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摘 要] 20世紀50年代“在家上學”現象在美國普遍興起,從教育的角度來看,取得了顯著的教育教學成果,因此在美國形成了“在家上學”的教育模式。近年來,“在家上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在我國也受到部分家庭的推崇。因此,系統研究“在家上學”現象是十分必要的。對“在家上學”現象的研究將有利于豐富我國的教育理論,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發展。
[關 鍵 詞] “在家上學”;適齡兒童;啟示;現狀
[中圖分類號] G619.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33-01
一、“在家上學”概念界定
“在家上學”英語表達Home-schooling,中文也叫家庭教育,主要針對學齡前兒童在家接受教育,以家庭為主要的受教育場所。但已有研究尚未對“在家上學”統一明確定義,兒童直接在家中接受家長或專業的教育人員的教育,但家庭教育要有一定條件和標準,在此基礎上完成學齡前兒童的基礎教育教學,從而不通過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
二、美國“在家上學”的緣起
19世紀初期,美國還處在發展初步階段,移民定居背景下,適齡兒童主要由父母在家進行教育,家長主要承擔了兒童早期教育的主要職責,可以說此時期的教育就是“在家上學”的初期。隨著經濟的不斷復蘇,19世紀后期,在賀拉斯曼等人的倡導下建立了公立學校制渡,各州強制適齡兒童接受學校教育。
20世紀80年代,“在家上學”在美國經歷了由不合法向合法的過渡,人們才開始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兒童的重要性。甚至直到90年代,“在家上學”在美國50多個州才獲得了真正意義的合法化,各種相關制度逐漸完善,與公立學校的實現了完美接軌,與此同時各州之間還成立了家庭協會保護協議(HSLDA)等。
(一)學校教育質量的缺失
一份由美國發布的《建立全民皆學》調查結果表明,美國在相關基礎教育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的競爭對手,直接導致學生家長對美國教育教學質量的強烈不滿,學校的教育現狀無法滿足學生家長的需求,教師上課期間也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學生,并且所學課程單一、教學內容刻板、教師的配備不合理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兒童的健康發展。
(二)校園安全問題
吸毒、酗酒、校園暴力等問題頻繁出現在美國校園中,家長十分擔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問題。特別近幾年,美國校園槍擊案頻發,死亡人數不斷增加,導致許多人對校園安全信心喪失,從而出于安全問題考慮更加提倡“在家上學”教育。
(三)互聯網的推動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能更加方便、快捷地從網絡上獲取音頻、視頻等多樣化的學習資源。此外,網絡課程強勁的開發勢頭,如遠程教育的最新發展“慕課”通過開放教育資源發展而來,為互聯網在家庭教育中承擔了很重的比重。
三、我國“在家上學”的發展現狀
由于受國外“在家上學”勢頭的影響,我國的“在家上學”現象逐漸在教育領域蔓延,雖然我國的大部分家庭提倡學校教育,但仍然吸引少部分家庭及大眾媒體的關注。
(一)我國“在家上學”的特點
根據教育部門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家上學”現象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當前數據顯示,當前“在家上學”家庭大約有1.8萬,但實際在家上學人數遠高于調查顯示數據。從學歷上看,家長的學歷大多是大專或本科學歷較多,家長一般為個體經營者、企事業單位從業人員或教育相關專業人群;從收入水平上看,主要以高收入人群為主,高收入的家庭往往追求自助選擇式教育,而一般家庭一般選擇入學式教育;教育方式上,主要是家長親自教學、孩子自學為主或孩子和家長互助式。
(二)我國“在家上學”產生的原因
國內家長選擇在家教學主要是對學校教育的一種不滿,一方面是國內教學比較刻板化,教學模式化,不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只是注重應試教育,另一方面是班級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在上課的同時還要抓學生紀律,精力有限,學生上課走神,導致學習效率低,所以高收入的家長自主尋求我國教育體外的教學方式,甚至選擇讓孩子出國接受西方文化教育。
四、美國“在家上學”對我國的啟示
“在家上學”獲得了國家的支持與尊重,國家允許適齡兒童在家上學,體現了對孩子教育的重視,對家庭需要的認可。教育改革要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尊重每一位受教育的學生的身心發展,從管理模式、考試制度等各個層而保證學齡兒童的健康快樂成長。所以,學校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應遵從社會生活的需要,教學方法要以兒童實際生活中的經驗為出發點,著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多動手實踐,在實踐中領悟學習知識的樂趣。
參考文獻:
[1]李愛.回歸與超越:義務教育階段“在家上學”現象探析[J].文教資料,2015(27).
[2]賀武華.我國“在家上學”現象深度分析:中美比較視角[J].浙江社會科學,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