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摘 要] 探索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是推進兵團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對國內及兵團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現狀進行了分析與思考,對兵團職業教育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進行了初步探索。
[關 鍵 詞] 兵團;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
[中圖分類號] G719.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06-02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2014年5月2日,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明確提出“引導支持社會力量興辦職業教育,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為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為實現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對創新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有重要意義。
一、國內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現狀及啟示
(一)國內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現狀
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提出以后,各地高職院校搶抓機遇先行試點,積極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就目前國內多所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的辦學實踐來看,大體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第一種是“原發型混合”,如蘇州工業園區職業學院,在建院之初就確定了由學院、政府、企業多方出資、共同興辦,在發展變革中陸續吸納民間資本投入,股權結構逐步變革,實現股權多
元化。
第二種是“后發型混合”,如在2000年以江蘇江海科教開發公司為辦學主體成立的江蘇紫瑯職業技術學院,在學院的發展過程中又引入了江蘇省教育發展投資中心的資本,形成了具有國資參與的混合所有制院校。
第三種是在公辦院校的二級部門進行的“初步混合”實踐,如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的電梯實訓基地,經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協商明確了三方的責、權、利后開展合作,各方以相應的政策、技術、資金、師資及場地等資本形式投入,形成混合所有制股權
結構。
(二)國內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啟示
通過分析國內現有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可以發現,目前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探索與實踐主要在非公辦職業院校范圍內開展,公辦職業院校由于體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大多數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還處于探索階段,由于各區域社會經濟特點與職業院校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因此不能簡單復制其他地區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實踐應依據兵團特殊管理體制、區域經濟特點、行業企業需求和職業院校現有教育資源條件進行積極探索和創新,尋找適合兵團體制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
二、兵團職業教育及校企混合所有制辦學現狀
(一)兵團職業教育辦學現狀
目前兵團職業教育共有各類職業院校24所(不含本科院校所屬的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其中,普通高等職業院校2所,中等職業學校22所。2016年,兵團高等職業院校招生5126人,比2015年增長18.63%;高等職業院校在校生12015人,比2015年增長15.87%。近幾年,在兵團“三化”建設的引領下,兵團職業院校形成了以專業大類為主、覆蓋兵團產業結構的專業體系,較好地適應了加快推進兵團新型工業化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求,為兵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與其他省區相比,兵團職業教育起步較晚,院校數量相對較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種類和規模較小。行業、企業參與不夠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辦學機制還需進一步健全與完善,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等方面還存在一些體制性約束和難點問題亟待解決。
(二)兵團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現狀
為使兵團職業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打破職業教育辦學形式單一的格局,近幾年來,兵團所屬高職院校也一直在二級學院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
以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2015年,學院與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合作協議書,共建“教育部—中興通訊ICT行業創新基地”,校企雙方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參照,共同成立“中興通訊電信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二級學院院長負責制,企業完全融入學院的建設過程中,從體制上打破了以往校企合作中校方在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獨立性體制。并按照出資管理辦法,完善產權結構重組機制,在“中興通訊電信學院”的股本構成中,項目建設的總體投入共計1100萬元,其中教育部合作方中興通訊出資500萬元,學院配套600萬元,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混合管理、共建共管的合作辦學體制。
同時,學院與新疆科神農機裝備科技有限公司開展校企合作成立了科神學院,實施雙主體辦學,以企業為主導的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雙方簽訂了《校企共建科神學院協議》,對合作內容、運行機制、招生與就業、專業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訓條件建設、產學研合作等達成了共識,構建了“專業共建,師資共培、資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多元化合作辦學格局。通過辦學模式的創新,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師團隊綜合素質得到明顯提升,有效增強了兵團特色專業群的發展。
但由于兵團職業教育發展歷程較短、經驗不足,沒有相配套的制度和政策,制度環境尚不完善,混合所有制辦學形式對學院、企業和其他投資者還具有一定的風險。因此,目前混合所有制辦學只是在實訓條件、師資隊伍及課程體系等方面進行合作,在資本投入和效益分配上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校企合作的混合所有制還只能停留在表面,沒有真正發揮混合所有制的效能。
三、對兵團職業教育校企混合所有制辦學的幾點思考
(一)有利于深化兵團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
兵團由于體制特殊,沒有財政收入,依靠政府主導的單一辦學體制使職業院校出現辦學經費不足、“雙師型”教師緊缺的問題,體制的約束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兵團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對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進行探索,對發展混合所有制院校進行實踐,是推進兵團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嘗試。隨著社會資本的引入,按照現代企業管理模式運作,將有助于擺脫兵團公辦職業教育辦學體制單一、辦學資源緊缺的困境,有利于兵團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靈活辦學,增強職業院校辦學活力,建立健全形式多樣、充滿活力的多元化辦學體制。
(二)有利于拓寬兵團職業教育辦學經費來源渠道
中央財政撥款是兵團職業教育經費投入的主要來源,由于本級和地方財務安排資金較為困難,造成經費來源渠道單一、經費短缺的問題。在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探索實踐中發現,一方面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能夠在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資源優勢,有效彌補兼職教師、校內實訓基地等資源不足的現狀,另一方面可以吸納更多社會資本投入職業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辦學投入機制,有效緩解兵團職業教育辦學經費短缺的問題,為經費來源提供常態化保障。
(三)有利于提高兵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自新疆石河子職業技術學院與企業共同創辦二級學院以來,通過采取工程師自主項目教學、企業崗位職責案例化教學設計、校外輪崗實訓等多種形式,加強了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和職業性,著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切實增強了學生的理論學習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相關專業學生在各類技能競賽中屢獲佳績,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明顯提升。
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辦學,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由單一的合作關系轉變為利益共同體,三者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在人才培養上,可以根據行業技術標準、崗位操作規范、企業工作職責重構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相對接,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相對接,專業發展與產業升級相對接的目的,促使轉變兵團經濟發展方式、升級產業結構、提高工業化及新興產業對人才需求的層次。
(四)有利于服務兵團社會經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多年來,兵團職業教育一直擔負著為兵團經濟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會議的召開,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的開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為兵團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經濟要發展必將需要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這也對兵團職業教育的規模和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建立校企聯合參與的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將最大限度地對接和服務兵團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穩疆興疆、屯墾戍邊提供強有力的人才
保障。
對職業教育混合所有制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是兵團職業院校辦學體制改革中的重要嘗試,是對兵團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積極創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興辦職業教育,激發兵團職業院校的辦學活力。在探索與實踐中,可以借鑒國內外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的成功經驗,結合兵團特殊體制和區域經濟特點,不斷完善混合所有制辦學體系和運行機制,為兵團職業教育多元化發展開拓新的模式。
參考文獻:
[1]陳利瓊,王潔,徐艷.兵團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對策[J].職業,2015(11).
[2]張英.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職業教育發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5.
[3]安蓉泉.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幾點理性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5(4).
[4]闕明坤,潘奇.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15(36).
[5]闞雅晗.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與對策[J].職業教育,2012(6).
[6]李曉霞,白新玲.“一帶一路”戰略下兵團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舉措[J].科教導刊,2016(8).
[7]孫冠男.高等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探究:以黑龍江農業工程職業學院為例[J].職教研究,2016(9).
[8]袁廣發.高職院校混合所有制辦學新路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