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效果及預防和護理措施。方法 7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接受抗凝治療,藥物包括:低分子肝素、直接Ⅱa因子抑制劑(如阿加曲班)、間接Xa因子抑制劑(如磺達肝癸鈉)、維生素K拮抗劑(如華法林);溶栓治療,主要藥物為尿激酶及靜脈血管活性藥物,如丹參川芎嗪、七葉皂甙類等,觀察其療效及護理措施。結果 72例患者中痊愈24例,顯效20例,好轉26例,無明顯效果2例。結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治療效果明顯,正確而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關鍵詞: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護理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是外科手術后及長期臥床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癥,若不及時觀察、預防,做好護理工作,常可導致患者下肢腫脹,形成血栓,并可因血栓脫落而造成肺栓塞。因此,預防和護理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了進一步提高預防的效果,應提高護理人員的理論認識及增強實踐能力。本研究收集了我科72例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的治療資料,觀察了其治療效果,并探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和護理,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2015年5月~9月收治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72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28例。年齡32~76歲,平均年齡56.1歲;病程2d~3個月。病變累及左下肢者48例(66.7%),右下肢者24例(33.3%)。主要臨床表現為手術后臥床休息或骨牽引等固定后,出現患肢疼痛及進行性腫脹,站立時肢體脹痛加重,活動受限,皮溫升高。全部病例均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明確診斷。
1.2方法 符合下腔靜脈濾器置入指征者(如髂、股靜脈或下腔靜脈內有漂浮血栓、急性DVT、擬行導管溶栓者、具有PE高危因素的患者行腹部、盆腔或下肢手術者),行下腔靜脈濾器置入術,術后給予抗凝、溶栓治療,治療過程中應使INR維持在2.0~3.0間,需定期監測,根據各項指標調整藥物劑量,給予丹參川芎嗪、七葉皂甙類等藥物靜脈滴注,促進血液循環。
2 結果
本研究72例患者中,44例患肢腫脹基本消退,26例存在輕度腫脹,2例腫脹沒有改變。痊愈24例,顯效20例,好轉26例,無明顯效果2例。
3 討論
靜脈血栓形成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病有三個因素:血流滯緩、血管內膜損傷及血液處于高凝狀態。手術時患者制動,而術后又是處于長期臥床的狀態,缺乏有效的活動量,這就導致了靜脈血液流動緩慢,會在組織內出現缺氧的前提下阻礙細胞的有效代謝活動,出現局部的凝血酶積聚現象而導致整體性的血流緩慢;下肢靜脈血出現回流緩慢現象時,血液將會在靜脈內淤滯,而在大量白細胞積聚的現狀下,在基本的活動范圍內極可能造成內膜的損壞現象,使凝血過程被激活,進而造成血栓。有學者人為,出現靜脈管壁內的平滑肌損傷,也會對血管內膜造成一定的破壞,進而成為造成血栓的另一原因。而創傷之后靜脈內部的血容量急劇減少,使血液呈現高凝濃縮狀態[1]。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和護理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正確而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以使患者的預后得到較好地改善。
3.1預防措施
3.1.1預防出現靜脈血流滯緩現象 就人體的基本運行機能而言,通過胸腔內的負壓來實現下肢靜脈的有效回流,以防止出現瓣膜的倒流和小腿肌群的收縮現象。在對傷患肢體進行固定之后,使得活動量減少,機泵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彰顯,血流出現緩慢的狀況。所以,在為患者進行翻身動作或者基本的排痰動作之外,還應該鼓勵患者開展早期的床上動作,比如股四頭肌的收縮和踝關節的前屈等簡單的活動,必要時穿加壓彈力襪,給予間歇氣壓泵治療,可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淤血和水腫,是預防DVT發生和復發的重要措施。本研究中2例患者行骨牽引固定術后,因患肢疼痛,不愿活動,而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經過耐心細致的解釋都能較好地配合,更換體位,加強自主活動,實現靜脈的有效回流,進而達到對可能會有的并發癥的預防作用。
