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凱,錢立鋒,張麗娜,寇曉榮
(1.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汽車指揮系,天津 300161; 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政治工作處,天津 300161; 3.軍委后勤保障部 華北軍用物資采購局,天津 300182)
● 軍事運輸MilitaryTransportation
重裝備運輸分隊訓練組織研究
郭 凱1,錢立鋒1,張麗娜2,寇曉榮3
(1.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汽車指揮系,天津 300161; 2.陸軍軍事交通學院 政治工作處,天津 300161; 3.軍委后勤保障部 華北軍用物資采購局,天津 300182)
為提高重裝備運輸分隊車勤人員綜合素質,不斷強化公路運輸綜合保障能力,從重裝備運輸分隊的任務需求入手,分析當前重裝備運輸分隊訓練存在的主要問題,系統論述戰備訓練運輸組織指揮、復雜環境駕駛、重裝備裝(卸)載及捆綁加固、鐵路輸送、公路超限運輸組織、綜合勤務演練等內容體系,提出戰備訓練要以任務為牽引、以實戰為要求、以維修保障為突破口。
重裝備;運輸分隊;訓練組織
重裝備公路輸送歷來是制約我軍機械化部隊摩托化機動的“瓶頸”。由于我軍編配重裝備公路運輸車輛和成建制分隊數量少,且民用重型平板拖車受國家道路運輸法規的限制,超限運輸的半掛車也非常少,征用困難。加之《聯合投送訓練規定》頒布實施后,軍委機關要求部隊在演訓中必須采取部分摩托化機動方式。因此,如何在平時訓練中解決好重裝備公路輸送組織實施常見問題,提高重裝備公路輸送保障效能,成為重裝備運輸分隊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而緊迫的問題。
(1)直接實施遠距離機動。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我軍新的歷史使命要求陸軍要由區域防衛型向全域機動型轉變,對我軍戰略投送和快速機動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履帶式重裝備作為部隊公路機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輸保障能力至關重要。目前,我國公路路網發達,道路等級較高,通達性好,為實施履帶式重裝備公路輸送提供了有利條件。在近幾年軍委機關組織的部隊遠程機動演練中,履帶式重裝備公路輸送快速、直達、方便的優勢得到了充分體現。尤其在部分地區其他運輸方式受限時,公路輸送成為履帶式裝備輸送的主要或唯一方式[1]。
(2)需要實施倒運公路運輸。由于受線路限制,鐵路通達性較差,難以實施直達運輸,所以需要公路運輸實施倒運。一方面,在兵力集結階段,部分重裝備離鐵路裝載站較遠,需要借助公路運力倒運至裝載站;另一方面,在到達卸載站后,在多數情況下,還不能到達作戰地域,仍需要公路倒運至戰術前沿地域。
(3)需要實施公路接力運輸。隨著各種高科技偵察技術和高精度遠程打擊手段在戰場上的應用,武器的命中率和破壞程度大大提高。敵軍擁有陸、海、空、天全天候高科技偵察系統,可跟蹤搜索和全方位打擊我戰役縱深1 000 km的橋梁、隧道、樞紐等重要目標,造成我軍戰場空間狹窄、單向透明。而且我軍戰役縱深的鐵路大多經過山區,橋梁隧道多,遭破壞后很難在短期內修復,戰役地幅內又缺乏迂回路線,因此,只能借助公路運力,通過鐵公轉運來保證重裝備的持續運輸保障。
(1)在部隊運力戰備訓練方面,由于目前我軍重裝備公路輸送力量處于建設初期,相關的勤務保障、規章制度等還沒有落實到位,加之重裝備運輸分隊訓練通常涉及部隊重型裝備,故平時很少進行專業訓練,經常是結合任務以運代訓,導致部隊對訓什么、如何訓、在什么地方訓、由何單位組訓、訓練效果如何檢驗等都不明確,嚴重影響重裝備公路輸送訓練水平,制約重裝備公路輸送保障能力的提高[2]。一是訓練油料及器材保障難度大。重裝備運輸車油料消耗大(百公里耗油近100 L),其他附屬油料品種多,價格昂貴,且全車進口配件多、價格高、籌購困難,現有油料及經費指標難以維持。二是維修保養設施設備不足。重裝備運輸車構造復雜,維修保養難度大,需要專門的人員和設備,現有的一些車場設施設備及修理所現有維修條件難以實施保障。三是訓練器材不足。由于重裝備運輸車的結構性能使得駕駛訓練難度大,所需輔助器材多,駕駛員成才周期長,實裝訓練不安全因素多,現有訓練器材十分匱乏。
