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對腦癱高危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76例腦癱高危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2)和研究組(n=44),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的護理干預,研究組患兒予以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觀察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對患兒神經發育的影響。結果 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應用于腦癱高危兒,有效的改善了患兒的神經發育情況,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效果明顯,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腦癱高危兒;神經發育;影響
腦性癱瘓是一組持續存在的中樞性運動和姿勢發育障礙、活動受限癥候群,這種癥候群是由于發育中的胎兒或嬰幼兒腦部非進行性損傷所致[1]。相關研究報道顯示,腦性癱瘓是導致兒童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腦性癱瘓臨床主要表現為非進行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及肌張力、肌力異常等癥狀,但是無明顯的腦部特征性形態學病理變化。因此,在早期難以進行診斷[2]。隨著醫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腦癱高危患兒的生存率明顯提高,但是其智力障礙的發生率無下降趨勢,給患兒的家庭經濟造成嚴重的負擔[3,4]。為探究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對腦癱高危兒神經發育的影響,本次研究共選取76例腦癱高危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將具體的干預效果,總結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7月~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76例腦癱高危兒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符合臨床腦癱高危的診斷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2)和研究組(n=44),對照組中男性患兒19例,女性患兒13例,平均胎齡在(38.2±1.3)w,體重在1.5~5.0kg,平均體重(3.4±0.6)kg,研究組中男性患兒24例,女性患兒20例,平均胎齡在(37.9±1.6)w,體重在1.6~4.9kg,平均體重(3.6±0.7)kg,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曉本次試驗的目的,并簽署同意書,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對比分析,差異不明顯,P>0.05,有可比性。
1.2入排標準 入選標準,具有下列條件之一的患兒即可入選:①早產患兒;②黃疸患兒;③姿勢異常、反射異常;④腦損傷患兒;⑤神經學發育異常。排除標準:①其他疾病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②護理期間有其他遺傳疾病或者腦炎患兒;③發育遲緩患兒。
1.3方法 兩組患兒均予以單唾液酸四己糖神經節苷脂靜脈滴注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兒予以常規的護理干預,主要包括嬰幼兒運動、喂養、智力生長規律等方面的護理;研究組患兒予以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具體如下:①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的內容:護理人員要向患兒家屬介紹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的內容方法等,例如如果正確的進行喂養、加強嬰幼兒的運動和智力發育的鍛煉,告知其常見疾病的防治以及預防的重要性;②新生兒的撫觸:在住院期間,由專業的護理人員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進行撫摸,住院包括對患兒的頭部、腹部、四肢、手足以及背部進行按摩;③聽覺和視覺的訓練:定時為患兒播放舒緩的音樂,予以慰問性語言,提高患兒的聽覺,除此之外,還可以距離患兒一定的距離為患兒展現不同色彩的玩具,予以患兒視覺的刺激;④加強早產兒和體重較輕患兒的管理:注重患兒的營養支持,防止營養不良的發生;⑤定期隨訪:在定期隨訪中指導患兒進行翻身、爬行以及坐位練習等相關內容,觀察患兒的反應能力;⑥康復訓練:在隨訪中如果發現患兒有異常姿勢可以予以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運動治療以及感覺統合療法,其中藥物治療可以應用維生素和腦活素進行治療,促進腦細胞代謝藥物,促進大腦的發育。運動療法是以神經發育學理論為基礎,主要治療目的為抑制異常反射活動的發生,促進患兒的正常運動。在感覺統合療法中主要是通過訓練患兒的系統功能,從而改善患兒的平衡能力。
1.4觀察指標 以兩組患兒的異常神經征象出現率和護理后的患兒的適應能力發育商、精細動作發育商、語言發育商以及行為發育商等評分作為觀察指標,分析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對腦癱高危兒神經發育的影響。
1.5評價標準 發育商采取模Gesell評估法進行評價,主要包括能力發育商(應為 適應性發育商)、大運動發育商、精細動作發育商、語言發育商以及個人-社交發育商(應為 個人-社會性發育商),一般情況下,適應性行為的成熟水平可以代表總的發育水平,如果適應性行為DQ<85提示可能有某些器質性損傷,如果DQ<75表明發育遲緩。(引至《兒童保健學》第四版 周華康、郭迪 48頁)分數越高,患兒的發育情況越好[5]。
1.6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統計分析本次實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對比兩組患兒異常神經征象出現率 對照組患兒異常神經征象出現率為15.6%(5/32),研究組患兒異常神經征象出現率為2.3%(1/44),組間比較(χ2=4.542,P<0.05)。
2.2護理后的患兒各發育商評分 對照組患兒的適應能力發育商、大運動發育商、精細動作發育商、語言發育商以及個人-社交發育商評分(需修改)分別為(83.4±3.8)分、(85.8±3.1)分、(86.1±2.6)分、(88.7±1.6)分、(85.4±2.2)分,研究組患兒的適應能力發育商、大運動發育商、精細動作發育商、語言發育商以及個人-社交發育商評分分別為(93.7±1.6)分、(92.8±3.7)、(94.8±1.8)分、(91.9±3.4)分、(95.2±1.6)分,組間比較,P<0.05。
3 討論
相關研究報道顯示,早期,嬰兒的腦組織處于生長發育期,腦功能的代償能力大,因此,予以一定的刺激和功能訓練可以使損傷的腦組織得到代償,且年齡越小,其恢復的可能性越大[6]。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主要通過向患兒家屬介紹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的內容、方法,對患兒進行撫觸、對其聽覺和視覺進行刺激和訓練、加強早產兒和體重較輕患兒的管理以及定期隨訪等干預,從而觀察患兒的反應情況,對于有異常姿勢的患兒要及時予以康復訓練,康復訓練中主要包括藥物治療、運動治療以及感覺統合療法,通過有效的康復訓練,改善患兒的神經癥狀,保證患兒的健康生長。相關文獻中報道,在康復訓練中,還可以予以患語言的認知訓練、作業療法、物理療法以及傳統的康復治療等,從而提高患兒的語言能力,改善患兒的肢體活動能力,促進患兒的康復[7]。
本研究結果見前文詳述,由此可見,應用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于腦癱高危兒,有效的改善了患兒的神經發育情況,可以廣泛的應用于腦癱高危患兒的護理中。
參考文獻:
[1]胡旭東,林莉,羅艷,等.家庭式早期綜合干預對腦癱高危兒神經發育的影響[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6)128-130.
[2]王桂芝,曾仁和,卓俊瑞,等.早期干預對腦癱高危患兒預后影響的臨床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0,31(4):262-265.
[3]劉熹,張曉燕,彭中,等.成都市兒童家長對兒童意外傷害認知現狀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3,29(07):550-552.
[4]付旻,謝莉,傅秀平,等.珠海市城區幼兒園兒童傷害現況及影響 因 素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20(05):452-455.
[5]張勇,黃美琳,廖志.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早產兒出院半年內營養狀況調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1,8(02):138-139.
[6]劉芳,李慧杰,吳煥卿,等.早期多元化護理對腦癱高危兒體格智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04):25-27.
[7]楊劍,李洋,張思恒,等.廣州市海珠區某中學傷害發生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3,17(07):588-591.
編輯/倪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