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瑩 許師凱
探索做好隨艦保障人員的政治工作
王志瑩 許師凱
隨著人民海軍的全面建設發展,艦艇部隊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裝備保障體系,艦艇巡航、出訪、護航、演習等長時間遠洋航行的行動任務愈發頻繁,由于裝備科技含量提升速度加快,船廠、修理所派遣的伴隨保障技術人員也隨之增加。他們是排除艦艇航行與執行任務中裝備突發故障的重要技術力量,在關鍵時刻能否上得去、靠得住,是政治工作面臨的一個新問題。在推進國防建設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宏觀背景下,軍隊政治工作向與作戰相關的非軍人群體延伸,應有所為,并且有可為。
裝備保障力是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基礎。來自于地方船廠的隨艦保障人員,平時不參與艦艇戰位值班,但戰時對在航艦艇起重要保障作用。
一要把好人事關,堅持“政治合格、技術過硬、思想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隨艦保障人員在戰時危急的情況下快速搶修受損裝備和突發故障,保障艦艇航行安全和戰斗力,這一職責使命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專業知識、豐富的修理經驗,更要求隨艦保障人員具有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拋開生死、挺身而出的思想覺悟。在和平的環境下,豐厚的航補是激勵非現役技術人員出航的重要手段,到了戰時,顯然不能僅僅依靠利益的刺激,更多的需要他們內在的報國熱情與責任擔當。裝備部門作為保障力量的組織者,要在平時的工作中與廠方密切聯系,嚴格落實選人用人標準,定人到艦,做足做好人員組織工作,在戰時方能快速有序地組織一支思想合格、技術過硬的技術保障力量。
二要激發敢打敢戰的血性,做好常態化思想教育工作。船廠與艦艇部隊工作來往密切,但它卻獨立于軍隊,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盲區。在我軍聚焦打仗、大興戰斗力建設、實戰化標準日益提高的今天,需要把參與部隊建設的非現役人員納入思想教育對象,把血性教育延伸到隨艦保障人員中去,用尚武精武的品質影響他們,用我軍優良傳統熏陶他們,用光榮使命激勵他們。部隊裝備部門、政治部門和船廠應統籌協調,搞好隨艦保障人員的戰斗精神培育,摒除打仗與我無關、畏戰拒戰的心理,樹立召之即來、來之能戰、誓與艦艇共存亡的戰斗意志。
三要抓常態化技術共建,促進軍民融合式保障。艦艇機電部門、武器部門士官及裝備部門下轄的修理所是艦艇搶修的主要力量,修理所和艦艇官兵政治思想可靠,但存在修理經驗不足、技術不精的短板。為此,要以融合式發展為抓手,建立融合式保障團隊,多組織官兵向船廠學習,多請船廠技術員傳授業務,形成常態化保障技術共建機制;優勢互補,以艦艇官兵的政治覺悟帶動地方隨艦保障人員,以保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提升士官技能;增加雙方共事、共練、共學的機會,使他們建立志同道合的戰友情,在任務中默契配合、共建戰功。
隨艦保障人員的職責是在戰時及時修復在航艦艇的受損裝備,他們不同于駐艦官兵,只在執行任務時入駐艦艇,為使這些“臨時來客”出色完成使命,需要大量的工作積累,發揮政治工作的服務作用。
一是幫助官兵與隨艦保障人員建立團結一致的聯系。和平時期,艦艇航行環境安全,出現緊急情況的幾率小,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官兵與隨艦保障人員對彼此重要作用認識不足,甚至關系疏遠;若戰時艦艇受損,雙方不能快速協調合作搶修,勢必會給作戰帶來嚴重的損失。因此,在和平時期就要做好雙方團結協調工作,使艦艇官兵和隨艦保障人員融為一體,消除各自為戰的局面,增強隨艦保障人員對艦艇的歸宿感,樹立同仇敵愾、共捍海權,艦在我安、艦毀我亡的共存意識。要在平時增進雙方交流,共生活,同訓練,組織軍民聯歡、部隊關愛隨艦人員家庭等活動,促進雙方團結一致。
二是服務隨艦保障人員實戰訓練,提供實戰保障演練平臺。作為戰斗力組成部分,隨艦人員的實戰保障訓練必不可少,而針對保障人員的實戰訓練在現有的演習科目中比重不高。在復雜、危險、緊急環境下進行裝備搶修維護,有別于平時輕松、舒適、慢節奏的工作環境。要以軍人標準訓練地方隨艦保障人員,重視對他們做好心理素質評估、作戰心理訓練與輔導,在實戰演習中增加聯合緊急搶修訓練,確保隨艦保障人員在實戰環境下能發揮出技術優勢,出色履職盡責。
三是建立獎懲撫恤機制,做好地方隨艦保障人員的“善后”服務。隨艦保障人員也將直面生死問題,他們雖然不是現役軍人,但作為參戰者也應有相應的獎懲撫恤政策,明確參戰立功的表彰、臨陣脫逃的追責處罰、犧牲后的撫恤等方案。
我軍的群眾工作有著豐富的歷史經驗與光榮傳統,時代雖變,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沒有變。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時期,部隊裝備科技含量及其使用與維修的專業性日益增強,艦艇部隊政治工作需緊跟時代發展,著眼軍民深度融合促進部隊戰斗力建設,既服務裝備技術發展,又培育優秀技術人才。
一是持續探索新保障模式的發展方向。近年,海軍列裝的新型艦艇越來越多,高尖新裝備層出不窮,工人和士官技師必須快速精通新型裝備的維護、保養、修理技能。形成高效的裝備維護手段和修理工藝,不僅需要長年累月的技術積累,更需要與時俱進的更新換代。政治工作者要引導相關人員不斷探索和積累,通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沉淀,以量變帶來質變,尋求隨艦保障技術的創新突破,使之更高效有力。
二是跟蹤培養優秀艦艇裝備技術人員。不管是部隊修理所的士官技師,還是船廠的技術工人,都需要長久的崗位經驗與技術積累。部隊主官換屆較快,相對于一名合格的技術員培養周期來說,一屆主官任期的培養時間是遠不夠的,只有連續多屆領導班子無縫對接、統籌兼顧、層層推進,才能培養出思想合格、技術得力的隨艦保障人員。為此,要建立完備的人才檔案庫,制定長期的人才培養計劃,不間斷地培養隨艦人員的思想品德與技術能力。
三是隨艦保障過程政治工作規劃要持久。新形勢新任務要求各項工作以實戰標準推陳出新,以適應裝備的變化、戰法的變化、作戰任務的變化。要不斷探索發展新時期艦艇裝備保障政治工作的理論方法、實踐經驗,使之更有效地組織艦艇官兵與地方隨艦保障人員形成堅強有力的作戰技術保障團體,以軍民深度融合的威力提升艦艇戰斗力。
【作者系91317部隊政治委員、某修理所車間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