(2)在民用運力戰備訓練方面,平時對預征用運力的訓練,同樣缺乏相應訓練大綱、訓練教材,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保障沒有明確的要求,訓練效果基本沒有保障。由于預征用的民用運力本身是用于盈利,出于這點原因,導致了部隊不能長時間對征用民用運力進行相應的專業訓練,使得部隊在具體使用時出現很多問題,在遂行保障任務時組織協調難度大。
重裝備運輸分隊戰備訓練是提高運勤人員綜合素質,強化運輸綜合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徑。各級運輸投送部門和分隊的戰備訓練,應緊密結合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運輸保障特點與要求,聯系實際、運訓結合、正規系統、改革創新、注重實效。分隊戰備訓練按照訓練規定與上級指示要求,應重點進行以下內容訓練。
(1)運輸組織指揮訓練。訓練對象主要為軍官和骨干。訓練內容主要包括運輸計劃擬制、運力準備、行車控制、突發情況處置、輔助勤務保障等工作的組織實施。通過訓練,使軍官和骨干掌握運輸組織指揮的程序、內容、方法、要求,提高分隊重裝備公路運輸組織指揮能力。訓練方法可采取理論學習、案例研究、想定作業、現地實訓、結合執勤訓練等。組訓形式除了參加上級組織的各種短訓外,分隊也可根據年度訓練計劃自行組織。
(2)復雜環境駕駛訓練。訓練對象主要為駕駛員。訓練內容主要包括不良特殊道路、不利天候、復雜交通條件下車輛駕駛訓練。通過訓練,使駕駛員熟練掌握各種復雜情況下車輛駕駛的技術要領和注意事項,鍛煉身心素質,提高執行急、難、險、重運輸任務的綜合能力。訓練方法可采取理論學習、實際駕駛訓練、模擬訓練等。組訓形式以分隊自行組織為主。
(3)重裝備裝(卸)載與捆綁加固訓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軍官重點訓練場地選擇、組織指揮、協同協調等;駕駛員重點訓練重裝備裝(卸)載的技術要求、裝載方法、捆綁加固器材使用,裝載時車輛準備、與重裝備裝載人員配合等。通過訓練,使分隊人員熟悉重裝備裝(卸)載組織實施程序、方法和要求,掌握突發情況處置方法。訓練方法可采取理論學習、問題研究、實車裝載、模擬訓練等。組訓形式通常為分隊自行組織,有條件時可與被保障單位進行聯訓。
(4)緊急出動訓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軍官重點訓練緊急出動方案制訂、緊急出動準備與實施的組織等;駕駛員重點訓練戰備物資器材準備與攜帶、車輛緊急啟封、平板車快速掛接、車輛編隊與出場等。通過訓練,使指揮人員熟悉分隊緊急出動的組織程序、內容、方法和要求;使駕駛員熟悉緊急出動的方案和各項工作的實施方法和要求,鍛煉分隊快速反應和在規定時限內快速、有序、安全出動的能力[3]。訓練方法可采取理論學習、結合想定進行人員不帶裝備模擬訓練,或者根據分隊緊急出動預案進行實兵實裝訓練等。組訓形式主要是分隊結合訓練計劃自行組織和接受上級戰備檢查時進行。
(5)臨時駐址開設訓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軍官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臨時駐址位置選擇、開設內容確定、開設組織實施、臨時駐址人員與管理、駐址防衛的方法與要求等;駕駛員主要訓練車輛停放與隱蔽偽裝、駐址警戒、駐留時各項輔助勤務工作展開等。通過訓練,使分隊軍官熟悉臨時駐址開設程序、方法和要求,提高有序、安全地開設臨時駐址的能力和臨時駐址人員與車輛管理能力;使駕駛員及其他輔助勤務保障人員具有各項具體工作快速、有序、安全展開的能力。訓練方法可采取先理論學習、后現地訓練。組訓形式主要是分隊結合訓練計劃自行組織。
(6)鐵路輸送訓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軍官主要訓練輸送準備、裝載、運行管理與安全檢查、卸載、鐵公轉換工作組織指揮;駕駛員主要訓練車輛技術與攜運行物資準備、指揮車輛上(下)鐵路平車與定位、加固捆綁等。通過訓練,使分隊軍官掌握分隊鐵路輸送各階段工作的組織指揮程序、方法和要求;使駕駛員掌握重裝備運輸車鐵路輸送裝載的技術要求、裝載實施方法與要求,熟悉鐵路輸送安全知識等[4]。訓練方法可采取理論學習、“劃地為車”訓練、結合鐵路站臺與平車實訓等。組訓形式主要是分隊結合訓練計劃自行組織,或者在上級協調下利用地方鐵路站線訓練。
