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思想政治教育課要打好“預設陣地”主動仗
李佳
課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也是教育組織者構思操練的“預設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政治教員能否找準教、學預期“契合點”,點燃氛圍“興奮點”,提升官兵“獲得感”,對于教學目的的實現和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政治教員必須善于打好“預設陣地”的主動仗。
“思想政治教育年年搞,但打下烙印的不是很多。”習主席的這一評述,深刻揭示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現實矛盾。筆者認為,導致這一矛盾的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沒有找準“穴位”、敲準“鼓點”,沒有把教育做到官兵的心坎里,沒有激起教學受眾的思想共鳴。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進行周密細致的預先勘察是一支部隊行軍、打仗制定正確戰略戰術,實現科學決策,奪取戰役、戰斗勝利的關鍵所在。同樣,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雙方期望對接,提升課堂教學針對性、時效性、科學性的關鍵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課題設置、理論講解、案例分析、課堂互動等環節,實現對官兵的理論武裝和思想引導,培育和固化官兵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然而,官兵作為接受信息的客體,并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帶著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聽課的。當下,信息時代在賦予官兵信息獲取便利條件的同時,也對官兵在紛繁多樣的信息化洪流中保持清晰航向提出了挑戰。特別是在日益碎片化、多中心化的信息傳播形式和存在狀態之中,官兵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存在“昨是而今非”的疑惑,滋生“霧里看花”的迷茫,因此,圍繞社會和身邊熱難點問題,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解疑釋惑的心理預期越來越強。這種主客雙重課堂預期的存在,既是影響制約授課質量的矛盾點,也是提升教學效果的契合點。這就要求政治教員課前必須通過各種調研方式手段,切實摸清官兵的關注熱點和存在的迷茫,抓到“活思想”、找準“結合部”、選好“突破口”,使教、學雙邊課堂預期交會對接,細化教育課題的理論指向和現實指向。
習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往深里想、往深里做,不能停留在表面、滿足于大路貨,不能雁過不留聲、雨過地皮濕”。當前,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課之所以出現“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廣大官兵“不感冒”,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授課準備不充分造成的。俗話講“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在了解官兵特點和課堂預期之后,接下來就要圍繞教學目的進行充分的授課準備。需要重點關注的工作至少有兩項:一個是教學樣本的搜集、整理和選擇;另一個是對教學樣本蘊含事理的深入分析和升華。這兩項工作準備的充分與否,是直接影響和決定官兵是否學有所感、學有所悟、學有所獲的關鍵所在。因此,課前準備過程必須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教學樣本的選擇要經典、新鮮、貼近生活。當前,政治教員面臨的困境不再是如何獲得信息,而是如何選擇信息并有效轉化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當中。所謂選經典,就是遴選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最權威、最具說服力、最具震撼力的思想觀點、人物或歷史事件,引導大家透過現象看本質、縱向對比看發展,讓官兵在看到社會建設成就的同時,理性看待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問題。所謂選新鮮,就是將最新社會熱點、前沿理論成果充實進課堂教學,以其獨有的時代氣息和張力,使教育更具時代感、更有感召力。所謂貼近生活,就是選取學員身邊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人和事。從心理學角度看,越是從熟悉和信任的環境傳遞出的信息,越會對人的認識形成重大影響。因此,選取貼近官兵生活的教學樣本有助于產生更直接、更強有力的思想影響和心靈沖擊,進而激發健康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
