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 對應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對患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實施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46例患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老年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23例患者在治療前單純采用CT平掃技術進行診斷(對照組);另外23例在治療前采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進行診斷(研究組)。對比兩組病情診斷結果與手術治療后確認結果的符合率、病情漏診率和誤診率。結果 研究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結論 應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對患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實施診斷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CT平掃;CT血管成像;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老年;診斷
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屬于血管異常性疾病中較為少見的一種,其發病率在0.05%~0.06%,椎基底動脈異常延長、異常擴張、明顯變形、嚴重扭曲和移動為基本特征性表現,上述因素會直接導致患者顱內后循環供血出現障礙,腦干和顱神經受到一定的壓迫,從而產生相應的癥狀表現,導致卒中的可能性較大,并且由于該病的起病通常較為隱匿,臨床癥狀表現大多數情況都缺乏特異性,診斷過程中的漏診與誤診事件發生率非常高。因此,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1,2]。本次對應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對患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老年患者的病情實施診斷的臨床價值進行研究,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抽取我院收治的46例患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的老年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23例患者在治療前單純采用CT平掃技術進行診斷;另外23例在治療前采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進行診斷。分別將兩組研究對象定義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發病時間1~9個月,平均發病時間(2.7±0.5)個月;患者年齡在56~84歲,平均年齡(69.1±1.4)歲;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8例;研究組患者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發病時間1~8個月,平均發病時間(2.4±0.5)個月;患者年齡58~81歲,平均年齡(69.3±1.5)歲;男14例,女9例。上述自然指標組間比較無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CT平面掃描操作方法:采用我院現有的多層螺旋CT掃描機,對患者的顱腦位置實施CT平面掃描,層厚水平保持在5~10mm,層間距水平保持5~10mm,掃描層面水平保持12~24層[3]。CT血管成像掃描操作:掃描前應該囑咐患者禁食8h以上,采用我院現有的螺旋CT機進行掃描操作,相關參數水平分別為:準直器(64×0.5)mm,螺距水平設定在11.2~14.4,管電壓水平保持在120kVP,工作電流水平為300mA,掃描的具體范圍應該包括顱底和顱頂。掃描操作采用SureStart模式進行,觸發點應該置于頸總動脈分叉部,并通過手動的方式觸發。于肘靜脈套管針固定,采用雙筒高壓注射器,采用濃度為350g/L的碘佛醇作為對比劑,流率水平保持在4.5~5.0ml/s,造影劑的總應用量應該控制在80~90ml[4]。對照組患者在手術前單純采用CT平掃技術對病情進行診斷;研究組研究對象在治療前采用CT平掃聯合CT血管成像技術對病情進行診斷。
1.3觀察指標 選擇兩組研究對象的病情診斷結果與手術治療后確認結果的符合率、病情漏診率和誤診率等作為本次研究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4數據處理方法 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所得數據,當P<0.05的時候認為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計量資料用(x±s)表示,并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則實施χ2檢驗。
2 結果
研究組研究對象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病情診斷結果與手術治療后確認結果的符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病情診斷的漏診率和誤診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數據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3 討論
目前,臨床對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的診斷主要還是需要相關影像學技術。盡管腦血管造影技術近年來已經發展為臨床對顱內血管病變實施診斷的一個金標準,但該項檢查技術屬于有創性檢查的一種,產生的輻射量相對較大,檢查操作所需要的時間較長,病死率及并發癥率較高,且不能對血管的實際結構狀態與腦組織之間所呈現的位置關系進行反映,也就無法給出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疾病患者顱內的確切病理學信息。磁共振血管成像不僅僅可以對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病變對患者腦干所產生的壓迫情況進行顯示,而且可對處于擴張扭曲狀態下的管腔內血栓、血流情況及血管夾層內的血栓情況進行反映,但該項檢查技術的掃描操作速度較慢,對顱內合并出血特別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變進行檢查的敏感性不足,帶有心臟起搏器、金屬或電子植入物的患者在應該該技術檢查方面還會受到一定的限制[5]。CT血管成像技術在操作過程中只需注射1次對比劑,整個腦血管成像都能夠完成,并能夠對椎基底動脈擴張、迂曲、延長、偏移的情況及嚴重程度等情況進行清晰的顯示,可對椎基底動脈的實際長度和寬度進行相對準確的測量,且能夠對部分顱底骨進行保留。CT平面掃描對鈣化病變的發現具有明顯的優勢,顱內其他病變也能夠順利發現,但由于部分容積效應所產生的影響,在基底動脈邊緣輪廓的顯示方面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在對直徑水平進行測量的時候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定的偏差[6]。
參考文獻:
[1]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組.中國后循環缺血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11,45(9):786-787.
[2]孫羽,沈海林,尚海龍,等.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的影像學分析(附5例報告)[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2,31(9):1348-1351.
[3]范曉穎,唐光健,蔣學祥.頭顱CT平掃診斷椎基底動脈延長擴張癥[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2,18(5):215-217.
[4]楊天和,周乃珍,林建忠,等.椎基底動脈延長紆曲癥的MRI評價[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6,25(5):414-415.
[5]余琳玲,車振勇,莊華,等.MRA、椎動脈彩超對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價值[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3(04):872-873.
[6]張華,馬家蓮,趙巧玲,等.彩色多普勒及經顱多普勒血流顯像對68例正常人椎動脈各段檢測[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2,14(07):732-733.
編輯/安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