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摘 要] 學科交叉法旨在堅持多元化方針,融入現代教學評價理念,將學科交叉法運用到思政教學評價過程中去,并具體指出如何運用新的評價方法,幫助授課者在教學評價的過程中找到自身存在的優點與不足,改進教學方式,更新教學過程,以促進思政(品德)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
[關 鍵 詞] 學科交叉法;教學評價;思政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152-01
一、思政教學常用評價方式
(一)教師與專家點評
一般情況下,在思政師范生進行學科教學以后,會有隨堂的教師或是專家做具體的指導。但在教育碩士人數多,任務重的前提下,教師或是專家采取的是對教學小組的某一成員進行專業的點評。這樣的評價雖然也很有成效,但是無法為每一位思政教學成員提供充足的時間保障,容易出現教師與教學小組直接的“交流斷層”。
(二)教學小組成員自評或是互評
每一節思政教學課程結束時,先由此次的授課者進行自我點評,自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個人自我成長與自我反思的過程,接下來可以由其他的小組成員對其授課內容進行評價。在小組成員互評的過程中,雖然課上認真聽取了意見和建議,但是課下并沒有積極地改正與反思,也沒有再次以教學實踐作為保證,容易在心底產生怠慢心理,成員互評往往成為一種表層的評價方式,而沒有形成實質性的監督。
二、學科交叉法對思政教學評價的意義
(一)有利于實現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思政(品德)教學評價由教師或者是專家點評、授課者自評或者互評的傳統教學評價方式逐漸轉變為利用QQ、微信、微博等建立的教學平臺進行評價的方式,不僅豐富了教育教學評價體系,也實現了教學方式評價的多元化。
(二)有利于增強思政學科學生的學習興趣
采用“學科分叉”法將各個學科有機結合,可以有效減少學習思政課程的乏味感,培養了學生在日積月累的思政學科教學過程中運用已經學過的學科知識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地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各授課教師運用多學科思維精心備課,抓住自己課堂的重點與難點,用整體化視角去剖析問題,深化學生的思考,拓寬學生的視野。
(三)有利于不同學科之間的資源共享與交流
各個學科之間的資源共享有助于各科教師共同挖掘教學過程中的可利用點,在課堂中開發新的教學資源,也有助于教師在課下共同討論各個學科的相關點。學科交叉法開闊了不同學科教師的眼界,拓寬了各個學科教師之間的知識面,而且也豐富了教師的授課過程。通過與各個學科教師的探索,確定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系與區別,做好各個學科之間的分工與合作,打破了單一學科界限對教師思維的限制,提高了教師間的團隊合作意識,并且逐漸養成綜合思維能力,引導教師運用綜合分析能力去看待問題。
三、學科交叉法在思政教學評價中的應用
(一)學科交叉法的含義
學科交叉法是指根據學科教學和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將兩門和兩門以上的學科,運用一定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能,相互結合以促進發展,逐漸融合的一個過程。學科交叉法是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引導下,采用綜合性思維,利用評價者的整體學科素養去看待授課者的講授內容,分析授課者是否在文科綜合的整體框架下講授思政教學課,是否將各學科的積極因素融入自己的授課過程中,以此來評價思政教學課的方法。
(二)具體應用
1.基于高校教育碩士公共必修課是在共同視域下接受學習的前提和大數據、云教育時代,信息化、高端化的教育資源環境,在每個教碩班里建立以8~10人為單位的多學科小組,每個小組推選出數名成員,循環周期實施思政教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學所選章節由小組成員自定,每組成員站在多元化的角度下分析所選思政教育學科內容的結構,并與同向學科進行橫向聯絡,與異向學科豎向綜合的方式,呈現新的課堂內容,轉換新的課堂形式。
2.建立學科交叉教育平臺評價系統。將各個教育碩士班級學生和各個專業學生聚集于數字化的教育云管理平臺,將精選的授課內容錄制成影像或是視頻,放在教育碩士學子統一的學科教育管理平臺上,供不同專業的學生進行觀摩點評,發帖進行評論或是以留言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見。在線的各學科負責人定期開展觀摩講授課堂,引導學生走向精端化課程教學。授課者可以對整體授課過程進行相應的評價,同時,也可以在空閑時間仔細琢磨自己的課程,及時與自己的指導教師或是專家取得聯系,共同探討自己的講課方式,授課內容方面的優點與不足。在多學科交流會時,可以將相對優秀的具有多元學科意識的課程呈現出來,以方便大家共同交流學習。
參考文獻:
[1]董開娥,鄭煉.QQ群在微格教學評價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2016(3).
[2]陳密玉.例析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科交叉意識的滲透[J].福建教育,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