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這個時候,很多行業都喜歡做年終各式大盤點與大PK。這不,前不久基金領域內也出現了一個PK,那就是基金圈里,“80后”與“90后”基金經理在產品收益與避險能力上進行PK,誰更厲害?到底誰更能帶領投資者獲益,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還是老輩人更靠譜?
數據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80后”基金經理已成為基金舞臺上的“主角”。相比于“60后”、“70后”而言,他們依靠著熊市成長,其管理的產品業績已經遠遠優于老牌基金經理。然而,如今的基金圈,居然也有很多“90后”當上了基金經理,而且憑借著高學歷,他們也逐漸成為基金圈中業績亮眼的一支隊伍。
從業經歷PK
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當前公募基金在任基金經理共1353位,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已降至2.52年,已降至歷史最低位。其中有89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1年,506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2年,共714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3年,占比高達52%。而另一份統計數據顯示,“80后”基金經理從步入職場到成為基金經理,多數都在2011年期間。
在這其中,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業界還出現了23名“90后”小鮮肉擔任私募基金經理。其中除了17名男性,居然還有3名女性,還有3人性別不詳。
盡管相比“80后”,“90后”基金經理年紀較輕,整體來看從業經歷相對較短,但是個別“90后”基金經理從業經歷也是很豐富的,其中更有從業時間超過10年的“老司機”,并不比“80后”基金經理差。
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目前“90后”私募基金經理從業時間跨度較大,從業最早的可以追溯到2003年;部分“90后”私募基金經理卻還是職場新手,2016年才入行。而大部分“90后”的從業時間主要集中在3年以內,2013年、2014年及2015年進入行業的“90后”私募基金經理占比接近7成。
賺錢能力PK
因為不少“80后”基金經理成長于2011年至今的熊市期間,因此成長于熊市的他們投資風格雖略顯激進,但更能把握投資機會。從2013年開始,不少“80后”基金經理旗下管理的基金成為季度或年度冠軍。
例如,銀華價值優選基金經理倪明,作為一個“80后”基金經理,2011年管理該基金以來,基金凈值漲幅達到54.49%。另一個“80后”基金經理李博,其管理的大成內需增長混合,從2015年至今,收益回報在32.35%。而“80后”蔡晟自2014年擔任上投摩根阿爾法基金的基金經理以來,2015年上半年收益已高達168.19%,在當時同類可比的442只股票型基金中排名前十。
那么,年紀小的“90后”業績怎么樣呢?資料顯示,別看這些“90后”基金經理任職年限短,年齡小,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他們的業績一定會落后。
據數據顯示,2016年第三季度混合型基金業績排名前二十的基金經理中有兩位任職年限不足1年,另有12位基金經理任職年限不足2年。
此外,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底,納入統計排名的“90后”私募2016年來共創造出了7.68%的平均收益率,收益十分可觀。高收益方面表現也不遜于前輩,共有11位“90后”私募旗下管理產品的平均漲幅超過10%。
因此,投資者在以基金經理角度來挑選基金時,就不能只看基金經理的年齡與履歷,而是看其旗下管理的基金的以往業績,這才是最首選的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