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系統評價針灸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方法 檢索5年內有關針灸治療VBI的臨床隨機對照文獻。對納入研究進行評價,使用RevMan軟件進行分析。結果 納入研究11項,共932例患者。針灸治療VBI的總有效率及治愈率均優于對照組[總有效率OR=4.10,95%CI(2.61,6.43),Z=6.14,P<0.00001;治愈率OR=2.59,95%CI(1.87,3.57),Z=5.77,P<0.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發表偏倚分析提示無明顯發表偏倚。結論 針灸治療VBI有效,對照其他治療方法有一定的優勢。但由于原始文獻質量均較低,尚需要高質量、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盲法對照研究加以證實。
關鍵詞:針灸;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系統評價;Meta分析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VBI)是一種常見的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種因素引起椎基底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血液流動速度緩慢,導致腦部后循環供血不足,可表現為嚴重的平衡障礙、眩暈、耳鳴、惡心嘔吐等癥狀,且體位改變時癥狀加重[1]。其中,眩暈是最常見的首發癥狀,可達40%~85%[2]。近年來本病發病率有逐年上升趨勢,發病年齡趨于年輕化。由于VBI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腦缺血改變,直接影響生命中樞,故對其進行及時干預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針灸治療VBI在臨床上已經取得了肯定的療效和進展,且臨床上的治療各具特色。本研究旨在通過對針灸治療VBI的隨機對照試驗進行系統評價,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納入標準 ①研究類型:隨機對照試驗(RCT),盲法不限。患者的年齡、性別、病例來源、發病期不限。②有明確的診斷標準,第一診斷為VBI。③試驗組采用針灸療法(其中療法種類、選穴、刺激手法、留針時間及療程不限);對照組干預措施不限,基礎治療在同一研究中相同。④預期獲得的結局判定標準明確,臨床療效或TCD至少一種;不良事件的發生狀況。
1.2排除標準 ①非隨機對照試驗;②不同針灸方法或不同選穴組方的試驗組與對照組的比較的文獻;③動物實驗研究;資料來源不清,綜述及系統評價文章;④重復檢出或發表的文獻。
1.3檢索策略 電子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維普數據庫、萬方數據庫、Pubmed,輔以于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進行手工檢索。檢索年限2010年~2015年。檢索詞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針灸、針刺、moxibustion、acupuncture、VBI等。
1.4收據收集 由兩位評價者獨立提取,如遇分歧由第3位研究員處理或向相關專家咨詢。采用Cochrane系統評價手冊進行偏倚風險評估(包括隨機分配;分配隱藏;盲法;結果數據的完整性;選擇性報告的研究結果等)[3]。同時用改良Jadad量表[4]對文獻進行評分,總分為7分,得分≥4分為高質量文獻,<3分為低質量文獻。
1.5統計方法 采用Cochrane協作網提供的RevMan5.3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比值比(OR)作為效應尺度,用95%可信區間(CI)表示。首先進行異質性檢驗,當P>0.05時,用固定效應模型;當P≤0.05時,用隨機效應模型,并分析異質性原因。如納入數據無法進行Meta分析,使用描述性分析。應用漏斗圖分析潛在的發表偏倚。
2結果
2.1文獻基本情況 初檢出相關文獻142篇,通過閱讀標題檢出文獻共61篇,通過閱讀摘要與全文排除50篇,最終11篇RCT文獻納入本系統評價,均為中文文獻,合計932例患者。文獻的基本情況見表1。
2.2方法學質量 納入文獻均提出隨機,有4篇文獻提出具體隨機方法[5,6,11,14],1篇文獻提及不良反應[14],無文獻提及盲法、分配隱藏、退出、失訪情況及原因。診斷標準有4篇[6,8,12,14]采用《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篇[5,7,10]采用《神經病學》,1篇[11]采用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其余為自擬標準。11篇文獻中,有6篇文獻選用《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7,9,13,14]作為療效判斷標準,用《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眩暈的療效評定標準的有3篇文獻[8,10,11],其中有一篇[10]同時采用Berg平衡量表作為療效判定標準,1篇文獻自擬療效判斷標準[15],1篇文獻未提及療效判斷標準[12]。
2.3臨床療效 11篇文獻均報道了總有效率,總樣本量932例,其中治療組500例,472例有效;對照組432例,347例有效。異質性檢驗I2=0%,P=0.94,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OR=4.10,95%CI 2.61-6.43,Z=6.14,P<0.00001,表明針灸治療VBI有效且療效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圖1)。有10篇文獻報道了針灸治療VBI的治愈率。總樣本量872例,其中治療組470例,222例治愈;對照組402例,126例治愈。愈異質性檢驗I2=0%,P=0.98,采用固定效應模型。結果OR=2.59,95%CI 1.87-3.57,Z=5.77,P<0.00001,表明針灸治療VBI療效肯定,且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圖2)。
2.4發表偏倚 繪制漏斗圖進行發表性偏倚的檢測,見圖3、圖4,結果對于總有效率及治愈率分析的圖形較對稱,且主要集中的在中部,提示不明顯發表偏倚。
3討論
通過本次對針灸治療VBI的臨床總有效率及治愈率的Meta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相比其他治療方法,針灸治療VBI在改善其癥狀方面有明顯優勢。
近年來國內針灸治療VBI的研究較多,但文獻整體質量不高,大部分都未描述隨機的產生方法及分配的隱匿,很少提及盲法、不良反應與隨訪,診斷標準和療效評定的標準也不統一,對評價結果的論證強度產生一定影響,也顯示了目前針灸臨床研究、臨床療效評價的不盡完善之處。此外,由于納入研究的質量較差且樣本量小,只能進行療效評價,無法對安全性和不良反應等進行評價,以后還需加強該方面的研究。今后在設計隨機對照試驗時,應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采用國際較普及的疾病診斷標準與療效評價標準,嚴格設計高質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以期為針灸治療VBI提供強有力的循證證據。
參考文獻:
[1]石印玉.中西醫結合骨傷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446.
[2]Stillhard G.Vertebrobasilar circulatory disorders.Diagnosis Pathogenesis therapy[J].Schweiz Med Wochenschr,1990,120(46):1709-1723.
[3]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Coch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M/OL].New York:John Wiley Sons,Ltd,2008.http://cochrane-handbook.org..
[4]Jadad AR,Moore RA,Carroll D,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 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1996,17(1):1-12.
[5]丁寧,李涯雪,程東,等.針刺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療效及對血流動力學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07:20-22.
[6]呂曉洲.眼針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急癥,2010,03:409-421.
[7]張義華,楚秋霞.穴位注射維生素B1針甲鈷胺針治療椎基底動脈不足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5,01:56-57.
[8]舒遵華,王國強,黎明全,等.耳針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療效觀察[J].中國針灸,2014,12:1161-1164.
[9]王建林,李宏偉.針藥并用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0,03:163-164.
[10]易彩飛.針藥結合柔肝補髓法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平衡功能的影響[J].針灸臨床雜志,2011,01:41-42.
[11]靳建宏.針藥結合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120例[J].河南中醫,2011,04:406-407.
[12]劉占軍.針刺聯合銀杏達莫靜脈點滴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觀察[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5,02:183-185.
[13]田迎春.針灸聯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療痰濁中阻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對照觀察[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01:130-131.
[14]王涵,周鴻飛.針刺聯合西藥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隨機平行對照研究[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3,06:94-95.
[15]沈曉明,馬云枝,韓寧,等.針藥結合治療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11:1308-1310.
[16]曹培衛,趙忠新.頸部血管彩超、MRA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病因診斷的價值[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3,16(1).36-37.
編輯/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