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樂山 614000)
[摘 要] 品牌意識已經從商業領域發展到教育領域,在高職院校創建校園文化品牌是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通過對“大小思政”教育教學的整體性設計,站在“大思政”的背景下思考“小思政”, 構建“人文思政”教育品牌,以“大思政”建設推動“小思政”提高教學質量,探索“形勢與政策”課在品牌建設下的真理性、價值意義及其育人功能,創新“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
[關 鍵 詞] “人文思政”;品牌;“形勢與政策”;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12-02
一、品牌建設與“人文思政”構想
(一)品牌與品牌意識
1.品牌的內涵與嬗變。從經濟學層面上看,“品牌是消費者對產品的形象感知,表現為對產品的心理認同,是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建立良好關系并進行有效溝通的渠道。”品牌能夠給其擁有者帶來增值和溢價,表現為一種無形資產的存在。從蘋果到奔馳,從微軟到可口可樂,品牌充斥著整個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再僅僅是商品的代名詞,而成為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內涵體現,形成的品牌也不再是單純的產品代號,更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和一種精神態度。因此,品牌已經從商業領域中對產品或服務的認可,發展到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領域對內涵和品質的追求。
2.品牌意識。在企業中,為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市場主體都在極力縮小產品的品質和服務上的差距,更加重視企業和產品的品牌效應,以此來獲得市場份額和企業發展。品牌競爭力成為市場主體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品牌競爭力的前提是要形成自有品牌,而創建品牌和發展品牌首先需要有品牌意識。品牌意識就是市場主體對其具體品牌能否產生品牌競爭力及其內在價值和外在效用的認知和理解,是否具備品牌意識和品牌意識的強弱都會影響甚至決定市場主體的生產發展,品牌意識的缺失更是會阻礙市場主體的良性發展。
(二)“人文思政”品牌設想
1.高職校園文化品牌創建。多年來,我們的校園文化建設停留在硬件設施、校園布景、墻體浮雕、展板宣傳等方面,沒有形成具有特色、文化感染力和號召力的校園文化。因此,打造品牌顯得格外重要,高職校園文化品牌是以職業教育的特色為核心,以校園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點為載體,有內涵、有深度、有創意,以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為教育方式的校園品牌。這個品牌是對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有益補充,是改善學院教育教學氛圍、提升教學質量,并推動課堂“內外”、教學“上下”相互促進和共同提高的重要力量,是高職教育教學進行創新的突破口。
2.“人文思政”品牌的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在高職院校地位不高,尤其是“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在高職院校中甚至被壓縮,教學內容、教學設計、集體備課等方面都存在短板。作為“小思政”課程教學的一部分,“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創新需要充分利用“大思政”進行改革,構建“人文思政”的高職校園教育品牌應運而生。“人文思政”品牌建設的內容和形式都依賴于“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內容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構建在校園內具有相當知名度和一定影響力的,并能實現沿襲并傳承的校園文化品牌。同時,“人文思政”品牌應體現“人文”色彩和“思政”風采的結合,將“三觀”教育和社會變化的特點相結合。
二、“形勢與政策”課與“人文思政”品牌建設的分離與統一
(一)“人文思政”的相對獨立性
“人文思政”品牌是以“小思政”課堂教學進行建設的,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但它在內容上、形式上、執行上和反饋上都具有相對獨立性的特點。這里的相對獨立性是對于理論課程教學而言,在教育者和教學對象、教育組織和教學實施不能必然分離,它是相對獨立的。在內容上,“人文思政”的內容涉及社會變革、時事熱點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各個方面,不只是單純的形勢分析與政策講解,不是“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簡單延伸;在形式上,可以采取論壇、講座、紅歌賽、學習會等多種形式,不局限在課堂授課,不是對“形勢與政策”課教學方式的簡單拓展,而是在形式上進行了豐富、突破和創新;在執行過程中,堅持思政課教師是整個品牌建設的主導者,逐步增加外請專家和開設更多的名人講座;在反饋上,以學生認可為標準,學生認可則推行,學生不認可則退出,而非現有的思政課教學反饋模式,學生評教走過場,流于形式。
(二)“形勢與政策”課的課程特點
1.課程建設與管理不規范。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標準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強調“要以規范化、制度化建設為重點,加強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然而,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較好地貫徹《通知》精神,“形勢與政策”課程重視力度不夠;師資隊伍混亂,大量行政管理人員參與授課并不是一個好現象;專職教師隊伍在內涵建設和理論修養方面存在諸多不足;教師得不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和足夠的認可;課程教學管理缺乏科學性,不尊重教學規律;課程安排以大課為主,教師和學生缺乏溝通和互動;不了解學生的真正想法和需求,逐漸失去學生。