3.1.2預防出現血管內膜的損傷問題 患者身體會因為受到壓迫性腫脹以及創傷刺激等問題,對靜脈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這就需要進行手術操作時注意保護盆腔靜脈或者四肢周圍組織,保障整體操作的輕巧性,避免出現靜脈壁的損傷現象,另外,在術后要保證小腿放置環境的一致平整性,避免出現影響小腿靜脈出現回流問題[2]。所以,根本性的解決問題是實現手術中的謹慎輕巧操作,術后囑患者抬高患肢,亦可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藥來使靜脈回流現象有所改善。此次研究中有1例患者在通過小夾板對患肢進行固定之后,出現了凹凸性水腫的現象,在及時發現之后將固定的松緊度進行了有效的體征,1h之后癥狀有所緩和,也有了基本的知覺反應,這體現了觀察的有效性和及時性,為診斷治療提供了黃金醫療時點。
3.1.3防止血液出現高凝狀態 創傷性出血會破壞掉身體機能的保護部分,使外源性凝血系統實現激活,進而造成對血管內膜的損傷,進而使內源性凝血系統開始運作,因此,極容易造成深靜脈血栓情況,這就需要在臨床中極為關注患者是否有出現高凝狀態,對可疑患者給阿司匹林口服,以抑制血小板聚集,疏通微循環;血栓形成者,使用尿激酶(25~50萬U/d)溶解血栓,必要時需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以防栓子脫落導致肺栓塞。本組研究中1例患者在行椎弓根系統內固定手術的3d之后,出現了患肢的進行性腫脹現象,且腹股溝內測還有壓痛的癥狀,血小板得到急查技術為45.8G/L,同時采用彩色多普勒設備進行有效檢查,證明下肢已經形成靜脈血栓,急診行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術后給予抗凝溶栓治療,1w后進行復查時,血小板計數為9.6G/L,有效防止了靜脈血栓形成之后可能導致的肺栓塞,避免了患者出現生命危險。
3.2護理措施
3.2.1有效觀察患者病情 對患者患肢皮膚的顏色、脈搏、溫度等展開嚴密的觀察,注意傾聽患者主訴,以有效觀察患者狀況,保障預防工作的完善性。另外,每天還需要對患肢在不同平面狀態下的周徑進行記錄,并與前期的健側周徑開展有效的比較,本研究中1例患者術后第4d,左下肢出現膝關節以下的疼痛現象,我們立即觀察患肢的皮膚溫度及動脈搏動情況,及時給予解除腘窩受壓,用軟枕抬高患肢,使患者疼痛得到緩解。
3.2.2一般護理 絕對臥床休息,用軟枕抬高患肢30°,高于心臟水平20~30cm。腫脹的肢體血液循環障礙,熱敷促進組織代謝,增加氧消耗量,禁忌熱敷。可以給予患者硫酸鎂冷敷,以緩解腫脹癥狀。
3.2.3藥物治療中的護理 在用藥過程中,要加強巡視,注意與患者交談,觀察溶栓效果,避免各種并發癥發生。如在使用尿激酶過程中,注意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并且對粘膜和皮膚以及牙齦等部位觀察是否出現出血點,而且還需要格外注意是否出現嘔吐、頭痛、意識障礙等顱內出血所導致的反應跡象。另外,還需要按時遵照醫囑將取血樣本送交檢查,以有效確定血凝酶原時間等涉及患情的詳細數據,并結合患者生命體征和基本癥狀做出科學準確的判斷,以及時有效的向醫生匯報,指導性的協助治療過程。
3.2.4開展功能性的肢體訓練 在肢體出現缺血狀況時,會出現神經組織的損傷,進而造成一定程度得到肢體性功能障礙,所以在患者基本的肢體活動之外,還需要在臥床時開展一定的措施來避免出現肌肉萎縮或者足下垂,放了濾器的患者鼓勵患者活動,未放濾器的患者我們限制他活動,不能揉捏患肢,能夠自主下地時,需要助行器為鍛煉活動提供輔助作用,1~2次/d,并逐漸使行走距離進行增加,逐漸過渡到丟開助行器行走,我們在護理過程中發現,加強功能鍛煉能提高患肢的活動度,促進機體康復,減輕依賴心理。
3.2.5合理控制術后休養階段 出院之后的休養環節最為重要的就是日常的飲食,盡量攝入高纖維、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其易消化的食物,確保大便的順暢,有效控制腹內壓,有效避免對下肢靜脈回流造成影響。另外,尤為重要的是,患者要絕對杜絕吸煙的習慣,并按時服藥,對于出凝血的時間更要進行定期的檢測,并遵循醫囑對用藥的劑量進行調整,有不良藥物反應時需要及時停藥并去醫院就診。
本研究發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治療效果較好,而其預防和護理措施在臨床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正確而有效的預防和護理措施可以使患者的預后得到較好地改善,值得在臨床實踐中加以關注。
參考文獻:
[1]柏根,薛冠華.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高危因素[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3,33(4):197-200.
[2]張強.外科手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5):263-264.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