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藥大學濱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3 )
[摘 要] 以后現代課程觀的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文件為指導,通過比較中國英語演講課(EPS)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演講藝術課(CA100)在課程背景、課程定位、課程實施三個方面的差異,從課程目標多樣性、師生自主性和本校環境針對性三個方面論述課程校本化建設,提倡將英語演講課程發展成為旨在滿足本校學生英語學習需求并體現本校特色的英語課程。
[關 鍵 詞] CA100;EPS;校本化;課程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24-02
一、引言
后現代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各種不確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以后現代課程觀為理論基礎的新版《大學英語教學指南》(2016版)倡導校本、多元的課程組合,要求各高校立足校情設置英語課程(周學恒、戰菊2016)。英語演講在中國的本土化需落實為校本化課程,才能真正服務于外語人才培養目標。中國的英語演講課程借鑒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公共演講課(CA100),通過比較兩者異同,將有助于將其發展成為旨在滿足本校學生英語學習需求并體現本校特色的英語課程。
二、CA100與EPS的課程比較
(一)課程背景
因為西方的修辭傳統以及社會對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視,演講課程是美國大多數高校的必修課程。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各個學院和專業,傳播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本科階段的教育。學生不僅僅要懂得人際交流、團隊溝通,還要學會如何寫作、編輯以及制作信息,更要能夠計劃、設計并且評估傳播項目的影響性與效用,以有效自由地表達個人的學術觀點和切實將科學技術領域的相關知識進行社會普及。所以,CA系列的課程是為培養學生學術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而設置的。
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和教育理念遵循的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是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綱領性文件,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依據和出發點。英語演講課程滿足國家國際交流人才培養的發展需要、高校國際化進程的發展需要以及學生個人外語溝通能力發展的需要(賈國棟2015)。部分學者和教師認為英語演講對學生溝通能力、語言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英語演講課程從最初的幾所院校開設英語演講課程,到2016年全國200多所高校廣泛開展,英語演講課短短的時間內在全國高校落地開花,已成為高校英語選修課或必修課中非常熱門的課程。所以,英語演講課程是新時期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下中國英語教育改革的新型課程。
(二)課程定位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CA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學會演講稿的有效寫作和提高口頭演說能力,內容包含介紹類演講、信息類演講、說服類演講和禮儀類演講四種演講類型,其中信息類演講和說服類演講是學習重點。CA100授課對象為一年級新生,對于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職業發展和公民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
中國英語演講課(EPS)的課程定位存在爭議。作為課程的發起和推廣人之一——《演講的藝術》作者 Stephen E. Lucas(2013)認為: “English public speaking is an EFL course in China.” 田朝霞(2013)也表明:“EPS在中國高校是一門英語(EFL)課程。” 王曙(2014)則認為 “英語公眾演講” 課應該是一門涵蓋語言交流、內容與情感交流、思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四個層次的交流藝術(Communication Art)課程。
(三)課程實施
CA100為14周學期課程,共42課時,每個課時50分鐘。采用小班化教學,每班平均13名學生。班授課內容采用三本教材: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12th ed, Stephen E.Lucas),Speech Composition Resources:Communication Arts 100 Course Book(15th ed,Stephen E.Lucas and Sarah Jedd)以及Writing Matters(2010 Rebecca Howard)。教師通過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實行過程性評價,評價內容包括四次演講、兩次期中考試和一次期末考試。個人檔案材料包括介紹類、信息類、說服類、禮節類演講的初稿和終稿,同伴評價和自評報告。
中國的EPS課程性質多為人文素質選修課程,課程開設周期一般為一學期,30余學時;課程人數一般為50人或100人,只有少數院校如復旦大學將人數控制在25人以內;教學內容以欣賞經典演講和比賽視頻、組織學生進行課堂練習為主等。在較早推行英語演講課程的部分高校,其發展非常迅速。
三、英語演講課程本校化的構想
(一)課程目標多樣性
田朝霞(2015)將大學生英語演講能力分解為英語能力、交流能力、思維能力、知識儲備四個方面。這讓我們對英語演講課程在培養素質型、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方面的價值和功能充滿期待,但現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卻面臨種種困難,舉步維艱。課程目標多樣性,既適用于不同類型學校的人才培養定位,也適用于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使教師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更具彈性和操作性。
(二)師生自主性
由于實行學分制,高校學生在課程選擇上也具有越來越大的自主性。學生可以根據個人學習需求、未來發展目標和個性特點,選擇合適的課程幫助其實現學習目標。學生的起點不同、需求不同、目標不同,英語演講課程的課堂教學應具有動態適應性。英語演講課可以成為競賽選手的孵化場,為他們參賽而準備;英語演講課可以成為高語言水平學生的磨刀石,為他們更高的學習目標助力;英語演講課可以成為學生興趣的演練場,讓他們技高一籌;英語演講課可以成為高等教育的試驗場,為培養公民素養而努力。在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今天,我們的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性。
(三)本校環境針對性
高校在開設大學英語課程時,一方面要遵從英語教學規律,另一方面也要滿足學校辦學的其他需求。根據學校的辦學定位、辦學特色、辦學條件,開發和實施旨在滿足本校學生學習需求并體現本校專業特色的英語演講課程,可以避免同質化現象,也使課程的目標和定位更加明確,真正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
四、結論
在中國,英語演講課程(EPS)是一門年輕而富有朝氣的課程,它因英語演講競賽而誕生,又為促進英語教學改革提供動力和方向。它是一門國際型課程,在全球高校中普及,為中國高校國際化進程中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和啟示。我們需要懷有國際人才培養的遠景,更需要腳踏實地、立足本土、立足本校,進行課堂教學的實踐和思考,將英語演講課程發展成為一門適合實際教學對象的校本化課程。
參考文獻:
[1]Lucas,S.E.English Public Speak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for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3(2):163-182.
[2]賈國棟.大學中普及英語公眾演講課程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中國大學教學,2015(9):49-54.
[3]田朝霞.英語演講課在中國高校的本土化研討:其課程性質與基本教學觀[J].中國外語教育,2013,6(2):34-40.
[4]田朝霞.大學生英語演講能力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大學教學,2015(8):62-68.
[5]周學恒,戰菊.從《要求》到《指南》:解讀《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中的課程設置[J].中國外語,2016,13(6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