(7)公路超限運輸組織訓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軍官訓練內容主要包括國家對公路超限運輸的相關法規學習、組織軍事超限運輸需要注意的問題研究等;駕駛員訓練內容主要包括超限裝備裝載知識學習、超限車輛駕駛技術要領與身心素質訓練、通過低等級道路注意事項等。通過訓練,使分隊人員熟悉超限運輸知識,掌握超限車輛駕駛技能。訓練方法以理論學習為主、實裝訓練為輔。組訓形式主要是分隊結合訓練計劃自行組織,或者參加上級短訓。
(8)綜合勤務演練。訓練對象為分隊全體人員。訓練內容主要是在進行單課目訓練的基礎上,可依據想定或運輸保障戰備預案,組織從運輸準備到運輸終結相關工作的連貫性訓練。通過訓練,進一步提高軍官的組織指揮能力和分隊人員的協同配合能力。訓練方法主要以實裝現地訓練為主。組訓形式主要是分隊結合訓練計劃自行組織,或者根據上級指示組織訓練。
針對部隊運力訓練,一是確保訓練相關的油料及器材保障到位,要有專門用于重裝備運輸車訓練的經費和油料保障,制訂相關的訓練經費以及油料使用標準,明確使用范圍,對一些易壞的零部件要存有備件以便及時更換。二是加強維修保養配套的建設。一方面加快培養部隊本級修理人員的技術能力,另一方面請廠家派技術專家來部隊定期進行車輛的維修檢查。三是針對重裝備車的訓練要求,加快訓練場地以及相關訓練器材的配套,要在現有基礎上加快建設適合重裝備運輸車輛訓練的綜合訓練場地以及與之配套相關的訓練器材。
針對預征用運力的訓練,首先要規范相應的訓練大綱、訓練教材、訓練內容、訓練時間、訓練保障等相關內容,適時組織對征用民用運力的企業進行相關的動員教育,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征用的運力進行專業訓練,以便強化征用運力的保障能力。
(1)訓練要以任務為牽引,提高戰斗力。重裝備運輸分隊在輸送對象范圍上,既有主戰裝備,又有保障裝備;在任務性質范圍上,不但要擔負重裝備公路直達輸送任務,而且要擔負鐵(水、空)輸送倒運任務;在任務時機范圍上,不僅要擔負戰時高強度的戰略、戰役投送任務,還要擔負平時繁重的戰備、訓練保障任務;在輸送區域范圍上,可能是在輸送條件較好的東南、東北戰役方向,也可能是在輸送環境比較惡劣的西南、西北戰役方向;在輸送距離范圍上,既要承擔幾十千米范圍的短途倒運任務,還要承擔數千千米的長途直達輸送任務。因此,在組訓時要依據任務特點,合理設置訓練課目,突出重裝備運輸分隊的裝(卸)載和遠程機動適應性訓練,在裝(卸)載訓練時,主要針對重裝備的定位和加固捆綁訓練;在進行遠距離輸送訓練時,主要依托訓練場地進行輸送指揮控制、勤務保障、防衛和突發情況處置等相關課目的訓練。
(2)訓練要以實戰為標準,強化適應力。一要大力開展重裝備輸送保障針對性實戰化訓練。結合重裝備運輸分隊可能擔負的任務,開展針對性訓練,把重裝備公路運輸的特點要求轉化為重裝備運輸分隊訓練的具體內容,把重裝備運輸保障能力形成的關鍵要素訓全、訓準、訓實。二要深入進行重裝備運輸分隊遠程跨區機動運輸保障研究。主要包括重裝備遠程投送的組織指揮、要素編成、輸送方案、實施原則和組織構架等基礎理論研究;長距離、跨區域、多路徑、實裝滿員等應用理論研究;信息化條件下運輸保障指揮協作機制、機動防衛、隱蔽運輸、各項保障等重點難點問題研究。
(3)訓練要以維修保障為突破,提高保障力。重裝備運輸車構造較為復雜,對車輛技術保障要求高,特別是戰時受損機率較高,修復難度較普通運輸車大。在組訓中理順重裝備運輸分隊相關保障問題。要根據訓練進一步明確相關保障的組織實施,根據訓練摸索經驗,進而規范保障流程,確實提升重裝備運輸分隊的保障力。進行車輛技術保障,其目的是為保持和恢復車輛良好技術狀態所采取的必要技術措施,在日常訓練中應堅持做到:一是組織人員按技術要求及時對車輛進行正確的保養和修理,使車輛經常保持良好的技術狀態;二是在訓練時要有意識地組織實施對損傷車輛的修理和后送,迅速恢復車輛的技術性能;三是適時組織相關人員到地方企業學習交流維修保養經驗。
刻苦的訓練能夠催生強大的戰斗力,只有經過嚴格系統的訓練才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取得先機,才能確保打勝仗。各級運輸投送部門和分隊的戰備訓練,應緊密結合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運輸保障特點與要求,聯系實際、運訓結合,不斷提高訓練的正規化、系統化、實效化。