2.“形勢與政策”課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既包含了政治學、國際關系學、經濟學等理論內容,又融入了大量的時事變化、社會熱點等現實境遇。這一特點對教師隊伍的改進、教學對象的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首先要研究教學對象,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專業方向的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其次是教師隊伍,需要相對固化和專業化,內涵提升和素質拓展是重點;課程教學創新從教學方法入手,堅持講授法和研究法為基礎,講授法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過于強調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而忽視理論講授是不可取的。
(三)“人文思政”推動“形勢與政策”課程創新
1.講壇、影苑、報紙、微信群四方齊頭并進。首先,設立專題講壇,如時事政治講壇,定期邀請名師和相關領域權威人士進行專題宣講。充分利用校內資源、本市高等教育資源,以及省內相關同行資源,不拘泥于學科限制,創新講壇內容。其次,設立時事影苑。時事影苑作為集教育性和觀賞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于一體的形勢與政策教育,也是“人文思政”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事影苑要體現形勢與政策的專題核心內容,否則就容易偏離主題。如國際關系專題、反腐敗斗爭專題、黨的建設專題都有大量優秀的教育影片。最后,依靠“人文思政”品牌,依托“形勢與政策”課程,可開辦時事報道、政策解讀、教師觀點、學生分享等板塊的平面宣傳教育平臺。
2.多平臺推動課程教學改革。首先,確定大學生主體意識。主體性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的趨勢,也是高職教育教學創新改革的關鍵。“未來的學校必須把教育的對象變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體。受教育的人必須成為他自己教育他自己的人”。其次,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多平臺聯動。“形勢與政策”教學本身是理論教學,不能輕視理論教學而將其實踐教學化,應在尊重理論講授的前提下開展實踐教學,“人文思政”品牌創建則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的充分結合。最后,以教育目標為導向。“人文思政”品牌的創建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深刻、更全面地為“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服務。因此,“人文思政”的建設過程同時也是將其全部內容內化為“形勢與政策”教學的過程。
三、“人文思政”的教學創新預判
(一)“形勢與政策”教學的真理體現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創新要著手于從“小課堂”走向“大課堂”,“人文思政”品牌推行的“大課堂”教學,更符合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訴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發揮思政教師的主導作用,將知識傳授、素質提升和能力目標達成相統一,符合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具有科學性和現實性。因此,我們通過“人文思政”建設,形成品牌影響力,并推動“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全面創新,完全可以實現學生對課程的“真心喜愛、終身受益”,具有真理性。
(二)“形勢與政策”教學的價值體現
“人文思政”品牌建設對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創新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內容創新。“人文思政”能夠賦予“形勢與政策”教學更豐富的內容,不是狹義上的內容增加,而是內涵增加和深度增強。第二,方法創新。建立在論壇、讀書會、影苑、講座等形式上的“大課堂”教學,是推動“形勢與政策”方法創新的最有效手段,實現教學方法向縱深推進改變。第三,思維創新。思維創新即不會僵化地開展教書育人,而是隨時隨地以發展變化了的社會境遇和歷史條件為轉移,“形勢與政策”正是這樣一門具有鮮明變化性特色的課程,時代變化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教育者適時地轉變思維。
(三)“形勢與政策”的育人功能
“人文思政”品牌推動下“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將實現“三個結合”。第一,“形勢與政策”的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相結合。無論是形勢認知還是政策學習,充分借助“人文思政”的品牌,推動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指導社會實踐,增強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社會適應與自我改造能力。第二,“形勢與政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在高職院校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使命,“人文思政”是實現大學生由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的重要平臺,是切實加強教學創新的重要力量。第三,“形勢與政策”與人的全面發展相結合。“人文思政”推動“形勢與政策”課程創新教學思路,改進教學內容,革新傳統教學方法,是培養專業技能和提升綜合素養的重要力量,是高職院校大學生實現內涵提升與全面發展的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胡歡歡.品牌定位與品牌建設:十年來中外品牌研究綜述[J].今日南國,2008(4):153.
[2]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