二是教學樣本的分析要獨到、通透、意蘊悠長。隨著網絡的普及,開放性的現代傳媒在給課堂教學帶來信息便利的同時,也給政治教員上好一堂受官兵歡迎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突出表現在:多元化的信息獲取途徑和手段,打破了授課者原有的信息壟斷和優勢。政治教員要想打個課堂教學的漂亮仗,就不能僅僅滿足于知識的傳授和經驗的傳遞,必須以敏銳的感觸和獨特的視角對教學樣本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和理論的升華,從而使官兵不僅“吃得飽”,還要有頓悟、有反思,回味悠長“吃得好”。具體而言:對于社會熱點難點問題要做到“見人之皆見、思人之未思”,通過寓理于事、以小見大的方法,講出“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無”的深刻道理,使官兵在耳目一新、茅塞頓開的同時引起理性共鳴,進而體悟真理的價值和現實的啟迪。對于邏輯性強、概念程度高的理論體系,要善于開“小口”挖“深井”,用解剖麻雀的方式方法把問題研究深透,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理性和實用性。在教學樣本深入通透的個案分析時,要注意聯系實際,實現由個別到一般,緣具體而普遍,增強適用性。只有“精而優”“博而深”的前期儲備,才能在授課過程中做到內容有引申、受眾有啟發、現實有指導,才能使官兵在不斷提升的“獲得感”中達到“林塘風月賞,還待故人來”的理想狀態。
古希臘哲學家普羅塔戈拉說:“大腦不是一個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電視臺紅極一時的“百家講壇”“老梁故事會”等節目之所以能夠老少皆宜、雅俗共賞,固然有其精選教學樣本、闡述角度和深度的緣故,但與授課人巧妙的課堂設計和高超的授課藝術也不無關系。這啟示我們,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課的生動性、趣味性和實效性,同樣需在授課的優化設計和提升藝術上多下一番功夫。
一是起勢破題要“奇”“正”相濟,把官兵的興趣激起來。講課之開場,猶如作戰之造勢,“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同樣,善于講課的人也是善于以創造有利的態勢取勝,而不是苛求學生應該如何怎樣。那么,如何開好場,造好勢?就其具體方法而言,可以是單刀直入切入正題,也可以迂回曲折引入話題,等等。本無定法,可以千變萬化。然而,目的必須明確,就是要引起注意,溝通感情,展示風格,奠基定調。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政治性、思想性、原則性較強的課堂教學而言,必須注意克服那種“夸夸其談,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的開場白。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方向正,方法奇”。正如孫子所言:“以正和,以奇勝”。只有這樣,才能在授課之始,使官兵“未曾品茗已聞香”,提起興趣,打起精神,為整個授課進程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是連續設疑、多維互動,讓官兵的觀點“迸”出來。孔子的一個教學原則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意思是說,要等到受教育者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才引導他,等到他有所意會卻無法言傳的時候才啟發他。充分體現了置疑設疑對教學的凝聚和推動作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要打破我講你聽、我說你通的沉悶狀態,并實現課堂進程順暢、深入地開展,不間斷地設疑、解疑,以問題為中心是最為有效的推動方式。疑問的不斷提出和解答天然具有互動的因子。在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員充分圍繞疑點開展與官兵的多向互動,甚至采取影視蒙太奇的手法進行時空互動,能夠讓官兵的觀點充分迸發出來。也只有在觀點的不斷碰撞和交融之中,才能實現認識的歸一,達到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是言語有度、情理交融,使官兵的熱情“涌”出來。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的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事實上也正是如此,親切、生動而又閃現智慧之光的言語表達,既是實現課堂有效溝通的主要媒介,更是催發和誘導官兵學習熱情的語境支撐。就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語言問題來講,不外是“講什么”和“怎么講”。這個“怎么講”,一方面反映的是政治教員對教學內容及其蘊含真理的表達方式;另一方面,還映射著教育者對官兵的根本態度和真實感情。情是內心世界的展露,是理的張力,通情方可達理。因此,政治教員就要努力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進而實現情理交融,以情化理。也只有讓官兵在接受正確指導的同時,而又真切感到教育者對自己成長的負責和人格的尊重,才能夠使官兵學習、探索和反饋的熱情不斷涌流。當然,不論課堂設計還是授課方法對于講授者而言,就像兵無常勢之于作戰、水無常形之于河流,需要在更多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去探索、總結和檢驗,得出真切的自身體驗。
【作者系石家莊機械化步兵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