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81;2.山東省巨野縣人民醫院,山東 巨野 274900)
[摘 要]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社會生活的各種因素深刻影響著高職院校大學生道德教育。分析影響高職院校德育實效的各種因素,有針對性地提出實效性較強的德育路徑,對提高高職院校德育質量和水平,培養高職院校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及其思想政治素養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 鍵 詞] 高職院校;德育問題;解決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16-02
高職院校以培養服務于生產、建設和服務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為己任,所培養的學生直接與社會對接,具有應用性和職業性的特點。職業教育要求學生在掌握精湛職業技能的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思想修養和職業道德。這就要求高職院校的德育,針對存在的問題,探尋有效解決路徑。
一、高職院校德育現狀擇要
要抓好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找出其問題所在,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和掌握其現狀。為了順利完成研究項目,課題組以貴陽市高職院校為研究基礎,面向以貴陽護理職業學院為代表的高職院校在校大學生做了一次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和綜合分析,結合本項目研究的需要,以及我們多年的德育實際,我們總結出當前高職院校德育現狀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學生對德育課程興趣不高
限于治校管理定位及社會大環境等諸因素的影響,一些高職院校存在重技能、輕德育的偏見。導致不少學生雖然已經意識到開設德育課程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卻并不真正“喜歡” 學習德育課程。比如對于“你認為開設德育課程的意義是”選擇“加強學生思想政治理論基礎,提高自身修養”占比高達65.48%。但對于“你喜歡學習德育課程嗎”,選擇“喜歡”的卻只有31.45%。說明對學習德育課程,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二)德育教學效果不理想
在高職院校的德育課課堂上,仍然存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教學模式,德育效果不理想。比如對于“你對德育課程的教學效果總體評價是”,選擇“一般,沒感覺”和“不滿意,完全是形式化”的,兩項占比高達49.03%。說明,很多學生對此課程評價不高。再比如對于“你認為德育課程的課堂氛圍”,選擇“學生在課堂沒有積極性,氣氛壓抑”的占比高達45.48%。說明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課堂教學滿意度較低。
(三)學生互動參與度較低
對高職院校的德育理論教學,還存在只注重對集體說教的強調,卻忽視學生個性需求的做法。致使學生在德育教學中只能被動接收,很難結合自身人生體驗主動參與其中。據調查,對于“你對當前德育教學內容的評價是”選擇“理論知識過多,內容和案例陳舊”的占比高達32.58%,說明德育理論教學內容設計偏重于理論化,與社會生活實際脫節較為嚴重,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個性需求相距較遠。
(四)學生渴望參加更多專業實踐
有的高職院校德育只強調理論講授,并未或者很少讓學生走出校門,在專業實踐中理解和驗證德育內容。在本次調查中,對于“你認為開展專業實訓、見習、實習等實踐活動對德育是否有意義”,選擇“非常有意義”的占比高達58.23%。說明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學生已經認識到開展專業實訓、見習、實習等實踐活動對德育的重大意義,只是他們缺乏參與的機會而已。
二、影響高職院校德育實效的主要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伴隨著國家職業教育政策的改革,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面臨既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規律要求,又要滿足高職院校和高職學生生存與發展需求的雙重壓力。基于上述高職院校德育反映出來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個中因素,探尋有效德育路徑,方能實現高職院校和高職大學生的共同發展。
(一)德育理論課程被忽視,難以形成濃厚學習氛圍
高職院校德育模式缺乏特色,不少老師將德育工作僅僅局限于每周兩節的德育課堂教學,最終造成德育課程學習氛圍不濃厚。比如對于“你認為阻礙你學習德育課程的主要因素有”,選擇“學校學習氛圍不濃厚”的占比高達45.48%。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學習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校內德育課程的學習氛圍不濃厚卻成了阻礙學生學習德育課程的主要因素。
(二)德育模式陳舊,學生主體地位難以體現
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不斷延伸,高職院校大學生了解社會的途徑越來越多,傳統的說教模式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忽視了德育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學生主體地位難以充分體現。比如,對于“你認為影響德育課程教學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是”,選擇“學習環境和氛圍”的占比39.03%,選擇“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占比34.35%,兩項合計占比高達73.38%!說明德育效果雖然受學生個人、社會和家庭等多種因素影響,但校內德育“學習環境和氛圍”和德育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響了德育課程教學實效。
(三)德育內容滯后,學生難以產生情感共鳴
相較于單純理論式講授,高職院校大學生更渴望通過與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有關的案例思考德育課程。他們更喜歡關注德育課程視野下的社會熱點新聞。比如,對于“你認為德育課程最好的教學方法是”,選擇“觀看視頻、瀏覽資料、聆聽故事”的占比高達45.97%,選擇“理論講授及案例分析”和“主題討論式教學及師生辯論”兩個選項的合計占比亦達到了48.55%。而對于“德育課程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時,你比較喜歡哪類案例”,選擇“社會熱點新聞”的占比高達51.13%。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已經開始注意專業與職業的結合,已經開始有意識地了解職業,渴望了解社會,并試圖在實踐中用自身的體驗,檢驗德育課程指導自己對社會的認知作用。
