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藥物干預在促進中藥注射劑臨床合理應用方面獲得的效果。方法 選擇我院2014年09月~2015年09月實施藥學干預后選擇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患者75例,作為A1組(觀察組);選擇我院2012年09月~2014年09月藥學干預前選擇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患者75例,作為A2組(對照組);針對A1組與A2組患者的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療程以及配伍禁忌合理性等方面表現出的差異進行分析。結果 在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療程、適應癥、聯合用藥情況、配伍禁忌合理性幾方面,同A2組患者進行比較,A1組表現出明顯優勢(P<0.05)。結論 通過藥學干預,能夠將中藥注射劑使用合理性有效提高,降低注射后出現不良反應概率,最終顯著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關鍵詞:藥學干預;中藥注射劑;臨床合理應用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中藥湯劑逐漸以注射劑的形式于臨床獲得了廣泛應用。但是應用過程中,中藥注射劑仍然表現出系列的問題,嚴重的情況下,甚至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2014年全國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網絡共收到中藥注射劑報告12.7萬例次,其中嚴重報告占6.7%[1]。與2013年相比,中藥注射劑報告數量增長5.3%,高于總體報告增長率[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4年09月~2015年09月實施藥學干預后選擇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患者75例,作為A1組(觀察組);選擇我院2012年09月~2014年09月藥學干預前選擇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患者75例,作為A2組(對照組);A1組:男50例,女25例;年齡22歲~77歲,平均年齡為(59.3±11.9)歲;住院時間為6 d~25 d,平均住院時間為(12.5±1.9)d;A2組:男53例,女22例;年齡23歲~79歲,平均年齡為(59.5±12.1)歲;住院時間為7d~26d,平均住院時間為(12.6±2.1)d;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未表現出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針對兩組中藥注射劑治療患者的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療程、適應癥、聯合用藥情況以及藥物配伍禁忌合理性進行對比。具體的藥學干預方法為:
1.2.1將培訓力度有效加大,確保用藥質量 針對醫務人員進行藥物合理使用的培訓以及相關宣傳,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中藥注射劑使用方法、應用劑量、藥物適應癥、配伍禁忌以及用藥合理性等。在實施培訓過程中,針對考核制度需要進行明確規范,能夠將培訓理論有效落實,確保醫務人員針對中藥注射劑適應證以及禁忌癥有一全面了解,將醫務人員針對中藥注射劑的認識度有效提高。在準備實施培訓以及宣傳的過程中,主要選擇科內培訓的方法、全員培訓的方法、樓層培訓的方法以及為患者合理發放用藥宣傳資料[3]。
1.2.2合理進行藥品檢測,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在選擇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過程中,患者一經表現出不良反應的現象,要求臨床醫師需要對患者進行認真檢查,分析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同單純選擇中藥注射劑治療是否具有相關性。與此同時針對患者不良反應表現進行認真觀察,對患者進行準確記錄。如果證明單純選擇藥物治療后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需要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上報。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主要選擇對患者實施血液檢測、對患者實施唾液檢測以及對患者實施排泄物檢測等。在實施調查過程中,需要確保觀察的持續性。針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情況需要密切關注,做好記錄工作[4]。
1.2.3將用藥監管有效完善,避免不合理用藥 要求醫院有效創建臨床合理用藥監管小組。針對臨床醫師對患者選擇藥物治療的情況進行認真指導以及監督。在進行監管的過程中,主要選擇兩種方法,分別為定期檢查以及不定期檢查。在實施監管過程中,要求臨床藥師需要針對中藥注射劑的使用情況進行認真審查以及點評,針對用藥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合理能夠及時發現。之后針對最終的點評結果進行認真反饋,避免在用藥治療過程中再次出現不合理用藥的情況。通過反饋,將醫師針對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意識有效提高,從而有效降低出現用藥不合理的概率[5]。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對兩組中藥注射劑使用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分析,采用?字2檢驗以%形式表示藥物使用情況以及干預效果,以P<0.05為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A2組適應癥:52例(69.33%);用法:51例(68.00%);用量:52例(69.33%);療程:55例(73.33%);聯合用藥53例(70.67%);配伍禁忌49例(65.33%);A1組適應癥:73例(97.33%);用法:72例(96.00%);用量:69例(92.00%);療程:71例(94.67%);聯合用藥67例(89.33%);配伍禁忌72例(96.00%);
在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療程、適應癥、聯合用藥情況、配伍禁忌合理性幾方面,同A2組患者進行比較,A1組表現出明顯優勢(P<0.05)。
3討論
當前中藥注射劑存在形態主要包括兩種,分別為乳狀液或者溶液。對于此類藥劑,同以往中藥熬制進行比較,表現出的生物利用度較高,并且能夠直接于患者的血液中將藥物進行注射,能夠將藥效發揮速度有效提高。
對于中藥注射劑而言,是臨床上具有爭議的一類藥品。首先,中藥注射劑在優勢上特別的突出:中藥注射劑在藥效方面非常的迅速,針對患者所產生的作用比較可靠;患者選擇中藥注射劑以后,可充分避免不宜口服藥物所帶來的不良情況,提高了臨床治療的效果;中藥注射劑針對某些疾病和癥狀,能夠產生局部的定位作用、產生延長藥效的作用。同時,利用中藥注射劑還可以對某些疾病,實現準確的診斷。其次,中藥注射劑在缺點方面也比較突出: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使用過程中,并不是特別的方便,注射過程中存在明顯的疼痛感。
中藥注射劑在臨床應用過程中,有不少的患者都出現了不良反應,具體的因素包括藥物本身的因素、使用因素、患者因素三個方面。藥物因素分別為藥物的成分、質量等等;使用因素則包含了配伍的影響、用藥失誤的影響等;患者因素則表現為自身體質的差異和用藥狀態。
本次研究中,在用藥方法、用藥劑量、用藥療程、適應癥、聯合用藥情況、配伍禁忌合理性以及干預效果幾方面,同A2組患者進行比較,A1組表現出明顯優勢(P<0.05)。有效證明藥學干預的臨床應用價值。
總之,在使用中藥注射劑對患者實施臨床治療過程中給予藥學干預,能夠將臨床療效有效提高,降低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有效確保藥物應用安全性,最終顯著提高用藥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羅美娟,劉石帶,黃靚,等.臨床藥師參與中藥注射劑合理應用的干預研究[J].今日藥學,2014(08):598-600.
[2]2014年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
[3]譚喜瑩,邱召娟,張小萍,等.臨床藥師對中藥注射劑合理使用的干預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4(35):70-73.
[4]梅全喜,曾聰彥,吳惠妃,等.關注中藥的安全合理使用,推動中藥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J].中國藥房,2015(11):1576-1579.
[5]馮靖雄.藥學干預在保證中藥注射劑使用合理性中的應用分析[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13(01):21-23.編輯/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