[1] 總后勤部.履帶式重裝備公路輸送技術要求[A].北京:總后勤部,2006.
[2] 軍事交通學院.戰略投送公路運輸力量建設研究[R].天津:軍事交通學院,2011.
[3] 陳兆仁,鮑平鑫.軍事運輸學[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1:32-34.
[4] 總參謀部,總后勤部.部隊摩托化機動運輸保障規定[A]. 北京:總后勤部,2006.
(編輯:孫協勝)
TrainingandOrganizationofHeavyEquipmentTransportUnit
GUO kai1, QIAN Lifeng1, ZHANG Lina2, KOU Xiaorong3
(1.Automobile Command Department,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2.Political Affairs Division, Army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University, Tianjin 300161, China; 3.Huabei Military Marterials Acquisition Bureau, Logistic Support Department of CMC, Tianjin 300182, China)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ar service personnel in 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 unit and intensify the comprehensive support capacity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the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ining of 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 unit according to the task requirements. Then, it elaborates the content system of combat readiness training from following aspects: transport organization and command, complex environment driving, heavy equipment loading (unloading) and binding-fastening, railway transport, highway overload transport and organiz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ervice practice. Finally, it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combat readiness training, such as taking tasks as traction,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actual combat, and improving the capacity of maintenance support.
heavy equipment; transport unit; training and organization
10.16807/j.cnki.12-1372/e.2017.11.003
E234
A
1674-2192(2017)11- 0010- 04
2017-06-23;
2017-08-20.
郭 凱(1985—),男,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