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以特大城市周邊古鎮街子鎮為例,從對外交通體系、內部路網規劃、慢行交通系統等多方面對古鎮的交通系統規劃進行探討。此外,基于古鎮特殊的公共停車需求特征,以公共停車需求預測為基礎,提出古鎮公共停車的配建規模,并完善了街子古鎮公共停車系統。
關鍵詞:對外交通;路網結構;慢行系統;公共停車
1 概述
特大城市周邊古鎮因緊鄰特大城市,一方面因受到特大城市的綜合交通設施的輻射具有較高的可達性;另一方面,因具有特殊的歷史文化遺跡、自然風貌特質等因素會吸引大量游客,容易產生有別于其他小城鎮的特殊交通特征。為此,需有針對性的進行有別于傳統小城鎮的交通規劃。成都市街子古鎮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歷史,位于成都市下轄縣級市崇州西北群山之麓,山壩交接地帶;古鎮東北毗鄰世界自然文化遺產——都江堰,北臨青城后山,西北毗鄰四川省級風景旅游區——九龍溝。街子古鎮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文化特質吸引了成都及周邊城市大量的游客前往,在節假日、周末游客量更是激增。通過對街子古鎮交通規劃的探索對同類型古鎮的交通規劃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2 街子古鎮對外交通體系
依托中心城市成都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街子鎮未來將形成集軌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為一體的對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2.1 軌道交通
規劃城際鐵路成青鐵路從成都火車北站引出、途經都江堰、青城山、街子古鎮后在大邑與成新蒲城際鐵路共線聯系邛崍、蒲江等。成青鐵路實施后,街子古鎮將直接融入成都市中心城區1小時軌道交通圈,屆時街子古鎮對外交通將更為便利。規劃雙通道實現街子古鎮與街子城鐵站的快速聯系,即:廖街路(快速路)、街安路(主干路)。
2.2 公路交通
規劃形成“兩高三塊”的“高快相融”交通格局。
兩高:即成都第二繞城高速、第三繞城高速。通過廖街快速路能實現古鎮與第二繞城高速、第三繞城高速的快速聯系。
三快:(1)川西旅游環線,串聯都江堰、萬達文化旅游城、青城山、街子古鎮、安仁古鎮等。(2)懷華路與崇州市中心城區的快速聯系通道。(3)廖街快速路,連接第二繞城高速公路、第三繞城高速公路。通過廖街快速路,街子古鎮路網系統能夠迅速融入成都經濟區高速公路網絡體系。
3 街子古鎮內部交通架構
3.1 古鎮交通現狀解讀
路網系統:路網骨架基本形成,支路網系統不夠完善。慢行系統:古鎮核心保護范圍內慢行系統極為完整,但古鎮核心范圍外古鎮配套服務區慢行系統未成體系,且缺乏與古鎮內慢行網絡的互動聯系。公共交通:古鎮有對外的客運交通樞紐,但古鎮內公共交通系統缺失。停車系統:現狀停車設施缺乏,占道停車情況較為嚴重,在節假日停車供需矛盾更突出。
3.2 街子古鎮內部交通架構
3.2.1 道路網系統
在古鎮核心區內沿用既有路網機理,在古鎮拓展區采用自由式與棋盤式相結合的形態。規劃干路系統形成“四橫三縱”結構形式。規劃區內道路分為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個等級。主干路:古鎮與外部交通連接、古鎮內各組團聯系的通道,道路紅線寬度為25-35米。主干路路網密度為2.54公里/平方公里。次干路:與主干路一起形成古鎮的骨架路網,起聯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道路紅線寬度:12-16米,路網密度2.12公里/平方公里。支路:為古鎮干道路網系統的連接線,以服務功能為主,道路紅線寬度:7-12米。路網密度4.35公里/平方公里。
3.2.2 慢行系統規劃
慢行系統是古鎮交通體系里最為重要的構成部分,同時也是有機串聯古鎮景點的紐帶。街子古鎮因其位于青城后山的特殊區位,在進行慢行系統線路規劃時不應僅局限于古鎮一隅,應拓展至周邊相關區域。本次規劃的慢行系統網絡,不僅串聯了街子古鎮內部的既有古街區,同時串聯了緊鄰街子的雙廊古鎮、千年古剎上古寺、下古寺等。
3.2.3 公共交通規劃
結合城際鐵路街子站設置公共交通首末站。公交線路主要沿鎮區主次干路布置,鎮區公共交通站點300米覆蓋范圍不低于90%。鎮區公交車輛選擇應兼顧小鎮居民常規公交出行的要求以及游客觀光游賞的需要。
3.2.4 公共停車場規劃
街子古鎮在高峰客流日的游客量已經達到了古鎮的游客容量10萬人次。在巨大的游客量下,街子古鎮的配套設施也暴露出諸多的問題,這其中以停車供需矛盾表現最為突出。街子古鎮現狀僅有停車泊位約800個,遠不能滿足高峰客流日的需要,這直接導致在高峰客流日路段隨意停車、交通擁堵等現象。為此,在進行公共停車場規劃時,應對公共停車需求進行充分考慮,并根據公共停車需求預測結論配建公共停車場。
古鎮的公共停車需求主要根據古鎮的游客容量進行計算:
公共停車需求總量=游客容量×分交通方式出行比率
公共停車場總面積=公共停車需求總量×停車周轉率÷車均停車面積
據此計算小汽車、旅游大巴等所需停車面積如表1所示。
由上述預測可知古鎮需小汽車停車面積65625平方米,旅游巴士停車面積11733平方米。街子古鎮現狀有3座停車場,現狀停車場總面積約17000平方米,結合停車交通需求預測,本次規劃小汽車停車場5座,總面積49000平方米。為便于游客的組織,并結合旅游大巴停車泊位的測算結果,單設旅游大巴專用停車場一座,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新增5座小汽車停車場主要結合古鎮出入口和古鎮的重要節點進行布置。
4 結束語
迄今為止,國家已經公布了六批次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共計252個,這其中有超過半數的古鎮都位于特大城市1小時交通圈內。街子古鎮作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城鎮,文章從路網架構、慢行系統、公共停車系統進行了探索,但還存在需要繼續拓展研究之處,如:針對高峰客流日的交通管理規劃;古鎮慢行系統專項設計等。伴隨短途游、周末游的日漸興起,古鎮的游客量將會迎來新一輪的高峰,針對古鎮的交通專項研究空間廣闊且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楊兆升.交通運輸系統規劃[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江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旅游交通組織模式研究[C].2014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年會論文集,2014.
[3]綜合交通規劃的理論與方法課題組.綜合交通規劃概念及基本框架[J].綜合運輸,2005(6).
作者簡介:劉敏(1983-),男,道橋工程師,專業方向:道路交通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