢癌在ER、PR、CA125中高表達(圖7~圖9)。
2.2免疫組化表達情況(表2)
3討論
盆腔腫瘤中,腹膜惡性間皮瘤和卵巢癌為最常見的2種腫瘤,由于組織來源不同,治療方法也不相同,因此組織學的分型對指導臨床的治療、腫瘤的分期及預后的判斷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文獻報道惡性間皮瘤90%發生于胸膜[1],3%~12%發生于腹膜[2]。
腹膜間皮瘤是腹腔內惡性度極高的腫瘤,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死于診斷后的1~2年內,男性發病多于女性,發生于兒童的病例罕見報道[3]。根據國內資料統計,間皮瘤的發病率為0.04%,且多與石棉接觸有關[4],其他原因包括職業和周圍環境的接觸[5]。近年其發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趨勢。有研究表明,惡性間皮瘤的潛伏期為35~40年[6],目前發病率增高的原因,可能與20世紀70年代我國大面積手紡石棉加工有關。
由于間皮細胞的組織學形態多樣,在光鏡下與卵巢分化好的腺癌很難鑒別,尤其是卵巢低級別漿液性癌,光鏡下幾乎無法鑒別。所以尋找一組有效的抗體能夠鑒別惡性間皮瘤與卵巢癌的組織學類型,對病人的準確診斷和正確治療尤為必要。由于單一抗體的敏感性、特異性不同,往往達不到鑒別診斷的作用,因此,國際間皮瘤小組建議至少同時使用2種間皮標記和2種其他癌的標記[7]。
3.1 CK5/6 通常標記鱗狀上皮和導管上皮的基底細胞、部分前列腺基底細胞以及部分鱗狀上皮生發層細胞,腺上皮細胞不表達。在肉瘤樣惡性間皮瘤中陽性率較低,而在上皮型間皮瘤中高表達,本結果中,CK5/6在PMM中的陽性率極高(100%),而卵巢癌全部陰性。可以作為PMM的可靠標記物用于PMM和OSA的鑒別診斷中。
3.2 CK8/18 是單層腺上皮來源腫瘤的首選標記物,鱗狀上皮不表達,由于間皮細胞多潛能分化的特性,CK8/18在間皮腫瘤也高表達,通常和CK5/6聯合使用標記間皮細胞。
3.3 CEA 是腺癌常用的標記物,在少部分間皮瘤中有局灶弱的陽性表達,腺癌細胞分化越低則CEA含量越高。本結果CEA在OSA中表達(87.5%)明顯高于PMM中的表達(3.8%),因此CEA是鑒別腺癌和間皮瘤的重要標記物,可作為二者鑒別的一線抗體使用。
3.4 Vim 在梭形細胞為主型惡性間皮瘤呈陽性表達,國外的研究也表明,Vim在間皮瘤的陽性率較高,而在腺癌為陰性,雖然Vim在本結果中的表達率僅為76.9%。而在卵巢腺癌中全部為陰性表達,二者之間陽性率差異仍十分顯著。
3.5 Calretinin是一種鈣結合蛋白,表達于神經組織、脂肪組織、間皮細胞,腺癌極少表達,因此,Calretinin是上皮樣間皮瘤最敏感和特異的抗體,在鑒別腺癌和間皮瘤中有較強的特異性。
3.6 D2-40 是一種分子量為40kDa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胚胎睪丸和睪丸生殖細胞腫瘤中,近幾年的研究表明,D2-40在上皮型間皮瘤中亦高表達,本研究D2-40在間皮瘤中表達率為95.2%,與文獻報道一致。因此可作為間皮瘤鑒別診斷有用的標記物。
3.7 ER 雌激素受體存在于正常子宮內膜、平滑肌細胞以及正常乳腺的上皮細胞中 ,在間皮瘤中陰性表達,在卵巢漿液性腫瘤中陽性表達,此抗體識別雌激素受體的N端功能區(A/B區),研究表明ER表達陽性的病人對其進行激素治療往往有效,預后較好。
3.8 PR 孕激素受體表達有兩個異構體PRA(94KDa)和PRB(114 Kda),其功能是作為配體活化后轉錄因子存在于子宮內膜、卵巢及乳腺上皮細胞中,間皮瘤陰性表達。PR也可作為鑒別間皮瘤的有用標記物之一。
3.9 CA125 幾乎在所有的卵巢漿液性癌中陽性表達,宮頸、子宮內膜、乳腺、胃腸道及甲狀腺腺瘤均有少數表達。而卵巢粘液性腫瘤和間皮瘤陽性率很低,對鑒別診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單純的形態學診斷間皮瘤非常困難,目前對于間皮瘤的診斷基本依賴于免疫組化的輔助診斷,迄今為止尚無一種抗體對間皮瘤完全特異,都是依靠一組抗體的聯合應用。以往用于間皮瘤的抗體組還有HBME、WT1、P-CK等,但由于抗體昂貴或敏感性、特異性、穩定性差等原因沒有廣泛的推廣使用。本研究抗體組試劑便宜、操作簡單,特異性、敏感性較高,使間皮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綜上所述,由于惡性間皮瘤的病理形態多樣,對于臨床影像學和組織學鑒別困難的病例,需要依賴于免疫組織化學抗體的聯合檢測。抗體組CK5/6、Vim、D2-40和 Cal對間皮瘤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而CK8/18、CEA、ER、PR、CA125對腺癌敏感,兩組抗體的聯合應用對PMM和OSA的鑒別診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夏海玲,張幸.惡性間皮瘤生物標志研究進展[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4,32(5):397-400.
[2]李媛,吳人亮.兒童胸膜惡性小細胞型間皮瘤一例[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02,23(5):480-481.
[3]魏思忱,鄭國啟,王志剛,等.滄州地區162例腹膜惡性間皮瘤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4):335-336
[4]倪燦榮.免疫組織化學實驗新技術及應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326.
[5]胡余昌,阮秋容.惡性上皮性間皮瘤免疫組化特征及其鑒別診斷[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3,10(5):264-266.
[6]鄧群益.間皮瘤相關特異性抗體的研究進展[J].診斷病理學雜志,2000,7:67.
[7]王靜,朱江.女性腹膜惡性間皮瘤的臨床病理及預后研究[J].臨床腫瘤學雜志,2013,18(3):238-241.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