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昌利
利用智能手機精準施教初探
裴昌利
智能手機進軍營以后,如何利用智能手機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基層網絡政工的一個重要課題。要在摸清官兵手機來源、常用需求、使用時間等情況的基礎上,對營連在實踐中存在的官兵問題摸準難、教育內容準備難、實施時機把握難、評估效果反饋難等問題進行分析,著力在精準施教上下功夫,不斷提升營連網絡育人水平。
智能手機;思想政治教育;精準
智能手機進軍營以后,在豐富官兵業余生活的同時,也對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不少挑戰。如何利用智能手機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基層網絡政工的一個重要課題,需要積極探索利用智能手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有效提升營連網絡育人的水平。
手機來源多樣。調研發現,官兵的手機來源主要有三類。一是單位統一定制的手機。由旅團級單位選擇幾款國產智能機機型,供官兵選擇購買,輔助辦理相應通信公司的手機卡。這種模式使官兵的智能手機與SIM卡相對固定,并可以要求廠商預先裝入管理系統軟件,增強風險管理的可控性。二是個人自行登記的手機。除去禁止使用的手機品牌外,官兵自行選擇手機及手機卡,只需向軍務部門登記備案即可。這種模式既滿足了官兵智能手機的個性化需求,也可充分利用官兵已有的手機。三是私自購買的手機。個別官兵為了滿足自己的上網需求,私自再另外購置一部智能手機,以避開部隊的手機使用規定。其中,不乏明令禁止的智能手機品牌及電話手表等電子產品。
常用需求多元。問卷調查發現,官兵使用智能手機,綜合排在前五位的需求分別是:與親屬朋友聊天占73%,玩網絡游戲占63%,看新聞、獲取工作與生活實用信息占48%,網上購物占46%,看視頻、聽音樂、瀏覽網絡小說占39%。可見,智能手機已成為官兵進行人際交往、休閑娛樂、方便生活的重要工具。通過調查以及與官兵單獨交流,個別官兵也存在不當交友、瀏覽不健康信息及賭博等現象,有些官兵迷戀于網絡中的“匿名狂歡”,認為網絡中的“暢所欲言”很自由,片面地認為網絡和現實不相干,導致“現實表現很老實,網上言行很激進”的問題。如果官兵在網絡互動中發揮過了頭,進而延伸至現實生活,容易誘導出種種失范行為。
時間分布不均。官兵使用智能手機上網的時間段有所不同,中高級士官認為周末使用手機上網已能滿足上網需求,平時只需要打打電話,而義務兵和初級士官認為晚上上床休息時使用智能手機更有效率,相當多的戰士對于干部可以每天全時使用智能手機比較羨慕。由于各單位規定的手機使用時間不同,雖然周末都可以保證使用,但是官兵的每天上網時間受限,個別官兵因此私自購置智能手機以增加自己的上網時間。
借助智能手機把思想政治教育課堂向移動互聯網延伸,搶占教育的新陣地,已成為教育者的共識,有的探索出了“微調查”“微學習”“微討論”等方法。但是營連在具體實踐中,還存在如下矛盾:
官兵問題摸準難。只有關注官兵的現實問題和活思想,才能取得教育的實效。隨著網絡的飛速發展,官兵不僅在網絡上獲取信息,更把網絡當成自己的麥克風,在網上發出自己的聲音。官兵的網絡言行,已成為營連思想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但是網絡的匿名性,使得官兵的網絡言行與現實表現有差異。身為管理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綜合考慮網上和現實兩個方面的言行,否則難以準確把握官兵的真實想法。
教育內容準備難。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表現在微博、微信、論壇、微電影的廣泛使用上,俗稱“微教育”。但是營連并不具備運行微博、微信公眾號等資源,同時在微信、微電影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少難處。比如,微信內容要想讓官兵感同身受,就必須貼近官兵的實際,精心編輯。這對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養和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提升能力水平往往靠本人的自學來完成。再如,營連要想制作發布有教育意義的微電影,就必須讓政工干部既當編劇又當導演,甚至當演員,需要投入太多時間和精力。這就需要基層政工干部從實際出發,選擇和整合教育內容及表現形式。
實施時機把握難。依托智能手機推送教育內容,不一定能增加官兵教育的有效時間。這是因為,部隊對官兵的智能手機使用時間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官兵特別是戰士并不能每天使用智能手機。教育者在網上推送教育內容,就要考慮教育對象能不能及時查看,久而久之,也會讓教育者覺得不如面對面教育來得更加方便,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時機難以把握。
評估效果反饋難。思想政治教育評估本身就具有復雜性,而依托智能手機開展微教育的效果評估又增加了新的困難。一方面,網絡互動交流主要依靠文字、語音、視頻等方式,這種鍵對鍵的方式,不易從對方的表情、肢體、口氣等方面去感知官兵的思想狀態,就導致教育者依賴于自我感覺,容易產生“當局者迷”的片面認識。另一方面,官兵都不愿被貼上“有問題”的標簽,會刻意在網上表現出“正確”的言行,以擺脫教育者的關注,使得教育效果的反饋不真實。
運用智能手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才能提升基層教育者的網絡教育水平。
問題要精準。掌握思想、找準問題是開展精準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只有獲得官兵第一手情況,才能摸準真問題。教育者應以一人一事的小問題入手,廣泛收集官兵網上網下言行中的小細節,從中分析出官兵真實的訴求和想法,進而確定教育要解決的問題。一是增進互信,直接了解。教育者應去除軍銜、職務、崗位等角色印記,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兵,平等地與官兵互動交流,提升自己在官兵社交網絡中的信任度,讓官兵愿意向自己吐露心聲。二是借助社會,側面了解。教育者應主動建立與官兵親朋好友的聯系渠道,把官兵的親朋好友當作自己的親朋好友,引導他們把所掌握的信息傳遞給自己,全方位獲取官兵思想信息。三是依托骨干,深入了解。教育者應該在網上拓展思想骨干的活動空間,發揮網評員的作用,同時堅持用好談心這種方式,發動思想骨干深入了解官兵思想變化的第一手資料,擠出官兵網絡言行中的水分。
內容要精準。首先,教育者對于帖子、視頻等網上信息要有正確的鑒別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自己的教育內容對準官兵的問題。其次,教育者應該會講故事,具備把正確觀點融合進教育內容的能力,用一種輕松的方式,讓官兵自己體會正確的觀點,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最后,教育者要能不斷豐富自己的資源儲備,這里說的資源是指貼近官兵實際的“觀點+事例”,并具有視頻、語音、文字等多種形式。
實施要精準。從作戰角度講,智能武器可以實現發現即打擊,并不代表所有目標都要去打擊,而是要選取關鍵目標去打擊。教育也是一樣,教育者準確獲取了官兵的思想心理狀態,準備了符合實際的教育內容,這種情況下更要把握好實施的時機。要確保教育內容能有效進入官兵腦中,可以在官兵情緒不佳時或者大強度訓練后,先采取一些關懷官兵的措施,讓官兵盡量能在積極的心態中去接受教育的洗禮,也可以將教育內容融入寓教于樂的載體中去,營造出一種快樂學習的氛圍。
檢驗要精準。官兵只有把認同外化為行動,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教育的效果才得以實際體現。教育者應通過官兵的實際言行來評估教育的效果。要關注官兵在網上的點滴表現,包括上傳的視頻、圖片、言論等,判斷其精神狀態;要面對面觀察官兵在工作、生活中的言行表現,客觀評估教育所取得的效果。
【作者系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碩士研究生】
E07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