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句容 212400)
[摘 要] 從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重要意義出發,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實踐為例,闡述分析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內涵,提出進一步完善PF-CP模式建設的思路和建議,為高職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提供參考。
[關 鍵 詞] 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32-04
實訓基地是完成實訓教學的重要場所,加強實訓基地建設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基礎環節,不僅是高職院校專業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而且是體現高職教育辦學特色的關鍵。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是亮點,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江蘇省政府頒發了《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確定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卓越計劃”,大力推進高等職業院校實訓基地(平臺)建設,鼓勵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創新。
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首批“國家示范高職院”建設單位,特別是“園林技術”,它是江蘇省首批“品牌專業”建設A類專業,在高職園林實訓基地建設方面大膽創新,勇于實踐,提出了實訓基地建設“實踐場-實踐共同體”(Practice Field-Communities of Practice,簡稱PF-CP)模式。本文從實訓基地建設的意義,PF-CP模式建設的實踐及成果分析,闡述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內涵,提出進一步完善PF-CP模式建設的思路和舉措。
一、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現代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服務發展,促進就業,基本特征就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通過實施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等工學結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來培養職業精神與技術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現代職業教育就是要幫助學生將來成為“有終身幸福職業生涯的專業職業人才”,而成為“有終身幸福職業生涯的專業職業人才”的關鍵是能力和素質問題。因此,基于專業實際工作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培養問題是高等職業教育轉型發展人才培養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要解決高職學生的工作能力和素質培養問題最重要的是建設對接產業標準、行業標準、職業規范的實訓基地實踐育人體系。
實訓基地是培養學生、造就雙師,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舞臺。實訓基地建設是推動校企合作向縱深發展的紐帶,是學校與企業合作的有效結合點。實訓基地在滿足專業實踐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質、造就雙師隊伍、深化教學改革等教學實訓功能外,還是職業教育功能多元的重要載體,是教育培育生產力的前沿陣地;也是深化教學,將實踐教學活動融入生產活動,使教學過程和教學內容靠近生產經營工作的實際,使課程設置和課程教學內容跟隨產業和職業崗位的要求進行動態調整,實現學習與工作的結合、教育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的重要工具;是深化以項目為支撐、以任務為驅動的教學模式改革,實現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二、實訓基地建設PF-CP模式
實訓基地建設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硬件建設是基礎,軟件建設是關鍵,兩個方面必須同時加強,同步發展,實訓基地建設才能凸顯成效。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在園林實訓基地建設實踐中提出了“實踐場-實踐共同體”(PF-CP)建設模式。
“實踐場”PF(Practice Field)是硬件建設,以項目式實踐教學需要為依據,以引領行業,建設高標準、職業化、專業化的實踐場。
“實踐共同體”CP(Communities of Practice),最早由萊夫和溫格 (Jean Lave Etienne Wenger)在《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一書中提出, 它被用來分析人類的非正式學習——學徒制。
“實踐共同體”來源于人類學家對學徒制的研究,它開辟了學習理論的新視角,提出學習是“實踐共同體中合法的邊緣性參與”這一觀點。它跳出傳統教育心理學框架下研究學習的視域,關注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學習,為學習理論帶來了新的變革。在這一學習分析框架下,學習發生在學習者的實踐參與中,是這種參與過程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與實踐活動相割離的、去情境化的專門學習。對不同“實踐共同體”的“合法的邊緣性參與”,導致所學課程的不同,并決定了學習者的社會身份和意義。學習不斷參與相應實踐的過程,即其專業或職業上不斷成熟的過程,亦即其社會身份不斷增進的過程。
園林實訓基地PF-CP建設模式是針對園林實訓項目多、受氣候影響性大、師生認知社會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以及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差等問題,以問題導向法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和情境認知理論法SCL(Situated Cognition and Learning)為基礎,構建虛實耦合的實踐場(PF)和一種以平等協商對話為手段形成的開放的學習型組織實踐共同體(CP),推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帶動地方園林產業發展。
三、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實踐
園林技術專業肩負著為園林綠化行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養專業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能夠快速融入企業、社會角色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園林相關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目標,而實訓基地建設和實訓管理體系對實現這一核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園林技術專業是國家重點專業,園林實訓基地建設走在全國高職院校的前列,以PF-CP建設模式為理念,在實訓基地硬件條件建設和人才培養實訓管理體系等方面都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自2007年以來,學院主要以項目式建設為抓手進行了園林實訓基地的建設實踐。主要建設內容如表所示。
經過近十年的建設實踐,園林實訓基地在硬件條件和軟件實訓體系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果,具體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PF——創建了集“實踐教學、技能培訓、技能鑒定、技能競賽和產業服務”五位一體的生產實訓基地和虛擬實訓中心
