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人們看起來總是忙忙碌碌,面對外界和個人內心的壓力,從體力到精神都疲備不堪。因此,如何應對緊張的工作和生活,讓勞累的身心得到放松,已經成為了社會各界人群的健康管理必修課。

世界衛生組織對于“健康”的定義如下:“不僅身體沒有疾病或虛弱感,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有統計資料表明,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與此同時,有15%的人處在疾病狀態中,剩下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通俗地說,就是這70%的人通常沒有器官、組織、功能上的病癥和缺陷,但是自我感覺不適,疲勞乏力,反應遲鈍、活力降低、適應力下降,經常處在焦慮、煩亂、無聊、無助的狀態中,自覺活得很累。
他們中的嚴重者,有可能出現突然死亡,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過勞死”。其原因是長期過度勞累,不能及時緩解,精神與內分泌系統紊亂,積勞成疾。壓力給人類帶來的損害越來越明顯,“亞健康”已經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亞健康的常見人群及表現
如果把人群按職業、性格和生活習慣進行區分,那么下面八類人最容易出現亞健康問題:精神負擔重的人;腦力勞動繁重者;體力勞動強度較大的人;人際關系緊張,心理負擔比較重的人;長期從事簡單、機械化工作的人;壓力大的人;生活無規律的人;飲食不平衡,吸煙酗酒的人。這些人大多是白領、教師、醫生、警察、學生及科技工作者。
還應該注意到,出現亞健康問題的人群,按照年齡分類,呈現出“U”字型結構特征。中年人社會競爭強,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甚至會過分考慮自身價值、時間效率、經濟問題。而在“U”型曲線的左側,是面臨中高考的學生們,他們處于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變化中,情緒容易出現波動,家長期望值高,考試壓力大。也容易出現亞健康問題。

亞健康的臨床表現不一,所以至今醫學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的診斷標準。如果對它做一個劃分的話,可以概括為“三個下降”:
活力下降:就是沒精神、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總出錯、自我控制功能下降、失眠和多夢等。
臟器功能下降:其結果是適應能力下降,體重偏高,血壓、血糖、血脂偏高。
免疫力下降:大病沒有,小病不斷。
亞健康問題的常見原因
醫學專家們在對形成亞健康的原因進行總結分析以后認為,主要的因素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社會壓力的增大。現代社會壓力無處不在,頻繁的緊張焦慮已成為現代人的共同特征。個體的心理緊張、沖突、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增加,長期的身心緊張得不到及時調節,就會出現心理失衡,使正常的生理功能失調,機體的免疫力下降,軀體出現疲勞感,食欲下降,睡眠不佳。
第二,缺乏體育鍛煉。作息時間不固定,生活沒有規律,生物鐘被打亂,人體細胞正常的新陳代謝也變得不那么正常。再加上長期吸煙、過量飲酒、長時間的伏案工作、缺乏體育鍛煉、長期睡眠不足、過度疲勞、亂用保健品,以及吸毒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容易引起亞健康。
第三,飲食上的營養失衡。飲食中攝入的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逐漸增多,導致了肥胖、高脂血癥、脂肪肝。多數人偏食,食物較為單調。此外,很多植物性食品在種植過程中,使用了各種農藥。動物在飼養過程中飼料配制不達標,擅自加用性激素,均會造成食物營養成分的下降。再加上飲食不規律和不良的作息習慣,胃腸神經功能會發生紊亂而誘發各種疾病。
第四,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社交技術令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情感交流日益淺薄,交往趨于表面化、形式化,情感受挫的機會增多,對情感生活的信心下降,孤獨成了人們在情感方面的突出體驗。缺乏親密的社會關系和友誼,使人們表現出無聊感和無助感,最終,個體會因為長期的不良情緒形成亞健康。
第五,外界環境的急劇變化。資源的過度開采、植被破壞、氣候改變,破壞了生態平衡,各種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大氣污染、水污染等,對人體的心血管和神經系統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城市里高層建筑眾多、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均可使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降低。長期處于這種環境,人體血液中氧濃度和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率都會降低,進而影響組織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從而導致人體機能下降,而且使人感到心情郁悶、煩躁。
第六,遺傳因素的影響。人類的健康和大多數疾病都與基因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都有其相關的致病基因或易感性基因存在,疾病的發生是這些基因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人的心理、行為,除受社會生活支配和環境影響外,還要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其他如子女的性格、愛好、生活習慣,除了對父母行為的學習和模仿,也受到親代遺傳因素的影響。因此,個體特征的差異對亞健康狀態的形成也起著重要作用。
克服亞健康的幾點建議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是保持健康狀態的關鍵。亞健康涉及醫學、心理學、社會學、哲學等多個領域,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開展全民健康教育活動,更新健康理念,挑戰不良生活行為,是實現健康的重要舉措。

