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對比分析宮頸環形電切術(LEEP)與冷刀宮頸錐切術(CKC)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CIN)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126例CIN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參照組(n=63,給予CKC治療)和研究組(n=63,給予LEEP治療),評價兩組術中、術后治療效果。結果 兩組治愈率、殘留率、復發率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其它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頸環形電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冷刀宮頸錐切術,且具有安全性高、并發癥發生率低、操作便捷等優勢,可作為臨床首選理想治療方案積極推廣。
關鍵詞:宮頸環形電切術;宮頸上皮內瘤變;冷刀宮頸錐切術
宮頸上皮內瘤變是臨床婦科的常見病和多發病,據相關資料調查結果顯示,該病在近年來的發病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且年輕化人群的患病比例有所增長。宮頸上皮內瘤變會導致患者出現接觸性出血的癥狀,黃色膿性改變的白帶異常現象是多數患者的典型癥狀。由于CIN存在癌變的可能,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1]。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物理治療和藥物控制,但因為復發率較高,整體治療效果并不樂觀。CKC可徹底清除病灶,且不會損傷患者生育能力,但因為術式比較復雜,宮頸癌漏診率較高,臨床推廣應用受到一定束縛。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發完與改革,LEEP已經廣泛應用臨床CIN治療之中,受到了廣大患者及主治醫生的信賴與認可[2]。本文選取我院收治的126例CIN患者進行分組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2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CIN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全部患者經陰道鏡、組織病理及宮頸細胞學篩查等一系列檢查確診為宮頸上皮內瘤變。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疾病者;②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異常者;③患有假絲酵母菌、滴蟲性陰道炎或惡性腫瘤者。患者年齡為34~56歲,平均年齡(42.5±1.6)歲;CIN具體分級:I級77例,II級49例。按照不同手術方法分為參照組(n=63)和研究組(n=63)。統計處理兩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本組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126例患者均知曉實驗目的,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在月經干凈后的3~7d內進行手術,給予心電圖、血常規、白帶等基礎檢查。術前1d禁止進行性生活,術前2d對陰道進行1次/d沖洗,術前晚間和手術清晨對陰道進行1次碘伏擦拭。針對陰道或宮頸存在炎癥的患者,需要對其炎癥進行有效控制,然后才能進行手術。
1.2.1參照組給予CKC治療,取患者膀胱結石位,給予連續硬膜外麻醉,將宮頸充分暴露出來后,將碘液敷涂在宮頸處,明確病變具體范圍。在宮頸病灶外緣0.5~1.0cm處作深度為2~3cm的環形切口,并沿著肌層不斷向內傾斜,遵循由淺至深的原則對宮頸進行圓錐形切除,范圍為2.5cm,對創面進行電凝止血使用改良縫合法對宮頸口進行縫合,病理組織切除后要立即送病理等待檢查。
1.2.2研究組給予LEEP治療,取患者膀胱結石位,若有必要可進行淺表麻醉。將外陰和宮頸充分暴露出來后,進行常規消毒,將碘液敷涂在宮頸處,明確病變具體范圍。按照宮頸病變的實際情況確定環形電圈,自宮頸12點處對病變組織進行旋入環形切除,切割寬度≥病變區域外緣5mm左右,深度控制在2cm左右,但切不可抵達宮頸內口處,發現出血癥狀后,給予針狀或球形電極止血,病變組織切除之后要立即進行病理檢查。
兩組患者術后給予3~7d左右的抗感染治療,囑患者2個月內不可進行盆浴和性生活。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中情況(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情況(并發癥、治療效果)進行觀察統計,并進行組間比較。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術后并發癥、治愈率、殘留率、復發率采用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將P<0.05看作組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
2 結果
2.1對兩組患者手術情況進行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為(10.1±1.5)min,術中出血量為(9.3±2.5)ml,愈合時間為(30.4±4.1)d;參照組手術時間為(27.6±8.2)min,術中出血量為(39.6±5.2)ml,愈合時間為(42.4±7.4)d,兩組上述數據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研究組治愈率為95.3%(61/64),殘留率為1.6%(1/64),復發率為3.1%(2/64);參照組93.8%(60/64),殘留率為4.7%(3/64),復發率為1.6%(1/64)。兩組治療效果相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對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進行比較 研究組術后出現2例宮頸殘端出血,并發癥發生率為3.1%;參照組術后出現5例宮頸殘端出血,6例宮頸粘連,并發癥發生率為17.2%,經比較,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
3 討論
CIN雖然性質上并不屬于浸潤性癌前病變,但和宮頸癌的發生、發展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早期診斷和及時有效的臨床治療對降低宮頸癌發生率,保證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4]。子宮切除的傳統治療方法,使患者用永遠喪失了生育能力,大大降低了其生活質量。隨著醫學科技水平和治療技術的不斷更新與發展,CIN的治療方法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進與完善,CKC、LEEP、激光治療、電凝治療均已經得到了廣泛應用。其中的CKC是最早應用于臨床的一種錐切手段,其不會電灼傷邊緣組織,可保證樣本完整性,但因為操作程序復雜,圍手術期出血、感染或者術后宮頸管狹窄的發生概率較高,臨床推廣受到一定限制[5]。LEEP是臨床近年來新推廣使用的新型電切療法,其利用高頻電刀所產生的超高頻電波,通過和本身組織吸收電波之后產生的瞬間高熱相結合,促使細胞內水分快速蒸發,以實現止血并切割病灶的治療目的。其主要優勢在于:①操作程度簡單方便,整體治療效果理想;②可準確定位陰道鏡無法清晰顯示的頸管內暴露及頸管內騷刮物組織;③可顯著降低與宮頸癌關系密切的HPV感染發生率。且術后出血量少,無需縫合和住院,并發癥發生率低。
由本實驗結果可知,兩種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相當,但研究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愈合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比參照組優勢明顯(P<0.05),這充分證明,LEEP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冷CKC,且具有安全性高、并發癥發生率低、操作便捷等優勢,可作為臨床首選理想治療方案積極推廣。
參考文獻:
[1]錢菊芬,陶愛群.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療效比較[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13,21(4):263-265.
[2]劉慶芝,黃山鷹,唐雪蓮,等.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對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Ⅲ級的療效比較[J].現代醫學,2011,39(2):162-165.
[3]向安玲,董曉靜,龔元杰,等.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療效比較的Meta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1,27(5):371-374.
[4]趙海英,管燕,馬瀟瀟,等.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宮頸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26(32):18-19,29.
[5]周潔云.宮頸環形電切術與冷刀錐切術治療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臨床效果對比[J].河北醫學,2012,18(11):1607-1609.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