實訓基地由校政行企共建共享,包括園林植物栽培教學工場200畝、江蘇丘陵地區鄉土彩葉樹種良種繁育示范基地80畝、園林規劃設計中心1000m2、園林工程施工教學工場2000m2、園林建筑施工教學工場5000m2、盆景園2200m2,能開展320個園林實訓項目,為校內外用戶服務。
虛擬實訓中心包括聯合15所高職院校和15家企業建成的園林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以及我院研發的虛擬園林植物識別(含500種植物)、園林景觀設計、園林工程施工(含12個模塊)、園林仿真實訓考核四大系統,集職業性、情境性、過程性、交互性于一體,實現二維碼植物信息查詢、三維場景漫游、虛擬施工操作、交互視頻、實訓測試等功能。
實訓基地中的植物、山水等園林元素通過二維碼與虛擬系統銜接,而虛擬系統中的場景、素材均來源于實訓基地和企業典型案例,同時,將虛擬和實際項目融入數字化教材,提高了實訓的效率和共享性。
(二)CP——創建了“場景真實化、課程項目化、教學職業化、管理企業化、標準行業化”的五化實訓組織和管理模式
校企一體化辦學,實施“三段三層四目標崗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根據企業用人需求、橫向課題要求確定實訓目標、實訓項目和職業資格證書等考核要求,在教學中打破常規的班級組織,靈活組織教學CP開展教學:
第一段在第1、2學期,學生作為企業“見習生”,通過任務驅動開展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并創建“個人學習空間”,通過數字教學資源拓展訓練;第二段在第3~5學期,分初級、中級、高級三層次開展實訓,學生作為企業“學徒工”,通過項目實戰和虛擬實訓完成植物生產養護、園林設計、園林施工、項目管理四目標崗位技能訓練,其中第3學期初級技能必修,第4學期選修三門中級技能,第5學期選修一門高級技能并至少取得一個職業資格證書;第三段在第6學期頂崗實習。
構建協同創新平臺,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壁壘,匯聚高層次人才和科技優質資源協同創新。建立資金、人力資源和后勤保障高效服務機制,制定實訓中心章程和各項管理制度,保障實訓中心有序運作。
四、PF-CP模式建設分析
通過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的建設,顯著提升了學院職業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學院的辦學影響力,為學院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活力,同時帶動了地方園林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產教研創的深度融合。
(一)凸顯以點帶面效應,提升辦學水平
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顯著帶動了園林專業群發展,支撐了園林技術教學資源庫、園林技術國家示范高職院重點專業及江蘇品牌專業、園林建筑國家重點專業、園林工程監理國家林業局重點專業、園林技術省重點專業群建設;獲得了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2門、省精品教材3門、教育部“十二五”規劃教材8本等一批教學成果;鍛造了一支國家教學團隊,其中1人獲國家教學名師、3人獲省教學名師稱號;近六年連續榮膺“江蘇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二)以“互聯網+”為依托,開辟信息化教學新途徑
依托園林技術專業教學資源庫項目,將碎片化教學資源整合成專業課程體系、項目培訓體系和專題素材庫等系統化學習資源;依托虛擬實訓系統,使高成本、高風險實訓項目可重復操作,解決了實訓中崗位協作難、崗位職能理解難等問題;依托微課、二維碼知識庫、SPOC、慕課、數字教材等方式實現數字教學資源的立體化應用,提高了教學質量和社會效益。
(三)以PBL和SCL為手段,推行虛實耦合實訓新方法
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活動為教學過程,創設真實的工作環境,在實踐中對多種要素進行重構,采用“實物認知—虛擬訓練—實際操作—多元評價”四步實訓教學模式,解決了“教學模式簡單、課程內容與職業崗位能力要求脫節”等傳統難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四)以現代學徒制為切入點,構建協同育人新機制
聯合組建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團隊,建立“互聘共用”的專業混編教學隊伍,實行專業核心課程雙負責人制度,形成協同育人新機制。依托“互聘共用”的教學管理團隊,校企共同研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對學生實施教學和學業完成情況進行考核與評價,實現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參與,提升了職業能力培養的針對性和職業性。
(五)輻射全國同類院校,助力園林產業
2007年以來,共舉辦12期園林專業骨干教師培訓班,培訓全國骨干教師552人;接待全國78所學校來訪,分享實訓基地運行機制和管理方法。福建三明林校、上海城市建設學校、江西環境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等13所院校采用了學院的虛擬實訓系統。園林實訓基地將社會服務與培養人才相結合,已完成設計項目170個,設計面積1900余公頃;承接綠化工程43個,造價2036萬元;承擔國家、省、市課題21個,項目經費達800多萬元;取得實用專利39個。彩葉苗木新品種引育等技術成果于2013、2014年分別獲江蘇農業技術推廣成果一、二等獎,打造推廣了草坪草和彩葉苗木兩方產業,致富了一方百姓。
五、PF-CP模式建設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園林實訓基地建設對園林高職技能培養、專業發展、開展社會化服務促進產業發展等方面都至關重要,是一項系統工程。PF-CP模式建設經過實踐檢驗能夠很好地契合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值得其他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借鑒和推廣。同時,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還有待進一步完善,通過分析園林技術專業的發展現狀,園林實訓基地PF-CP模式建設還需加強如下幾個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一)進一步完善園林虛擬教學資源
園林虛擬教學資源目前雖然內容已比較豐富,但系統化程度不高,一些虛擬教學資源還存在可視化程度較低、趣味性較低、考核功能簡單等缺點,在全國應用推廣的力度也不夠。因此,還需要進一步整合已建成的虛擬教學資源,并進一步開發完善新資源;提高虛擬實訓系統與實際操作訓練場的耦合度;探索校企、校校合作開發的長效機制,擴大推廣應用效果。
(二)引進技能大師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真正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必須引進一批技能實踐豐富的技能大師。因此需要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廣招技能實踐型人才,創新多渠道聯合培養人才途徑。
(三)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引進國際先進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專業培養團隊,提升園林專業實踐教學的國際化水平,建立健全教師出國培訓交流的常態化機制,加強與國際同類院校或培訓機構的交流合作,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通用專業資格證書的高技術人才,提升學院辦學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
參考文獻:
[1]梁燕.我國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J].職教論壇,2013(7):46-50.
[2]高蓉.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5,29(1):36-41.
[3]夏源慶.對實訓基地建設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1):51-52.
[4]陸勤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7):61-62.
[5]葉海龍.“實踐共同體”及其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J].當代教育科學,2011(16):24-26.
[6][美]J·萊夫,E·溫格.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