(四)職業性德育乏力,專業實踐帶動德育有待加強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職業教育背景下,大多數高職院校大學生已經認識到社會實踐,尤其是開展專業實訓、見習、實習等專業實踐活動,對德育的重大意義。比如,對于“你認為德育課程的實踐教學最好的方式是”,選擇“參加公益活動”的占比高達66.45%。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非常愿意參加德育課程的實踐活動。相較于課堂說教式的“征文/演講比賽”和“專題研討”(此兩項合計占比都沒有超過10%)等校內實踐活動,他們更喜歡走出校門“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式的實踐活動。
三、高職院校德育有效路徑初探
綜合影響高職院校德育實效的個中因素發現,高職院校德育應具有鮮明的職業特色:高職院校需要轉變德育觀念,在學校、學生和社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把學校的引導、社會的要求與學生的需要有機結合。根據課題研究需要,基于我們的調查分析,輔之以我們多年的德育工作經驗,我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探索高職院校時效性較強的德育路徑。
(一)更新觀念,培育濃厚校園德育氛圍
隨著國家包括貴陽市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及職業教育有關政策的出臺,職業教育被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在“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教育背景下,那些對學生同時進行德才教育并且取得良好實效的高職院校,確實備受社會青睞。高職院校需要進一步更新德育觀念,上到學院頂層設計,下到系部乃至班級和學生的培養方案,都要高度重視德育,共同營造校園濃厚德育氛圍,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到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存在問題的前提和基礎。
(二)革新模式,開展滲透式德育實踐活動
為了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高職院校的德育應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用人性化教育行為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德育氣氛,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積極參與中學到知識,讓德育成為學生的主動需求。
同時,高職院校的德育還要注重將學生良好德行的養成教育,潛移默化于職業教育全過程。比如德育可以走出單純的理論課堂,適時開展諸如升旗儀式、主題班會、藝術節、讀書會、世界地球日、國際禁毒日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力爭淡化德育痕跡,通過滲透與熏陶開展德育。使學生在日常實踐活動中了解社會,在豐富的社會實踐中體驗和感悟德育,將德育認知內化為品德修養,外化為實際行動,最終實現有效德育的教育目標。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存在問題的有效路徑。
(三)拓展內容,堅持德育“三貼近”原則
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職業院校德育可以把企業文化與德育內容相結合。同時,職業院校德育要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及生理發展規律,與時俱進更新德育內容,增加有鮮明時代特色、緊貼學生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德育內容,以時事德育相關案例為導引,直面學生關心關注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及學生關心的自身現實問題。幫助學生答疑解惑,激發學生接受德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樹立學生現代公民意識,從而實現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德育目標。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存在問題需堅持的德育原則。
(四)強化職業,力求專業實踐與德育有效融合
適應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工學一體的辦學趨勢,高職院校的德育應加強專業實踐環節。高職院校應探索與專業學習相融合,與擇業、就業和創業相結合的德育實踐體系。比如,高職院校應注重在實驗實訓、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訂單培養、頂崗實習等專業實踐中,發揮專業德育帶動育人功能,把專業實踐育人功能融入德育各環節,對學生進行職業歸屬感、職業自豪感、職業真實感和職業敬畏感教育。通過有效整合家庭、學校、企業、社會各方面教育資源,形成德育合力,讓學生從“職業人”的角度體驗德育,實現專業教育和德育的有效融合。這種融合式德育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有效性,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企業和工作崗位的要求。這是解決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存在問題的最終目的。
在專業技能和品德養成兩方面,優良品德的養成對高職院校大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高職院校大學生德育存在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所需專業人才的要求,是學生健康發展的要求,是高職院校長遠發展的根本。探尋高職院校有效德育路徑,提高高職院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德才兼備的一線專業技術人才,是我們職業教育德育工作者應持續探索的永恒課題。
參考文獻:
陳志杰,蘇江.校企合作模式與強化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創新的思考[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