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基于國內外村鎮宜居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等相關文獻研究及建設實踐,提出并明確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內容主要涵蓋如下幾方面:社區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和基礎設施,即PESREI。
關鍵詞:村鎮宜居社區;農村社區建設;PESREI
前言
隨著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作為農村社區和小城鎮社區建設的深入發展,村鎮宜居社區建設已經被提上了我國新農村社區建設的日程,但是目前國內外對于“村鎮宜居社區”只有本課題組的些微相關研究,因此文章基于村鎮宜居社區、農村社區建設等相關文獻研究和建設實踐,提出并明確界定了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概念及其內涵,為后續相關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具有一定的理論前沿性和實踐指導性。
1 相關研究
1.1 社區建設與社區發展
國際社會很早就開始各類社區建設工作,但未使用“社區建設”這一概念,而是更多地采用社區發展、社區組織、社區工作、社區福利、社區照顧等。聯合國1995年發表的《社會發展經由社區發展》一書中,將社區發展定義為“一種經由全國人民積極參與并充分發揮創造力,以促進社區的經濟、社會進步的過程”。在我國,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推行社區服務,到90年代中期開始重視和推進社區建設。由此我國“社區服務”的提法進一步延伸擴展為“社區建設”,這一概念相當于國際上所流行的社區發展概念。關于社區建設的含義有不同的界定,但大多強調社區建設是全方位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社區建設必須利用社區資源,依靠和調動社區各方面的力量等[1]。
從區位和內涵上來說,社區發展則是社區建設的外部要求和保障;社區建設是社區發展的局部任務,社區建設的成效取決于社區發展的水平,依賴于社區發展的培育;解決社區建設困境的出路在于社區發展[2]。細究二者的區別,社區建設著眼于“社區”這個小范圍,社區發展著眼于“區域”這個更大的地區規模;社區建設側重于硬件設施以及社區眼前的任務,社區發展更側重于軟件設施以及有關區域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建設。
1.2 農村社區建設與發展
對農村社區建設,國內學者們進行了不同的界定。李增元認為農村社區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使社區真正成為承接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承擔起促進農村政治民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載體[3]。黃小晶(2006)分析了農村新社區的五種主要功能,即發展社區經濟和福利功能、傳承社區文化和情感功能、促進社會文明和穩定功能、提供社會保障和共濟功能;認為農村新社區建設應包括涉及基礎設施、生態環境、社區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六大任務:社區經濟建設、社區設施建設、社區環境建設、社區服務建設、社區治安建設、社區組織建設[4]。陳建勝(2011)認為農村社區建設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農村社區建設是把農村作為一種自然型的社區而進行的整體性的建設,包括經濟發展、基層政權構建、文化團結建設及其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等多位一體的全方位建設。廣義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質就是鄉村社會發展建設,在很多國家又叫做農村“社區發展運動”、“社區復興運動”、“社區重建運動”、“新村運動”等。而狹義的農村社區建設是指借鑒于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城市社區管理體制和服務模式而在農村社會“移植和嵌入”的社區化管理和服務模式[5]。
國外對于農村社區建設,一般采取農村社區發展的概念。如Cavaye,D.J.(2001)分析了鄉村社區發展的內涵,認為從根本上來講,發展是財富的衡量標準——財富意味著人們珍視的事物。它包括經濟、社會和環境改善。而農村社區發展取決于多個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1)支持經濟活動和社區生活的充足的基礎設施;(2)新業務或建立新的行業和企業、可獲得的風險資本、高效率;(3)有利于農村地區經濟競爭、社會公正和環境負責任的政策;(4)維持就業、人口和農村地區生活質量的社區服務。但長久的農村社區發展也依賴于更多無形資產的發展,比如社區所有權、地方領導權、行動、“反思”和動機[6]。
2 結束語
由村鎮宜居社區的內涵得知,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和小城鎮宜居社區。相應的我國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亦包括農村宜居社區建設和小城鎮宜居社區建設。即相比較村鎮社區建設而言,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本質體現在社區的宜居性上,即社區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圍繞村鎮社區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區的軟硬件設施。
總之,我們認為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主要指社區硬件設施建設,如住宅、市政工程等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而廣義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不但包括硬件設施建設,更包括涵蓋社區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軟件設施建設,意即村鎮宜居社區發展運動。文章的村鎮宜居社區建設指廣義的概念,其主要內容涵蓋如下幾個方面:社區人口(people,P)、經濟社會(economy society,ES)和資源環境(resource environment,RE),簡稱PESRE。另外如果為了強調社區軟硬件設施的區別,突出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性,可以把基礎設施進行單列,即村鎮宜居社區建設的內容亦可以細分為社區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以及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I)四大方面,簡稱PESREI(如圖1所示)。
參考文獻
[1]張明.建設和諧社區、和諧村鎮研究[M].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2]劉平.問題與思路從社區建設到社區發展[J].學習與探索,2002.
[3]滕玉成, 牟維偉.農村社區建設和治理研究述評[J].東南學術,2010(6):86-95.
[4]黃小晶.努力建設社會主義農村新社區[J].農業經濟問題,2006(4):47-49.
[5]陳建勝.城鄉一體化視野下的農村社區建設[J].浙江學刊,2011:41-46.
[6]D.J. Cavaye, 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 New Challenges and Enduring Dilemmas[J].The Journal of Regional Policy Analysi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