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降低普通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的方法和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然后根據總結分析的資料總結自己的臨床心得,供臨床參考使用。方法 對在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普通外科進行手術的12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的分析。結果 本組的120 例患者之中,有7 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出現了感染現象,感染的概率是5. 83%;患者發生感染和患者的一般情況、手術切口的長度、縫合的技術以及手術之后的營養狀況等有關系。結論 普通的外科手術發生切口感染和很多的因素有關系,在整個手術的過程之中,應該十分注意手術的操作,與此同時,手術之后也應該十分注意叮囑患者應該加強自身營養以及護理。
關鍵詞:普通外科;手術切口;臨床體會
醫院的普通外科承擔著整個醫院大多數的手術,普通外科的手術切口的感染是外科手術之中較為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同樣也是醫院控制感染發生的概率的重要的工作內容,感染發生的概率大約在9.65%~17.65%之間。導致切口感染的原因有很多。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的普外科在2013 年6 月~2014 年6 月進行各種類型手術的120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79 例,女性患者有41 例,患者的年齡為27 ~71 歲,平均為42.3 歲; 本此研究的患者手術的構成類型是: 進行甲狀腺手術的患者有17 例,進行乳腺手術的患者有23 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有68 例,進行腹股溝部手術的患者有12 例; 除此之外在本組之中伴發高血壓的患者一共有21 例,伴發糖尿病的患者有13 例。
1.2方法 本次研究之中主要通過采用回顧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對120 例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仔細的閱讀以及記錄,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齡、基礎的疾病、手術的時間、手術切口的長度、縫合的方法,手術之后患者的營養狀況以及患者所使用的抗生素與住院的天數等。
1.3 切口感染的診斷標準 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中的內容可知,感染切口的診斷標準的制定應該具備一下條件之一那么就可以診斷:切口出現紅、腫、熱、痛或者有膿性的分泌物的癥狀; 患者深部的切口引流出膿液或者穿刺抽出膿液; 患者的術后切口自然裂開或者由外科醫師打開的切口,有膿性的分泌物或者伴有發熱的癥狀,局部出現壓痛的癥狀;再次進行手術探查、組織病理學的發現涉及到了切口膿腫或者其他的感染證據; 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伴隨著病原學的診斷依據,也就是分泌物培養陽性; 排除標準: 切口的脂肪液化,液體呈現清亮。
2 結果
本此研究的120例患者之中有7例患者的手術切口出現了感染的癥狀,感染的概率是5.83%; 患者發生感染的手術切口大部分集中在患者的腹部,其中發生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的患者有2例,急性腸梗阻的化妝你和有2例,腸道手術的患者有3例,患者發生感染和患者的一般情況、患者手術切口的長度、縫合的技術以及患者手術之后營養的狀況等有關系。
3 討論
切口感染是醫院內常見的感染。據統計,外科手術切感染在我國發生率很高,在醫院感染發病中居第3位。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已越來越引起眾多人的關注。為了降低手術切口的感染率,我院經過兩年來對普外科手術醫生感染專率的監測,感染率明顯下降。開展外科手術醫生感染專率監測及反饋的目的在于:使每位手術醫生及時了解其手術患者感染發生的動態,并能與同科室其他手術醫生相比較,從而及時了解自己手術的質量,同時可以促使醫生及早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主動尋找感染可能發生的原因,改進手術操作技能及術后醫護質量,以求降低感染率。本院采取三級醫生負責制,由于一級醫生主刀機會少,故反饋采取分組編號反饋。將術后感染率直接反饋給科主任及同組醫生,科主任熟悉科室各組醫生編號,各組醫生只知道本組的代碼,全科各人感染率以代號打印供相互比較,這種反饋既具有保密性又可引起醫生注意,從而促使手術醫生主動尋找感染發生的原因。
普外科手術切口的感染發生的概率比較高,可能會影響患者切口的愈合,延長住院的時間與治療的費用,并且還會關系到醫院的整體治療水平與醫患的關系。
手術結束之后對患者切口的處理手術之中,由于患者的手術時間會導致患者切口周圍的組織長時間的暴露在空氣之中,與此同時很多手術的切口是污染性的切口,外加在患者的手術操作的過程之中,對患者的手術切口周圍組織的牽拉,鉗夾或者是電刀的失誤灼傷等都會直接或者間接的對患者手術切口的血液供應產生一定的影響,電刀所留下的壞死組織液會給患者手術切口的感染增加了一定的機會。所以在患者的手術結束之后應采取全面的措施對患者手術的切口進行徹底的消毒,然后再進行包扎。除此之外,縫合的技術也會關系到患者手術切口的恢復,縫合得太緊會導致患者局部的組織因為缺血缺氧而壞死,進而為切口的感染提供了機會,另一方面,如果縫合的不好的話,還可能會導致患者的皮下形成血腫或者是無菌的原則遵循的不夠徹底,所以患者的手術切口在進行縫合的時候一定要十分的注意。
手術之后,患者切口的護理手術十分的重要,通常情況下,患者手術之后24h應進行檢查1次。手術之后檢查傷口的時候,應該注意觀察患者手術切口的局部是否出現紅腫的安詳,很多情況之下會由于縫線的原因而導致局部出現紅腫的反應,這時應該用蘸有75%的酒精紗布對傷口進行覆蓋。
患者的個人因素對于術后切口感染的影響,該因素在老年的患者群體與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群體等基礎疾病的患者之中特別的重要,一般而言,老年的患者機體各個部分的功能漸漸的減退,生長代謝變得緩慢,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比較差,這些都給患者手術切口的感染創造一定的條件。當然,就肥胖的患者而言,大量的脂肪堆積會對患者機體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可能會出現異常糖代謝的現象,異常的糖代謝會對患者的傷口愈合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此時患者的血糖水平沒有達到一定的標準的話,那么就不能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進而導致患者傷口愈合的速度變慢。
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的減少患者手術之后切口的感染概率。為了預防患者手術之后的切口感染,一般情況下,我們依舊建議常規的使用抗生素,在普外科的手術之中,腹部、污穢、感染性的手術比較多,患者手術之后的感染率比較高,進而導致其感染的細菌大部分是內源性的,而且主要是革蘭氏陰性菌,對此我們可以考慮聯合使用甲硝唑以及3 代頭孢菌素藥物進行患者手術切口感染的預防。
外科手術醫生感染專率的監測是一種目標性監測。開展醫院感染監控是醫院中貫徹預防為主的重要舉措。將術后醫院感染發病率降低并保持在最低水平是醫院感染控制工作的任務,是醫院質量管理的要求,是提高醫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手段。手術醫生感染專率的監測是將監測和控制結合起來降低術后切口感染率,提高了醫療質量,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此監測方法是一種降低術后醫院感染行之有效的措施。
綜上所述,在普外科的手術之中,患者手術之后切口感染是很多原因導致的,所以應該從多方面進行采取相應的措施減少患者手術之后切口感染的發生,可以通過縮短切口的長度、加強手術的無菌性的操作、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等措施來預防以及降低患者手術之后切口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王洪軍,趙雪芬,姜興茂,等. 235 例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率低的臨床體會[J]. 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2(24):105.
[2]繆連彬.分析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的相關因素研究[J].吉林醫學,2010,31(12):1618.
[3]常芳.普外科手術切口感染相關因素調查與干預措施[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674-1676.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