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25)
[摘 要]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北宋詞人辛棄疾的一首《青玉案·元夕》不僅名垂青史,詞中“那人”的意象更是讓人回味無窮,究竟是誰在燈火闌珊處也成了千古謎題。從詞人入手,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對《青玉案·元夕》進行獨特賞析,一起尋找詞中神秘的“那人”。
[關 鍵 詞] 意象;鑒賞;知人論世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50-01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詩歌,這一古人言志傳情的載體,儼然已成為現代人日益陌生和疏遠的文學想象,被設定在生活的對立面供人瞻仰。然而,隨著《中國詩詞大會》等大眾文藝的推廣,古詩詞強勢回歸,越來越多的人傾聽到來自詩人內心的歌吟。如何鑒賞詩歌?如何真正走進詩人內心?詩歌鑒賞的重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正確把握詩歌所描寫的意象,即詩歌中所描寫的形象(人、物、景、事)。
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一度被譽為南宋詞的最高水平,詞中“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成為千古佳句,句中“那人”意象也讓人回味無窮。本文從作者入手,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鑒賞詩歌,逐層解析“那人”意象。
一、佳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想要了解詞,首先就得了解詞的背景。生于北宋而故于南宋的詞人辛棄疾可謂是見證了整個宋朝的跌宕起伏。宋朝什么樣?是對文人極度寬松而帶來積貧積弱的局面,又或是因政黨之爭造成的冗兵冗官,“弱宋”的形象就像一頂帽子扣在了宋朝的頭上。而歷史上的宋朝到底是怎樣的?據考證,宋朝當時的經濟發展讓許多的歐洲國家望塵莫及。雖然在元軍的鐵蹄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依舊被人們認為是“令人激動的宋朝”。這首作于淳熙二年的詞,正是南宋發展繁榮昌盛的年代。詞中“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可以看出在宋朝遍及民間的花燈。在元夕節也就是元宵節這一天,為了通宵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于是便有了“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二、孝宗卻在燈火闌珊處
《青玉案·元夕》作于淳熙二年,也就是宋孝宗趙昚在位時期。細讀歷史就會發現,宋朝作為前后幾百年中唯一廢除宵禁的朝代,而文人治世是主要原因。在宋代,科舉考試成為大量文人擔任官職的最佳途徑。十年寒窗苦讀的文人經歷了“鑿壁偷光”等一系列的艱辛后終于“翻身做主人”了。當文官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之后,對制度的理解也就愈發人性化。加上空前繁榮的經濟、文化現象讓統治者覺得,白天也許根本滿足不了發展的需求,何不廢除宵禁?于是,前后百年“站崗”的“宵禁”在宋代得到了“休息”,街上再也聽不到“天干物燥,小心火燭”等口
號了。
這一切都歸功于歷史上公認的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宋孝宗。其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在繼續廢除宵禁的基礎上,摒棄了宋朝一貫“重文輕武”的思想,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污,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也有了“乾淳之治”的說法。
統治者高度開放的治世理念帶來開放的社會風氣,宵禁的廢除使得宋朝的社會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而詞人辛棄疾也是在這一年開始走上坦途的。面對這樣一位圣賢、開明的皇帝,在這張燈結彩的元宵佳節,欣欣向榮的社會場景之中,詞人不禁有感而發,這一夜的燈火闌珊也是統治者開明的領導的象征。
三、稼軒卻在燈火闌珊處
縱觀詞人辛棄疾的生平之路我們可以發現,《青玉案·元夕》作于詞人即將步入不惑之年以前。在這一年,詞人受命至江西任江南西路的提刑典獄公事,解決了朝廷棘手的問題,被提拔至密閣修撰的職位。在我們看來,詞人當時的心情一定是愉悅的,但實際上卻并非如此。然而,令詩人流連忘返的佳人、圣賢開明的皇帝或是孤芳自賞的情懷都改變不了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局面。強敵壓境、國勢日衰,而南宋統治階級卻不思恢復,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樂,粉飾太平。雖然宋孝宗竭力彌補,可奈何無力回天。早已看透一切的辛棄疾“欲補天穹”,卻奈何“無路請纓”。
自幼習武的辛棄疾本是武將出生,在宋代文人治世的環境下無奈成了文官。作者本想一騎紅塵、殺敵報國、收復失地,卻被這文官的身份給束縛,只能處理國家治安等小事,一腔熱血無用武之地,郁郁寡歡。一腔愛國熱血無以揮灑,哀傷、怨恨交織在一起,在元夕節的這一天,看見百姓載歌載舞,心中也有一絲悲涼,仿佛看見了在燈火闌珊間不關國家興亡,只顧自我安慰的百姓,詞人憤慨落筆,將不知國家興亡安危的百姓比作將要熄滅的燈火闌珊。借“那人”表達自己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寞的孤高
性格。
從佳人、孝宗到稼軒和蕓蕓眾生,詞中的“神秘人”也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也因為我們打開方式的不同,變得更加有趣。而古詩詞的魅力,也正是在我們不停的“咀嚼”中回味無窮。
中國古典文學家葉嘉瑩說:“詩,讓我們的心靈不死。”我深信,歷經千百年淘練的中國古典詩詞“博大而善感”,一定能引領現代人踏進歲月的長河,品察生命本真的況味。
參考文獻:
[1]鄧小南.宋代歷史再認識[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9-23.
[2]劍鋒.從社會經濟發展看宋朝[N].學習時報,2009-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