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4)
[摘 要] 從歷史核心素養角度探討歷史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作用。歷史學科學習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區別于其他學科,具有歷史學科獨特價值的素養即歷史核心素養。而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其深層含義在于歷史教育的回歸。
[關 鍵 詞] 歷史核心素養;歷史四要素;歷史思維能力;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 G63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12-0068-01
中學歷史課程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其獨特的人文性與思想性,在中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學歷史教育以歷史學科為基礎,從學科本質的角度出發,中學歷史教學是以歷史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為核心展開的。中學歷史教育在面向全體學生的環境下著力培養學生對歷史四要素的掌握,使四者之間融會貫通,歷史四要素成為歷史學習的有機整體,進而內化成自身的歷史品質,濃縮為當前熱議的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四種要素的整理、融合與吸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及歷史人文素養,指導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這就是歷史學科教育獨特的價值之所在。簡而言之,歷史核心素養即以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以及培養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為基點。
一、以歷史四要素為依托,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思維能力,即是指“人們用以再認和再現歷史事實,解釋和理解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發展進程,分析和評價歷史客體的一種素養?!庇纱丝芍?,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具體落實到歷史教學的各階段、各方面。在掌握歷史事實、了解歷史事件以及理解歷史評價的過程中實現歷史思維能力,它是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歷史四要素共同組成歷史教學的相關內容。其內涵和當前提出的歷史核心素養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等內容緊密相關。
歷史的邏輯思維能力是以歷史具象為基礎,以抽象的歷史概念為運用形式,讓學生理解歷史,培養學生探索歷史本質、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歷史概念一直是中學歷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成為影響中學歷史教學的關鍵。歷史是由一個個歷史概念所組成,其實質是由歷史四要素融合、提煉組成,歷史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建立在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上。
如在講解德意志君主立憲制這一個歷史概念時,教師需創設一個情境,以19世紀李鴻章與俾斯麥相遇時的對話展開。當李鴻章詢問俾斯麥“你們的皇帝與我們是不是一樣權力很大?”的時候,俾斯麥回答,“我們的皇帝受到憲法的制約,而憲法又受到議會的制約。”使學生能夠從歷史要素的角度淺入深出地理解德意志君主立憲制概念的內涵。在分析與概括中培養歷史邏輯思維能力。
二、以歷史四要素為依托,培養歷史人文素養
中學歷史教育進行人文素養教育的內容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識、世界意識、人格意識等方面。歷史學科的豐富內容使得中學歷史教育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在中學歷史教育中堅持以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愛”“仁”“義”以及公民責任感教育,借助歷史知識以及歷史視野,由此獲得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歷史意識和觀念。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塑造歷史人文情懷提升公民基本道德素養是培養學生歷史人文素養的應有之義。歷史思維能力與歷史人文素養是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選擇、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在發展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歷史人文素養。
1.選擇概括性和邏輯性材料輔助歷史教學,在理解、闡釋材料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在講到《鴉片戰爭》時,要求學生從歷史現象中概括出歷史的本質。教師提出“為什么這場戰爭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它和鴉片戰爭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學生在掌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背景、侵略國等因素后進行對比分析可以得出“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列強不滿足鴉片戰爭后取得的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擴大在華利益而發動的戰爭。兩次戰爭爆發的原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因而這一場戰爭被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p>
2.選擇具有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教學方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在對《南京條約》的條約進行分析時,教師先讓學生獨立分析,盡可能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選擇具有融通性的歷史材料,提高學生綜合概括能力。在綜合概括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比如,在對義和團的評價上,讓學生結合義和團爆發的時間、地點、事件、口號、結果等史實綜合評價義和團,敢于發表不同的、具有自己獨創性的見解。最終在教師的點撥下,形成對于義和團的理性的較為公正的評價,形成理性的愛國主義精神。
總之,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出契合時代的發展,歷史核心素養的具體內涵要符合中學歷史教學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促進學生未來發展及社會的發展。中學歷史教學的改善以及歷史核心素養貫徹是廣大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的方向。