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陜西 西安 710309)
[摘 要] 分析醫學院校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式,提出明確語文與德育的關聯,實現德育教育的無形滲透;發揮課堂主陣地的價值,提升德育教育的綜合效果,積極開辟德育第二課堂,拓展德育教育的開展方式等相關建議,旨在全面提升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綜合質量。
[關 鍵 詞] 醫學院校;德育教育;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23-01
傳統的醫學院校德育教育中,多采用單純教育與指導的方式,學生的德育知識學習效果不佳,難以真正展現德育教育的價值。將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內容與語文教學活動相互聯系,既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也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德育知識學習體驗,促進每一位醫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文章將結合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討論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方式。
一、明確語文與德育的關聯,實現德育教育的無形滲透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德育教育的實施者。教師的個人素養將會直接影響德育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的綜合效果。教師需要明確把握語文與德育教育之間的密切聯系,將德育教育的內容靈活融入語文教學中。
比如,教師可以將愛國之情、父母親情、互助感情等融入語文中。教學中,可以基于具體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情感。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相關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人物關系等,結合故事情節,挖掘其中蘊藏的德育知識,實現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教育無形滲透。
二、發揮課堂主陣地的價值,提升德育教育的綜合效果
課堂是實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課堂主陣地的價值,提升德育教育的綜合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同分析語文課文中,當時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狀態、疾病的治療情況等。比如,在講解《記念劉和珍君》時,教師可以提出“文學大家魯迅先生在青年時原本是學醫的,但是后來他為什么要棄醫從文呢?”等問題,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魯迅希望通過文字喚醒民眾等思想,使學生的職業理念與國家發展相互融合。
三、積極開辟德育第二課堂,拓展德育教育的開展方式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化、多元化的社會,人類獲取的信息方式更加多樣,視野更加開拓。在常規課堂教育指導的方式下,教師還應當拓展課程教學的方式,將德育教育活動滲透到學生的休閑時光中,滲透到學生的各個校園生活中,延伸學生的認知空間。
(一)欣賞影視作品
影視劇作品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對學生道德素質的提升能夠產生重要影響。在當前德育教育中,教師可以積極融合影視劇作品,提升醫學院校德育教育的綜合效果。近些年來,有關醫學主題的影視作品數量較多,比如《青年醫生》以一群剛畢業的醫學生為主人公,展現出他們從“毛手毛腳”,缺乏醫生責任感,到后來成為優秀醫生的故事。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青年醫生》等相關主題的影視作品,使學生能夠在閑暇時間中也能夠學習德育知識,在放松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優秀的思想品質。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德育教育與語文學科融合,組織學生在觀看醫學相關主題的影視作品后,寫出觀后感等,記錄觀看完成某一集或者是整部電視劇后的感受。再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針對于某個醫學主題電視劇中的情節展開討論,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使學生能夠積極交流,積極發言,將道德行為與實際生活相互融合,使學生能夠在討論與交流中明確何為良好的道德情感。
(二)開展主題活動
德育教育活動不能僅僅停留于課堂中,需要與醫學院校學生的校園生活、課余活動等密切結合,將德育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教師可以用巧妙的方式,使德育教育與語文學科相互融合,切實展現德育教育的價值。
結合醫務人員“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神圣職責,開展以“感恩”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比如以感恩為主題的校園講演活動、書畫活動等。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演講內容,展現學生對醫學工作的認識。通過這種以“感恩”為主題的教育系列活動,能夠使德育教育融入醫學院校學生的生活中,感受到心靈的啟迪,受到情感的熏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與價值觀念,這對醫學院校學生的綜合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
醫學院校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的融合,能夠避免傳統單純“灌輸式”德育教學方式中的不足,通過巧妙的德育教育與語文教學設計,使學生能夠積極學習德育教育知識,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與價值觀念。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觀看影視作品,與學生討論德育知識等方式,構建互動型、生成性的教學模式,促進醫學院校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才曉茹,趙智敏,王衍,等.以主題教育為主線 培養全方位發展的醫學專科生:醫學高職高專院校德育教育途徑的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7):75-76.
[2]董海濤.高校德育教育和醫學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山西醫科大學為例[J].西北醫學教育,2013(4):792-795.
[3]高云山,魏寒冰,馬曉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民族地區醫學生德育教育[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6(12):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