從每個人做起,從現在做起,是克服亞健康的根本方法。實際生活中,預防亞健康還有許多其他切實可行的方法,舉例如下:
1.合理膳食
最科學的食譜是保證營養均衡。此外,還應該努力克服兩種不良的膳食傾向:一是食物營養過剩;二是為了某種目的而節食,以致食物中某些營養素和熱量不足。這兩種錯誤都足以導致身體出現亞健康狀態。
2.運動與冥想
有氧運動可以保持腦力和體力的協調,提高心肺功能,改善脂肪和糖代謝功能,減輕肥胖體重,防止骨質疏松,提高免疫力。還可以使情緒樂觀,精力充沛,改善心理素質;每天抽出一段時間靜坐(冥想),完全放松全身的肌肉,去掉頭腦中的一切雜念,將意念集中于丹田,這有助于調整全身的臟器活動。例如:長時間在辦公室坐著工作的人,就可以嘗試每隔2小時冥想15分鐘,雖然用時不多,卻可以有效地緩解由忙碌而造成的腦部缺氧。
3.了解自己的生理周期
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力充沛程度在一天中是不斷變化的,有高峰也有低潮。不妨測定(連續記錄)自己一天的心理狀態,清醒程度和對事物反應的敏捷度,找出自己的精力變化曲線,合理安排自己一天的工作和活動。
4.保證足夠的睡眠
睡眠不足已成為我國當今最普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在人的一生當中,睡眠占據著全部生命1/3左右的時間,它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睡得香”為健康的客觀標志之一。人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感到情緒不佳或者身體不適時,美美地睡上一覺后,會覺得精神倍增,身體的不適也會有所減輕,甚至恢復如常。因此,把睡眠當作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補品,對于克服亞健康非常的重要。
5.讓心情得到放松
心理健康是精力充沛的一種體現,也是一個成功者的標志之一。要應付各種挑戰,就要學會通過心理調節來維持心理平衡。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承認個人能力的局限性,有利于個體把握良機,避開風險。在為人方面,要學會樂觀豁達,對自己不過分苛刻,對他人學會寬容和理解。要積極和朋友相處,善于與他人合作,不要自我封閉。創造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勞逸結合,張弛有度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心態。當壓力太大并難以承受時,可以尋求援助,這是健康的標志,而不是軟弱。這也是每個處于“亞健康”狀態者所要學會的課程。
6.尋求醫療幫助
針對不同年齡、性別進行終身健康檢查,以早期發現亞健康狀態和處于臨床前期的疾病,發現存在的主要衛生問題或健康危險因素,及早采取預防措施。在自己的努力未見成效之時,要向醫生(包括心理醫生)尋求幫助。雖然這時我們并沒有真正生病,但如何才能有效地“轉危為安”,自己就不一定能完全做到了。這個時候去看看醫生,從身心兩方面進行些恰當的調理是很有好處的。祖國醫學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也包含了對亞健康的治療。所以,中醫藥治療也不失為改善亞健康的一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