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肩袖為包繞于肩關節周圍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總稱,并附著于肱骨大結節和解剖頸的邊緣,又稱肩胛旋轉袖。參與肩關節外展、外旋、上舉等活動。本研究選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34例關節鏡下肩袖損傷患者,在肩關節鏡下行肩袖修補術,術后經過精心護理,目前患者肩關節活動正常,效果良好。
關鍵詞:肩袖損傷;圍手術期;護理
近年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加之體育價值和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對肩關節功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肩袖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不斷加強和完善。臨床護理干預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環節[1]。本研究選取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34例關節鏡下肩袖損傷患者,并對其進行護理。
1臨床資料
本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齡35~78歲,平均年齡(49.6±12.5)歲。結合臨床檢查,通過磁共振成像和肩關節成像技術對肩袖損傷進行診斷。左側10例,右側24例,受影響的上肢和外展受限制,夜間疼痛,持續性疼痛的明顯規律。
2結果
術后6w復查及肩關節腫脹3例,經治療后緩解,臂叢神經牽拉損傷1例,右肩縫合錨拔出1例。2例肩關節腫脹,傷口感染,升患者,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
3護理
3.1術前護理
3.1.1心理護理 患者對于肩袖損傷,對日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無論是身體上和精神上,承受著很大的痛苦,再加上術后長期效果的擔心和沒有充分準備的戴上的心理準備,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緊張和其他消極心理情緒。臨床護理人員與患者主動溝通,對肩袖損傷的相關知識和關節鏡下的必要性、安全性、操作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注意事項等問題進行講解,消除患者思想顧慮,積極配合治療。
3.1.2肩的護理 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了肩支撐。用海綿制成,具有支撐力,重量輕,每單位體積,并提供一個相對舒適的位置,將受影響的肢體。先放在腋下放海綿袋。放松手及前臂向前,并用短扣固定腰扣圈1周和海綿袋連接,健康方肩將肩扣貼于海綿袋。方法在術前指導患者佩戴肩撐,以方便手術。
3.2術后護理
3.2.1體位護理 協助患者肢體將在展臺外,將車送至病房,術后功能部位對患者的重要性解釋,張力縫合部位受影響的肢體外展可以減少效果,能促進愈合更快。手術后在胸和同側肘關節的枕頭上放著,肩膀要保持攤位外,肘關節屈曲,保持手臂始終處于屈曲位。隨時詢問患者的舒適度,適時調整。
3.2.2疼痛護理 在術后早期功能鍛煉,肩關節疼痛是其影響的主要因素。術后疼痛無被動運動或不及時被動運動可導致關節僵硬。在患者疼痛及護理人員需要檢查手術傷口、懸吊運動及休息或鎮痛藥后可繼續運動。
3.2.3肩袖的護理 肩袖損傷的支撐作用在支撐張力的狀態下加快愈合,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在術后1個肩背上帶著輕微的運動的肘關節,肘關節屈曲90°,外展屈曲20°。要檢查支架的松緊度是否具有固定的程度,并及時進行調整,以避免由于固定位置的偏移而引起的松動。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佩戴支架能對肢體進行正確的重視,告知患者,局部固定在皮膚上會產生疼痛、腫脹和損傷,觀察肢體的血供情況。
3.3患者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①肩部腫脹。肩關節腫脹的主要原因是灌注液連續灌流液、間質液的浸潤及手術創傷引起的組織水腫。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的肩隆腫脹區進行評估,對受影響的肢體遠端的感覺及血液循環的影響程度,密切觀察,指導患者的肌肉收縮和手和肘關節活動范圍,促進靜脈和淋巴回流,給予肢體抬高。給藥,利尿劑腫脹對癥治療,以減少腫脹。通常在3s后的基礎上,有效治療和護理的肩膀腫脹。②臂叢牽拉損傷。在手術過程中,臂叢牽拉損傷的主要原因是過度牽引和器械損傷。術后護理人員應患肢的感覺、活動、皮膚溫度和顏色的觀察,對患者麻木、疼痛不適等情況詢問記錄,如有異常立即通知醫生,給予神經營養藥物,并進行藥物治療效果觀察,及時運行。③傷口感染。與關節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發生率、肩關節鏡下手術感染率相對較低,為0.01%、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經肩關節鏡術后,發熱、局部壓痛、腫脹為主要表現。護理人員需對傷口積液、積液、腫脹情況進行觀察,嚴格無菌操作,定期換藥,保持敷料干燥干凈。
3.4功能鍛煉 ①早期功能鍛煉。因為它需要6w愈合,它是基于對愈合過程的生物力學和組織學變化和患者的不同條件。不同階段的康復治療[2]。術后1d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引導手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活動延長屈活動,反復練習,以消退腫脹、促進循環、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行的床上行走有氧訓練,使心臟和肺功能保持。術后2~3d,肩部被動活動到練習,將肩膀支撐著,完全放松,四肢,一系列的肩膀。對4~7d的患者進行了指示,使用對側肢體輔助肢體的輔助運動,術后14d內的危險性均取針。術后6w需佩戴,平行被動肩關節練習。②肩關節的功能鍛煉。手術6w后,肩痛患者被取出,肩關節痛未引起。術后12w加強肩關節的主動性、伸展性和阻力訓練,持續到1年后,使肌肉達到最佳效果。活動要循序漸進,才能使肩部功能得到全面的鍛煉。
4討論
肩袖的功能主要是維持肩關節穩定和肩關節活動、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肩胛下肌肌腱在肱骨頭,和后袋周圍的筒狀結構的形成。肩袖損傷占17%~41%[3]。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發展,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完善,而傳統的開放性手術,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并發癥發生率低,疼痛少,損傷小,恢復快,術后早期功能鍛煉3~7d即可出院。在圍手術期內進行護理,包括心理、佩戴、體位、疼痛護理干預、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功能鍛煉指導,顯著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玄文虎,張應鵬,鐘波,等.無牽引裝置的側臥位肩關節鏡下肩袖縫合術[J].臨床醫藥實踐,2009(3):1300-1302.
[2]王義雋,宋玉成,方銳,等.全肩關節鏡與關節鏡輔助下小切12治療肩袖損傷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0,10(10):1222-1227.
[3]邱漫,李躍榮,易風瓊.肩關節鏡下治療肩袖損傷的手術配合[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1,36(2):230,232.
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